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药品海淘状况调查分析
2021-11-30马姝丽王菊平张胜男赵志刚王晓玲
马姝丽,王菊平,张胜男,赵志刚,王晓玲
(1.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 10007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100045)
随着电子商务和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海淘物品的种类由日用品、食品等扩展到儿童药品,且海淘儿童药品的现象有日益增多的趋势。海淘药品的使用多为家庭用药行为,医师和药师很难触及到,不能进行专业的用药指导和宣教;而对于非医药背景的儿童家长要读懂专业的外文药品说明书并非易事,因此儿童海淘药品在使用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基于此,了解我国儿童海淘药品购买和使用现状十分必要。本调查旨在了解儿童药品海淘现状,了解海淘药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药师有针对性地宣教指导,也为我国药企研发合适的儿童专用剂型提供依据,为决策层制定儿童安全用药政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全国范围内参与问卷调研的儿童监护人。调查方式为电子问卷,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
1.2 调查内容
(1)儿童药品海淘情况,包括海淘的原因、渠道、药品种类等;(2)儿童海淘药品使用情况,如儿童家长在使用过程中对药品剂量、注意事项、储存条件、人种差异等认知情况和用药行为;(3)儿童用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4)对儿童用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查表的内容信度Cronbach’s α系数均>0.8,内容效度Pearson系数均>0.7,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1.3 质量控制及结果分析
问卷回收后经专业人员对所有问卷进行质量审查,对于答案相互矛盾等不合格问卷进行剔除。计数资料以人数(%)表示。
2 结果
2.1 儿童药品海淘情况
参与儿童药品海淘情况调查的总人数为6 202人,有海淘儿童药品经历为1 057人,占总人数的17.04%,其中所列举的海淘药品名称共22个,涉及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和挪威7个国家及我国港澳台3个地区。调查数据显示,儿童的年龄、监护人文化程度和监护人职业显著影响儿童监护人海淘儿童药品行为:海淘行为发生率较高的年龄组为1~3岁组(22.33%)和4~7岁组(21.11%);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显著影响海淘行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海淘人数占比最高(22.08%);家长职业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属于海淘比例最高的职业(23.06%),见表1。分别对调查对象就海淘儿童药品的原因、方式、种类等问题进行调查,其中“亲朋好友推荐(55.31%)”是儿童监护人海淘主要的原因;“朋友代购(57.05%)”是主要的海淘方式;“维生素类(64.52%)”及“微量元素类(60.74%)”是主要的海淘品种。在海淘人群中,71.14%的人认为海淘药品的质量是其主要优势,见表2。
表1 有儿童药品海淘经历的人群特征
表2 儿童药品海淘情况
2.2 海淘人群对药品的了解程度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儿童监护人对于海淘药品说明书内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21.10%的家长能完全读懂药品说明书,60.36%的家长只能读懂药品说明书部分内容,9.84%的家长完全看不懂说明书,有8.7%的家长没看过说明书。见表3。
表3 海淘人群对药品的了解程度
续表3 海淘人群对药品的了解程度
2.3 其他情况
在参与儿童药品海淘情况调查的6 202人中,有6 156人回答了其他儿童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其中,孩子用药时遇到最常见问题依次为:味道不好(69.5%)、剂型不合适(46.05%)、缺少合适的服药工具(39.86%);家长认为目前国内儿童药品需要改进的内容依次为:剂型(适宜儿童服用的糖浆、口服液、颗粒等)(64.10%)、口感(62.77%)、给药器具(59.92%)、药品颜色形状(20.61%)、外包装(10.05%);关于儿童海淘药品家长希望得到的帮助依次为:科普文章指导(65.22%)、小视频指导(54.04%)、网络课堂指导(40.95%)、面对面交流(40.11%)、漫画科普(37.13%)。见表4。
表4 儿童服用药品中的其他情况
2.4 儿童用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查
