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智能化报刊亭设计研究
2021-11-30李金颐
摘要:自20世纪末开始,报刊亭就在我国多个城市兴起,成为国内城市街道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新媒体的不断优化,平面纸质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是报刊亭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随时可能消失。本文基于系统论的设计方法理论,对现有报刊亭进行整体系统的改进,希望报刊亭不单单是一个卖报纸或卖杂货的小型建筑,更应该有其特性。
关键词:系统论;报刊亭;智能化;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03
1 系统论定义
现代系统论是基于相互链接沟通的众多元素的综合体,而涉及较多领域,对其的定义也发生一些变更,由此出现了一般系统论来总地概述系统的共性[1],它主要包括系统、要素、结构、功能这四种概念,以及由这四种概念组成的三种关系,分别是要素与要素的关系、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主要用于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2]。
2 报刊亭现状
城市街边曾经随处可见的报刊亭,虽体量小,却是人们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城市家具的一部分,其对于城市的建设、美化及城市基本功能的补充,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报刊亭拥有属于它的独特魅力,其向大众展示着城市文化、城市精神风貌,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符号,更是城市居民心中记忆点所在之处[3]。
然而,近些年报刊亭的拆除声不断响起,纸媒行业的逐渐萧条,连带着报刊零售行业销量不断下滑,国家也在采取一定的措施意图改变现有局面,但收效并不显著,全国多地的报刊亭均被拆除。
报刊亭被拆除才是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吗?经过一定的调查,发现仍然有很多民众认为报刊亭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并希望它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能够更好地融入飞速发展的时代,继续发挥其作为文化窗口的作用,以及承担好畅通人与社会、人与街道、人与人之间交流渠道的责任。
第一,报刊亭消失的危机。报刊亭从表象上看仅仅是报纸、杂志的售卖点,现在的报刊亭还会充当小卖部,兼具售卖饮料、零食等功能,多数报刊亭副业的收入比售卖杂志、报纸要高得多,但是报刊亭一旦消失,将会使城市街道多一份空白。报刊亭存在与否不能仅仅取决于报纸、期刊的销售额。
报刊亭承载着几十年来许多人的集体记忆。社会环境在不断改变,人们的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堆叠,但记忆是有限的,人们会记得当下时新的事物,更会记得藏在个体心中最深处的东西,而固态的存在是让人们不会忘记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现代城市的街道非常紧凑,特别是老城区的街道,为人行道提供的空间太小,同时机动车司机又认为马路上的行驶空间太狭隘,但他们从没有认为街道旁的报刊亭是多余的存在。
第二,纸媒与报刊亭消失危机的关系。新时代的到来使大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且及时,新闻的时效性本就在于知晓信息的速度,而报纸上的信息不论多么快速,都赶不上网络,因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传统纸质报刊购买量的逐年下降。从根本上说,对于读者而言,纸质书籍比电子阅读器更具有体验感。如今,不论电子阅读技术如何发展,仍然不能取代纸质书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3]。
第三,报刊亭的属性变迁。关于报刊亭,其作为城市公共设施,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家具,在新兴媒体行业还未出现的时代,报刊亭就是人们获取消息的窗口,那时的报刊亭只通过售卖报纸、杂志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再看现在的报刊亭,除了售卖报纸、杂志外,更多是在售卖一些日常使用的小物品,成为迷你型超市的存在。除了这些类似杂货铺的报刊亭以外,也出现了现代化的智能报刊亭,或者可以称之为多功能报刊亭,其相较于传统的报刊亭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更多的是模式上的改变。
3 报刊亭的使用人群和需求
经过长时间实地调查报刊亭发现,在报刊亭驻足、消费的人群主要为在报刊亭周围居住的居民、附近学校的学生、日常经过的上班族,若是报刊亭设在公交站台旁则会多一类候车人群,但以中老年顾客为主。部分地铁站内部也有小型报刊亭,其中老年顾客的比例可以占顾客总人数的一半,成年顾客占四分之一,其余则是未成年顾客。由此可见,中老年人为报刊亭的主要顾客,而青年及无业者则光顾得较少[4]。
3.1 老年人特征
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报刊亭的使用人群中,老年人的比重最大,不难想到我国正处于老龄化问题严峻的阶段。其实不仅是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阶段,全球的老龄化形势都很严峻。我们在关注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应关注曾经为这个国家的建设付出过努力的,现在正逐渐老去的人群身上。
笔者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您每年陪伴父母的时间总计有多长?”,结果见表1、表2、表3。
以上三组调研数据选择三个月以下的人数汇总数据均占到了4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陪伴父母的时间相对较少,这也表明了老年人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在家度过,凸显了老年人社交空间的重要性。
