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门水库坝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2021-11-30张继红

山西水利 2021年6期
关键词:松散层主坝基岩

张继红

(晋中市水利局,山西 晋中 030600)

1 工程概况

1.1 库区概况

石门水库位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潇河上游、白马河北支上,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的小(一)型水库,工程始建于1971年11月,1973年7月竣工。水库设计总库容508万m3,水库设计防洪标准为3.3%,校核防洪标准为0.33%。现淤积139.11万m3。大坝上游控制流域面积91.1 km2,流域内地形为中低山区河谷地形,相对高差在30 m左右,基岩构成了山体的骨架。整个沟道呈U型,以朔源侵蚀为主。

1.2 坝体基本情况

水库枢纽建筑物,包括大坝、溢洪道和卧管式输水涵洞。大坝主体为碾压均质土坝,由主坝和副坝组成。主副坝相连,轴线上游侧夹角为150°,坝顶全长215 m,其中主坝长50 m,坝顶宽3.1 m;副坝长165 m,坝顶宽3.4 m,坝顶高程1 116 m,最大坝高20 m。

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为开敞式,进口底宽为16 m,总长为187 m,采用消力池消能。卧管式输水涵洞位于大坝左岸,涵洞为浆砌石结构,城门洞型;卧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 坝体填筑土质量分析

2.1 坝体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

为了复核评价坝体土填筑质量,本次在大坝轴线布置了2个坝体土取样钻孔(ZK2)、5个坝体土取样探井(TK1、TK2、TK2+1、TK3、TK3),钻机取坝体原状土样10组,探井取坝体原状土样土样51组,进行室内土工试验。

坝体填筑土土工试验结果:坝体填筑土岩性为浅黄色、褐黄色、黄褐色、浅棕红色等杂色低液限粘土。总体标贯实测击数10~24击,修正后击数9.33~18.31击,修正后平均值12.99,修正后标准值11.67。

综合分析探井记录和土工试验成果:坝体土主要为低液限粘土,总体密实度较低,且填筑不均匀,填筑质量较差。坝体土总体属中等压缩性,弱透水性。

2.2 坝体土湿陷性评价

通过地质勘察将探井原状土样进行了湿陷试验。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自重湿陷量Δzs和总湿陷量Δs分别按公式(1)、(2)计算:

式中:δzsi——第i层土的自重湿陷系数;

δsi——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mm;

β0——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本区取0.50;

β——地基土受水浸湿可能性和侧向挤出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基底下0~5 m深度内取值1.5,基底下5~10 m深度内取值1.0。

经主、副坝体土层湿陷性计算,主坝坝体土的湿陷量为414.55 mm,自重湿陷量为102.7 mm,相应的湿陷类型为自重湿陷,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副坝坝体土的湿陷量为46~172.45 mm,自重湿陷量为18.4~27.2 mm,相应的湿陷类型为非自重湿陷,湿陷等级为Ⅰ级(轻微)。

2.3 坝体土渗透变形评价

坝体土渗透变形类型采用公式(3)、(4)判别,流土的临界水力比降采用公式(6)确定。

(1)渗透变形类型

渗透变形类型判别公式为:

式中:Pc——土的细粒含量,以质量百分率计,%;

n——土的孔隙率,%。

连续级配土区分粗细粒径的界限粒径df按下式计算。

式中:df——粗细粒的区分粒径,mm;

d70、d10——分别占总土重的70%、10%的土粒粒径,mm。

经分析判别,坝体土的渗透变形类型为流土。

(2)允许水力比降

流土型临界水力比降用公式6计算:

式中:Jcr——土的临界水力比降;

Gs——土的重量体积比;

n——土的孔隙率,(n=e/(1+e),e为孔隙比)。

经计算,流土的临界水力比降Jcr为0.910,考虑安全系数后建议允许水力比降J允为0.46。

3 主坝、副坝坝基地质分析

3.1 主坝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3.1.1 主坝坝基渗漏、及渗透稳定分析

结合水库在27年的正常蓄水运行中,高水位运行多次,且溢洪道多次过水的情况下,下游坝脚均未发现有渗水现象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认为,主坝粘土截水槽起到了一定的防渗效果,主坝坝基基岩存在渗漏,但渗漏量较小,相应的主坝坝基松散层不存在渗透稳定问题,对水库正常蓄水基本无影响。

