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2021-11-30吴维
吴维
摘 要:世界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交往理论表明,生产力不断发展推动交往主体不断突破地域空间对主体间交往活动的限制,交往转向世界普遍交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在新时代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正是在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中产生的,它为世界解决全球性难题贡献了智慧和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交往理论在逻辑基础、内涵意蕴、价值诉求上保持内在的统一,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三个统一,始终把世界交往理论当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现实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1-0016-03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全球各国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全球化这一历史浪潮中,而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棘手的世界性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为解决当前面临的众多全球性問题提供了中国智慧,提出要构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充分理解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把握世界交往理论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性,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指导作用,将有助于中国同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
1.国家成为世界交往的主体,“交往”范围突破地域限制,转向世界范围的交往。随着交往的普遍发展,世界交往已经不再局限于任何个人、地区、民族之间,国家成为世界交往的主体。世界交往的主体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状态”[1]404转向世界的和民族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开放关系,各个民族从孤立封闭走向联系开放,从内部交往走向外部交往。也就是说,交往的主体打破了个人和民族的局限,同时对外展现出国家的姿态。马克思指出,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个人间的互动交流推动了生产的产生,而人们互动交往建立的联系和形式则是由生产决定的[1]147。这表明,各民族国家作为交往主体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产生了交往关系,而这一交往关系是由主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作为世界交往主体的各个国家相互交流合作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交流互动越加频繁且成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世界交往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往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交往突破地域的限制和自然环境的障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到处开辟市场,在世界各地设立工厂、开发资源、掠夺劳动力进行生产实践,在世界各地建立各种联系,到处获取资本[1]404。不同地区的个人与民族在这种世界性的生产实践中,建立了突破以往地域局限的交往关系。因此,在这一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值,各民族各国家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世界市场格局,世界交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扩张交往范围。同时,交往范围的扩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处在普遍交往中的各个民族,从事着以大工业为基础的生产实践,在交往和生产普遍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通过相互竞争不断发展生产力,使得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得以保持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再创造[1]188。交往范围的扩张是各民族各国家在交往过程中采取竞争方式,相互交流、彼此借鉴以保持和发展各自的生产力,这也推动了各民族社会进步和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发展。
2.物质交往是世界交往最为基础的交往活动,物质交往的发展推动精神交往的发展。世界交往包含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其中物质交往是最重要的基础。在不断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文化得到极大的沟通,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世界交往的普遍化。世界市场的开辟,打破了原先各民族国家自给自足和封闭的状态,使其物质生产实践呈现开放性状态。马克思指出,由于资产阶级世界各地到处奔走开拓市场,各个民族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生产和消费打破了空间的限制[1]404。物质交往作为精神交往的前提,在物质交往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各民族国家的精神文化交往也随之产生了。世界交往的发展过程,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国家不仅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上得到提升,在精神产品的生产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3.世界交往倡导和平交往的交往形式,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世界交往的交往形式可分为和平交往和暴力交往两种形式。和平交往包括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等;暴力交往包括战争、殖民侵略等。随着机器化工业大发展,资本主义突破地域的限制开拓了更多的市场,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使得生产、分工、流通、消费逐渐全球化,进一步推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形成发展。商业贸易是和平交往重要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和平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暴力交往也是世界交往中的一种交往形式,马克思认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2]26,这说明了暴力交往往往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基础上,在原始生产力的情况下为了夺取资源而采用暴力的交往方式;而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平交往终将取代这一交往方式。
二、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
1.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逻辑基础。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交往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在物质资料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认为交往仅是人类精神思维活动的结果,而是生产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凭借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明确交往理论的内在价值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之上,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生产力作为生产实践的重要因素,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推动交往的形成和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世界交往产生了。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世界交往的发展水平与生产力水平高低相适应。早期世界市场推动的交往是处于低水平的交往状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交往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包括交往主体、交往范围、交往方式等的转变和扩大,交往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与该时期生产力相符合的特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总结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也展示了世界交往理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生产实践中伴随着“自然力的征服,轮船的行驶,铁路的开通”[1]405等新的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人类的交往活动进入到新的阶段,说明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交往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交往方式突破先前的落后封闭,而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先进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保存和传播,同时展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内在价值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体现,反映了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市场、全球化和当代中国发展在逻辑、历史、实践上的统一,世界交往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让资本主义最先构建起了世界体系,而这种“世界交往”实质是建立在资本的逻辑上的霸权主义。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交往是各民族国家间不平等的交往,资本主义掠夺落后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造成世界区域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一不平等的交往趋势愈演愈烈,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利益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因此,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平等的世界交往关系意义重大。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真正的世界交往模式,要对世界交往主体产生吸引力,唤起国际社会对这一愿景的需要和向往[3]。这一交往关系的顺利建成,首先要取得各个国家、民族、个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满足他们自身利益的发展需求。国际社会也应该明确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构建全新的世界交往关系,世界各国的自身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要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4]。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是当今全球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经济发展浪潮中,想要让世界经济回到那个封闭孤立的体系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的。