按照联合国的规定,65周岁及以上的人为老年人,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我国老年人群的年龄起点标准是从60周岁开始计算的[5]。
第一,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人類在衰老的过程中,生理机能会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机体组织细胞和构成物的丧失、机体和各器官功能的衰退等方面。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下降,其中视力的下降与听力的退化都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老年人的视力下降情况通常比听力退化情况更为严重,相比戴眼镜看报纸杂志,会更加倾向于选择收听广播。
第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衣食住行是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老年人当然也是如此,城市中的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求。大多数的城市老年人在基本的温饱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也不需要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他们的需求其实既简单又复杂。老年人容易出现孤独感和失去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下降、反应力下降以及思维固化,也易产生焦虑感,常常会对自身的安全感到担忧。因此,大多数老年人在心理上会更加趋向于向使他们更有安全感的老邻居、有归属感的亲人倾诉他们的日常及追求。
第三,老年人的行为特征。退休后的老年人,生活方式由原本繁忙的快节奏转向了休闲娱乐的慢节奏,由快到慢转变迅速,似乎缺少了缓冲时间,有些老年人会继续遵循工作作息,规划个人的日常生活,按时出门、回家。
3.2 老年人日常作息分析(见图1)
老年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中,外出锻炼的时间对老年人格外重要,或许这就是他们一天中为时不长的能与别人交流的时间。
3.3 老年人对城市街道的特殊需求
街道的功能主要包含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由于街道面向的人群差异较大,不同群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也会产生差异。
老年人之所以对街道存在特殊需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有报刊亭之类的城市家具的存在。对于享受晚年生活的老年人来说,报刊亭不仅仅是路边的小便利店,更多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小节点、小目的地,可以作为衡量日常健身活动的关键地标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小窗口。而目前报刊亭的设计已无法更好地满足现代老年人的需求,无法更好、更方便地为他们服务,因此笔者就报刊亭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报刊亭进行了再设计。
4 基于系统论的报刊亭设计实践
4.1 设计方案背景
我国的报刊亭设计一直在更新,但是报刊亭的展示方式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要想在根本上改变报刊亭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四点考虑:一是改变往返报刊亭的单一路径,将报刊亭设计为一个多元的有吸引力的目的地;二是报刊亭不单单是一个卖报纸的地方,不仅是在售卖报纸,更是在展现一种生活方式;三是打破报刊亭小型建筑单体的建筑形式,形成开放式的小型区块空间;四是由传统的看报纸转换为体验式的听报纸。
4.2 具体设计(见图2)
报刊亭兼具听报、看报、写读后感、交流、涂鸦等功能,意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体验者身心愉悦,更重要的是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再单调,能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温暖。
5 结语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比例持续攀升,老龄化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老年问题,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社会难题。有时人们对家庭中老年人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对婴幼儿的关注度,但其实老年人内心也是非常期待来自周围人的关注的,因此城市街道的节点设计变得更加举足轻重。
作为当代设计学专业的学生,笔者希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能够更加幸福,并就自身专业提供一些想法。希望上文对报刊亭的更新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提供助力,同时也能给予当代年轻人一个小小的静下来接收非碎片化信息的空间,以听报的形式重新激活人们对报刊亭的记忆、对纸质书籍的兴趣,唤醒城市公共空间中报刊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
[2] 吉炳坤.智能输液设备的系统化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2017.
[3] 贾森.城市“家具”—报刊亭的人性化设计探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4] 陈蓉.财经媒体竞争战略研究——以证券时报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3.
[5] 程秀花.基于問卷调查的报刊亭市场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1(18):43-44.
作者简介:李金颐(1994—),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