共有954人参与了儿童用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查,共提取有效问卷857份,其中340人建议加强研发儿童专用药品剂型,占比39.67%;242人关注儿童药品安全性及有效性,占比28.24%;108人急需药师或医师进行科普宣教,占比12.60%;另有32人(3.73%)不赞成自行购买药品给孩子服用,特别是对于海淘药品,因不能有效获取药品说明书信息,有可能造成错误用药;40人(4.67%)呼吁国家对儿童用药进行监管。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人群中有海淘经历的人数占比为17.04%,海淘的药品品种共计22种,涉及 7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目前儿童海淘药品的比例及广泛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药品海淘行为发生率较高的年龄组分别为1~3岁组(22.33%)和4~7岁组(21.11%),原因可能是该年龄组的儿童免疫功能不健全,更容易罹患常见疾病。家长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进行海淘的人数占比最高(22.08%),家长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海淘人数占比最高的职业(23.06%)。家长文化水平和职业对海淘行为的影响显著,可能和家庭的经济收入、家长的卫生保健意识有很大关系。
调查显示儿童家长海淘的主要原因是“亲朋好友推荐(55.31%)”,主要海淘方式是“朋友代购(57.05%)”,主要的海淘品种是“维生素类(64.52%)”及“微量元素类(60.74%)”,其中,71.14%的家长认为海淘药品的质量是其主要优势。由以上结果分析,家长海淘儿童药品的主要原因受非医学人士的影响太大,而通过“朋友代购”的海淘方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海淘药品质量可靠性、运输条件能否符合要求、后期如何维权等问题;在儿童药品海淘种类中占比较高的维生素类和微量元素类药品,看似安全无副作用,实则有着相应的适应证、剂量和疗程的要求。而调查结果还表明家长对于海淘药品说明书内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家长都不理解海淘药品说明书的内容。因此,儿童海淘药品在缺乏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用药风险。
该调查也反映出我国儿童药品普遍存在的问题:口感问题(69.50%)、缺乏儿童专用剂型(46.05%)、缺少合适的服药工具(39.86%),这也是国内儿童药品剂型改良的重点和方向。关于儿童海淘药品,家长也希望得到多种形式用药科普指导,这也可作为今后儿科药师的工作方向之一。在“儿童用药方面意见和建议”的调查中,家长同样表达了对儿童专用剂型、儿童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儿童安全用药科普进行强烈呼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海淘、代购风日益盛行,海淘药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美国类似的现象是邮购药房的模式,美国邮寄药房主要是针对于慢性病用药、活动受限的患者进行的国内邮寄服务[1-2],但邮寄药品仅限于国内上市的药品。加拿大[3]为了降低预防艾滋病药物成本,进行在线跨境购买更便宜的非专利的预防药物,由一些团体或社区组织建立起在线资源,为在线跨境购买提供帮助,并且将这种做法合法化。
我国出现的海淘药品现状与以上两种情况均不相同,大部分海淘的药品种类在国内都有同类替代药品,部分为国内尚无而国外现已使用的药品,海淘的药品种类较多,购买的渠道多以随身携带、专业代购邮寄方式为主,目前国内对海淘药品的行为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且海淘儿童药品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深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和我国当前医疗条件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儿童专用药品品种和规格稀缺,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不完善以及剂型不合适等,导致低龄段儿童用药剂量难以掌握等问题[4-6]。对北京儿童医院口服药品分剂量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5],该院口服药需要分剂量种类共13类77种,药品拆分剂量多为1/2、1/3及1/4;25种药品在国内和国外均无更小规格或适宜剂型上市。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监护人的海淘行为具有很大的盲从性,且海淘儿童药品在使用时缺乏专业指导,存在用药安全隐患,需要专业的医药人员进行指导,同时也需要国家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呼吁政府相关部门从政策层面加大对儿童专用药品研发和生产的支持力度;国内药企需肩负起对儿童专用药品种和剂型研发的责任,从药品质量安全、口感、气味和包装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提高大众对国产药品的信心。媒体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破除“网红药品”神话;医药人员需对儿童海淘药品的购买和使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教,提高大众的用药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