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病因及防治措施
2021-11-30李雪梅
李雪梅
摘要: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会给猪的生长发育带来较大影响,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阐述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提出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达到有效防治仔猪副伤寒,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病因;症状;防治
1 病原
沙门氏杆菌是肠杆菌科的一属,本属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顿圆的短杆菌,菌体长约1~3μm,宽约0.6μm。本细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中等,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20min内即死亡。常用的消毒剂均能将本菌迅速杀灭死。但本菌却能在水中存活3周,土壤和粪便中可存活10个月左右。根据沙门氏杆菌具有不同的O抗原和H抗原,将本菌分成许多不同的血清型。沙门氏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及排泄物中,另外某些沙门氏杆菌如猪霍乱沙门氏杆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和肠类沙门氏等,还可污染乳、肉、蛋及其他食品。
2 流行特點
本病的主要传播源是病猪和带菌猪。病原菌存在于病猪内脏器官、淋巴结、消化道以及带菌猪的胆囊内,并随粪便排出,散播传染。带菌者还包括其他动物和人的粪便。易感猪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可经消化道感染,不发病的可能成为隐性或慢性带菌者。由于部分养殖场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仔猪在不良环境下生长,在饲养方面管理不当,断奶过早,突然改变饲料,营养成分不当。冷阴雨季节以及气温突变,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长途运输而造成过度疲劳饥饿都可成为本病爆发诱因。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在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临床症状
(1)急性型一般呈败血型,发生在断奶前后的仔猪,有的突然发病迅速死亡,体温升高、厌食、有时呕吐、精神不振,呼吸困难,后期开始下痢,排出淡黄恶臭的稀粪。耳根和胸前、腹下皮肤有紫色斑块或有出血点,病程一般1~4d,发病率低而死亡率高。
(2)慢性型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呈结肠炎型,于肠型猪瘟相似,扎堆、寒战,眼里有粘性或浓性分泌物,便秘腹泻交替发生,粪便呈淡黄色或黄褐色、恶臭,有时粪内有血液或粘液。食欲减退,生长停滞,病猪消瘦,拱背收腹尖叫,似有腹部疼痛症状。腹部皮肤上出现痂状湿疹,有些病猪咳嗽,体温有少许升高。病程2~3周左右。耐过的猪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会成为彊猪。
4 疾病诊断
4.1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多见于仔猪,以2~4月龄仔猪较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缓慢多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阴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饲养管理圈舍卫生条件不良,对本病的发生影响极大。
4.2 临床特征
病猪呈高度消瘦和持续性下痢或周期性下痢。
4.3 剖检变化
急性型主要是败血变化,脾脏显著肿大、色暗带紫,触压时感觉绵软,类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肿大,软而红,肝、肾也有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和出血。慢性型特征病变为坏死性肠炎,主要是盲肠、结肠,有时可波及到回肠后段。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物质,呈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脾稍肿大。肺病变部增大呈灰红色,有的干酪样变,切面有灰黄色的小结节。
5 预防措施
(1)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搞好圈舍卫生,仔猪圈舍注意保暖,增强猪的抵抗力,要经常清洗饲养用具和食槽,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地面干燥,并及时清理粪便,以减少感染。为仔猪提供新鲜,清洁的饲料以及饮用水。积极提高饲料品质,确保营养充足,降低换料应激。消除发病的诱因。此外,一旦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疫情,需要相关人员根据发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以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从而能够落实预防工作,连续喂养3~5d,能够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2)主要有多阶副伤寒灭活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现在多用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每年定期注射冻干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菌苗用氢氧化铝乳胶稀释后,一个月以上的健康仔猪或断奶仔猪,肌肉注射1毫升。体质瘦弱、患有其他疾病或已感染副伤寒的仔猪不宜注射。
