“问—学—学—问”,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深度学习
2021-11-30李雪峰曹翰麟
李雪峰 曹翰麟
我们以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中的“反弹高度”一课作为研究内容,尝试说明“问—学—学—问”的学习模式是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
第一个“问”是指通过观察、初步思考,提出基础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第一个“学”是指“自育”,学生经历自主尝试、学习与反思,初步解决问题;第二个“学”是指“互育”,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间交流,互相借鉴经验,发现不足,完善方案;第二个“问”是指通过提出新的问题,评价学习效果,形成学习闭环,实现深度、持续思考。
一是“问—学”阶段,提出问题,撰写方案,进行第一次实验。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并广泛提出问题的过程,通过聚焦,确定基础的研究问题,如“乒乓球从1米的高度落下,反弹高度有多高”。在问题驱动下进行初步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教师先通过“拍球游戏”,迅速调动学生情绪;学生通过参与、观察,意识到不同的球反弹高度是不同的,教师借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后,教师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研究价值等方面对问题进行筛选,将不易操作的、没有研究价值的排除掉。为了便于研究,应结合问题的共同属性进行问题聚焦,即研究“乒乓球从1米高度自由落在教室地面上的反弹高度是多少”。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尝试实验,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
二是“学—问—学”阶段,反思过程,规范方法,进行第二次实验。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串,分享初次的實验方案和实验过程,自主发现、收集数据并处理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实验,反思本组实验过程的不足;然后通过提问“请你谈一谈在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和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抛出新问题:“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结论,你能想到什么方法?”使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这为各组的规范实验、科学记录提供了多样的方法,学生课后进行了更为严谨的二次实验。
三是“问—学—学—问”阶段,分享发现,引发思考。这一阶段,学生不只是呈现一份实验报告单,更多的是基于团队合作的参与、质疑、交流、协作、分享、体验。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回顾、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学会对新的研究问题层层递进研究,由问到学,再由学到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开发自学课程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课题编码:CADA16043)的研究成果
编辑 _ 张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