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深度学习

2021-11-30刘玉舒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研深度文本

刘玉舒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内容,提升高阶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借助深度学习实现。

语文深度学习需要学生通过文字的“静”和思想的“动”,把握文本的真谛,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及内心世界。课上学生的“深学”,得益于课下教师的“深研”。我们借助教研团队的力量,采取从单元整体到文本的深度解读,从观察记录到反馈学习过程,最后从优化设计到重返课堂验证成果的深度教研方式,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深度学习。

1.深度解读文本,实现真实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在教研过程中,从制定合理且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教学目标,到关注学习任务的思维发展层次,再到采取恰当的操作方式,教师指引正确才能促进学生“转识成智”的发生。

以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为例。本文属于回忆性散文,语言平实朴素,初二学生不难感受到作者母亲的勤俭坚忍和作者的深情。为了让学生摒弃细碎问题,聚焦核心问题,我设计了问题“结合文章内容,想想作者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着设置了三个追问:作者笔下母亲最突出的品格是什么?你从文中读出作者母亲还具有什么品格?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母亲其他的品格?

不同视角下的比较确实提升了思考的难度,但教研时一位教师提出疑问,她认为教师追问的三个问题相互缠绕,迷惑了学生。因为作者认为母亲最突出的品格,不一定是学生认可的品格,这样便落入了问题的陷阱。另一位教师提出,知识的理解、创新和整合不能偏离单元整体目标,抛弃高阶思维的训练。

我们对比回忆性散文的不同单元,明确七年级教学应更注重一般阅读法和精读课文的指导;八年级应更强调文体训练,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并通过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评价思考给予学生审美体验。深入单元串联解读文本,发现《藤野先生》呈现了作者在东京留学时不同人的行为反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藤野先生作为日本教师对中国学生关怀的可贵;《回忆我的母亲》文中的母亲属于旧时代地位低下、出身贫寒、身份卑微的农妇代表,但是所表现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仰;《列夫·托尔斯泰》体现了人物外表和灵魂的巨大反差;《美丽的颜色》写出了居里夫妇在艰苦的环境下辛苦研究的过程,与日记中展示的浪漫诗意形成反差。

以“反差”作为切入点,我把教学目标修改为:“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分析作者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以“作者母亲是平凡还是伟大圈画文章内容,并说出理由”为学习任务,探究作者母亲身份平凡和精神伟大的反差原因。学生通过协作串联、理解、創新,整合现有知识,不仅实现了对作者母亲的认识提升过程,还认识到作者母亲在生活上关心儿子,思想上启迪儿子,行动上支持儿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出了伟大的力量,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2.设计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有趣且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的心智受到挑战,激发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实现深度学习。语文教研组依据文体特点创设情境,研讨挑战性问题,从师生不同角度尝试双向提问,推进在课堂上发生深度学习。

教研组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创设了“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落魄的于勒,你会不会认他”的问题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给予学生思考、质疑的平台,引领学生站在菲利普夫妇自身处境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读者道德批判的角度。学生读出了莫泊桑小说的温情,在批判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处境的艰难和无奈。这个角度是学生阅读文本时的理解盲点,教师通过设计情境式挑战性问题,引导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

我在执教《回忆我的母亲》时,在导入环节,将朱德母亲的人生简历与逝世后的众多挽联进行对比,提出“这位母亲究竟是平凡还是伟大”的问题。学生被作者母亲平凡的一生和获得的赞誉之间的强烈反差深深吸引,在小组中展开了逐步深入的讨论。开始时,少数学生站在某一点进行原因阐述,有人提出平凡和伟大相关联的思考,推进小组讨论探究平凡和伟大的关联原因,最终认识到“平凡孕育伟大”的深层思想,从而提升了认识。学生在教师开放式问题的驱动下,从浅入深,从表及里进行合作学习,最终由学生讨论提出“母亲为什么既平凡又伟大”的挑战性问题,引导小组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激发课堂的活力。

3.营造润泽学习环境,确保深度学习发生

在教研中,我们会依据优化的教学设计,采取接力式授课的方式对成果进行巩固。结果惊奇地发现,同样的设计,不同的教师授课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抛开专业差异的因素,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和能否构建平等对话关系,就成为了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研组一位教师在观摩课后反馈说:“如果教师把自己预先设定的外在目的放在首要的位置,竭力把学生引向自己设计的教学路线,即以‘教为中心,那么他所期望听到的是‘好的发言;反之,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以‘学为中心,他就能悦纳每一个学生,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

这位教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用温润的声音打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虽然听课教师就在身边,但是学生能够完全投入课堂对话中,既能倾听教师和同伴的发言,也能找出童话中很夸张的细节,读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对语言行为细节的关注,让每个学生都能敞开心扉,互相倾听,平等对话,营造了润泽安全的学习环境。

在探索语文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加理解了“教学的本质”,即“教学是引导学生不断获取知识,丰富自身灵魂并提升内在素养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永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语文课堂应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通过学习任务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文本走向生活,让知识融入思考,实现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研深度文本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