(3)病猪应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死猪应深埋,对其污染的圈舍实施全面消毒。治愈的猪,多为带菌猪,因此,不要和无病猪群在一起。慢性病猪,病愈后多数生长不良,且有传播的危险,以淘汰为宜。病猪不可宰杀食用,以防食物中毒。对尚未发病的仔猪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100g,加以预防。
(4)加强兽医诊疗,防止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一旦发现仔猪患上副伤寒,并要及时隔离病猪,安排兽医加强诊疗,观察其他猪的情况,防止病猪措施最佳的治疗时间。并且彻底消除病猪圈舍以及相关使用工具,严禁随意乱扔死猪尸体,采用深埋或者是焚烧的方式,避免病情大规模蔓延。
(5)做好仔猪生产管理,从而为养殖户提供优质仔猪,防止病猪流入到养殖户中,造成大规模传染。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养殖户的重视程度,购买仔猪之前应该要获取相关的防疫证明,避免因为采购的仔猪带有副伤寒病,导致疫情扩散。从源头做好管理,有助于避免副伤寒病的传播。
6 治疗方法
6.1 抗菌消炎
一旦仔猪患上副伤寒病以后,要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在注射的时候,可以根据病猪每千克体重肌肉为其注射2~4ml的5%的维生素C,保障病猪每日所需的营养。在注射的时候,要注意分开注射,每天需要注射2~3次。连续注射4~7d,观察病猪的恢复情况。或者,也可以选择按照每千克体重肌肉为病猪注射抗生素结合维生素C。在注射的时候,同样要注意分开注射,每天注射2次,需要持续注射5~7d。在首次注射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种药物都需要加倍。
如果病猪的症状加重,可以选择意康生物英国多联特配合头孢肌肉注射,每天注射2次,连续注射5~7d。如果病猪的症状有所缓解,则可以根据病猪服用复方新诺明,每天0.07g/kg,兑入开水分2次口服,连服3~5d。
6.2 抗生素疗法
根据病猪的体重安排其服用一定的抗生素类药物,按照每千克体重肌肉,安排病猪每天服用一定的抗生素。分成2~3次口服。连续服用3~5d之后,将抗生素的剂量减半,然后持续服用4~7d。此外,按照病猪每千克体重肌肉,安排其每天口服2~5mg的强力霉素,一天一次。
6.3 大蒜疗法
大蒜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用5~25g的大蒜,捣成蒜泥,或者可以将其制作成大蒜酊,安排病猪一天口服3次,连续服用3~4d。服用之后每天观察病猪的恢复情况,了解大蒜疗法的效果。
6.4 抗菌药物疗法
利用磺胺类药物或者是抗生素为其进行抗菌消炎,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补液、解毒等对症治疗。例如当病猪出现脱水、腹泻或者是酸中毒的时候,可以为其静脉注射300~500ml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每天1~2次。在病猪恢复期间,也可以适当添加健胃剂,使得病猪的食欲得以尽快恢复正常。对于出生一个月以上的小猪,可以采用预防注射,稀释仔猪副伤寒弱毒苗,在小猪的耳根部浅层肌肉注射1ml。肌肉注射100mg的硫酸黄连素,每天2次,连续注射2d。或者是肌肉注射5ml的穿心莲,每天注射1次。
6.5 综合疗法
运用综合疗法要求相关人员要根据病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仔猪患上副伤寒病之后,根据其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急性副伤寒病、亚急性副伤寒病以及慢性副伤寒病。并且仔猪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出現下痢,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所以需要相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综合疗法,从而能够有效保障治疗效果。对于体温过高,并且出现便秘的病猪,需要使用20~30g的硫酸钠、10~15g的大黄末,配以温水服用,每天1次。对于体温过高且出现下痢的病猪,或者是对于体温过高,且皮肤红紫的病猪可以选择肌肉注射降温类药物。每天注射2~3次。同时需要肌肉注射5ml的维生素C,每天一次。
7 结语
综上所述,病猪患上副伤寒病之后,不仅可以通过粪便、尿液、乳汁等传播,同时通过消化道、交配或者是人工受精传播。在子宫内也可能出现感染。并且副伤寒病会侵害六个月以下的仔猪,尤其是一到四个月左右的仔猪多发副伤寒病。对于六个月以上的仔猪,则很少出现副伤寒病。副伤寒病的潜伏期较长,发现仔猪出现异常症状的时,根据仔猪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先做出初步诊断,然后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了解病原,作好血清学检查,采取样品,并且在此之后需要采取一定的治疗和防治措施,才能够有效的阻断副伤寒病的传播,减少其对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郭志文,李荣梅.猪副伤寒诊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68(8):116-117.
[2] 王博,崔敏.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特点及防治策略[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1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