2.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涵意蕴上保持内在统一。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有着深刻的内涵,揭示了交往与生产、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只有联合起来进行互相交往参与共同活动,才能使得生产实践顺利进行下去。人们为了生产而联结起来的交往关系,对未来的生产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一关系中“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5]486可以说,生产实践既是交往产生的基础,又是交往发展的目的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了从事生产活动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各民族国家相互联系形成共同体进行交往活动,以便进行更好的生產活动。人们通过交往与彼此产生联系和关系,共同体作为一种交往形式是交往活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为了推动进行更高水平的交往活动,二者在内涵意义上是一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的交往形式,为了适应较发达的生产力,需要一种更有利于推动进行生产活动进步的新的交往形式,先进的交往方式最终会取代陈旧落后的交往方式[3]81。这也意味着交往主体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新的交往形式,也必将产生具有新的内涵的共同体,只有这一共同体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生产发展。伴随着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世界交往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内涵,在继承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意义。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生产力普遍发展的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在生产和交往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冲击、暴力冲突、生态污染等众多问题,这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危机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充分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构建的是一个追求全球环境和平发展,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各民族文明开放包容,和平安全、同舟共济携手并进的共同体,共同体关注的是全世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往旧的世界交往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当今世界各国需要新的世界交往模式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中国将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紧密联系起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显然已成为促进国际交往格局变革、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当今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重视和把握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仅是世界交往的理论要求,更是实践发展的要求。
3.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诉求上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价值指向是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催生了人们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交往,这种在较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的普遍联系,使得各民族之间呈现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各民族内部的变革往往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和制约[1]166。一方面,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们的普遍联系背景下,出现了“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1]166,意味着私有制的消灭,意味着资本剥削的消除;另一方面,以往受地域限制的个人在生产力和普遍联系的基础上已经突破了这种空间束缚,转而成为世界范围的普遍发展的个人。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真正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表明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指向人类社会的最终状态便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人的畸形发展,使人不能专注于自身的发展,而是在资本的挟持下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人成为异己的力量,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1]403揭示了资本逻辑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的剥削下,人们只有找到工作才能获得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生存问题成为现代工人的最大问题,而更为严峻的是,只有当工人们能创造出有利于资本家的价值的时候,当工人们的劳动能够为资本增值的时候他们才能获得工作的机会[1]407。人陷入生存的困境,与自身发展完全背离,资本通过剥削人的剩余价值,束缚人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世界交往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市场的需求,然而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资本主义这个虚假的共同体阻碍了人实现自身的解放,他们的联合不是他们人本身的存在,而是资本的存在。这也表明,只有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才能获得个人自由。
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的是全人类和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资本主义和单个国家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指向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单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全人类的利益为起点,“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类”明确了受益对象是全人类,是各国各民族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类的利益为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共识上提倡真正的全人类价值”[6],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就是说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共同生活在和平安全、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人类空间,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枷锁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样的人类社会里,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包容融合,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达到协调统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共生。可以说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就是实现人类的解放,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结论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逻辑、内涵、价值诉求上的内在统一,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特征,充分说明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在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将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也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一理论指南,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社会积极行动起来,顺应全球化的浪潮,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目标,力争提高整个人类世界的幸福感,在世界交往中不断实践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只有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各国携手并进、人民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战胜这场疫情。因此,在当今世界交往普遍化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应该学会反思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自主提高各自的主体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国家的命运与整个人类命运息息相关,极力加强国家之间平等的交流合作,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7).
[4]习近平.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8-11-1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丛占修.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现实与意蕴[J].理论与改革,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