3.1.2主坝左、右坝肩绕渗分析

主坝左、右坝肩下部高约13 m的地层岩性为二叠系中统上石盒子组(P1s)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地层,右岸上部即为副坝坝体。如前述,坝址区岩层平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主要发育有三组节理,节理面平直光滑,延伸远,贯通性好,局部可见有泥钙质充填,其中岩层面及J2组节理与河流方向小角度斜交,其余与河流方向大角度斜交。建坝时未对坝肩采取防渗措施。因此左、右坝肩存在绕坝渗漏的地质条件,库水可能沿岩层层面、层理及发育的节理裂隙绕渗。

但据本次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表明坝址附近基岩岩体均属弱透水,且水库在27年的正常蓄水运行中,高水位运行多次,溢洪道亦多次过水,水管单位在坝肩下游均未发现有渗水现象。综合分析认为,主坝左、右坝肩渗水量不大,对水库正常蓄水基本无影响。

3.2 副坝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副坝坝基基岩,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砂质泥岩、泥岩层,夹砂岩透镜体,据本次钻孔压水试验成果:坝基基岩强风化层透水率约为7.46~10.64 Lu,属弱透水~中等近弱透水,其下的弱风化层透水率约为2.56~7.07 Lu,属弱透水。相对于其上覆松散透水层渗透性较小,可作为相对隔水层,故本次不对其进行渗漏量评价,而只对坝基松散透水地层进行评价。

由本次针对副坝的钻探成果剖面可知:副坝坝基分布有下更新统冲洪积(Q1apl)卵石混合土、含细粒土砾、粉土质砾、及粉土质砂层,沿副坝轴线推测长度约73 m,厚度约11 m;中更新统冲洪积(Q2apl)含细粒土砾、粉土质砾层,夹厚度不大的粉土质砂、及卵石混合土层,本次勘察未查明其具体延展范围,结合地形地貌情况,推测该层沿副坝轴线延展长度约266 m,厚度约4.3 m;上述透水地层将库区全新统冲洪积(Q4apl)河床卵石混合土、含细粒土砾、粉土质砾、粉土质砂透水地层,与大坝下游沟通,从而形成库水向下游的渗漏通道。其中,中更新统冲洪积(Q2apl)砂、砾、卵石混合土层顶高程大致为1 097.63 m,而坝下游地面仅在主坝下游附近低于此高程,故中更新统冲洪积(Q2apl)砂、砾、卵石混合土层的渗漏,按绕坝渗漏考虑。这里仅对通过下更新统冲洪积(Q1apl)透水地层的渗漏量进行评价。

根据大坝工程地质剖面图,结合水库多年蓄水情况分析,在正常蓄水位条件下,坝基上游段全新统及中更新统砂、砾、卵石混合土层中渗水,按承压水考虑,下游段下更新统砂、砾、卵石混合土层渗水按潜水考虑。根据水流连续性原理,通过两种透水性不同的岩层的流量,应当是相等的。由此推出该情况下坝基渗漏计算适用公式(7)、(8),计算公式:

式中:Q——渗漏量,m3/d;

q——单宽流量,m3/(d·m);

B——渗漏带宽度,取73 m;

k1——上游承压段渗透系数,取全新统与中更新统综合渗透系数18.56 m/d。

k2——下游潜水段渗透系数,取下更新统渗透系数7.43 m/d;

H1——坝上游水头,取18.5 m;

H2——坝下游水头,取7.5 m;

L1——上游承压段渗径长,取35.5 m;

L2——下游潜水段渗径长,取71.5 m;

T1——上游承压段渗透层厚度,取5.0 m。

经计算,在水库正常蓄水位条件下,通过下更新统冲洪积(Q1apl)透水地层的渗漏量为1 101.57 m3/d。

水库在27年正常蓄水运行中,高水位运行多次,溢洪道亦多次过水,水管单位在下游均未发现有明显渗水现象。综合分析认为,副坝坝基虽存在上述渗水现象,但渗水是以潜水形式与下游地下水或地表水自然衔接,在下游坝脚出溢时渗压不大,地表不易被察觉发现。加之现坝前淤积厚度已达约11.5 m,将进一步延长水库渗漏水渗径,减小渗压,起到一定的防渗作用。故认为,副坝坝基松散层虽存在渗漏现象,但不会产生渗透稳定问题。

如前述,副坝基及其右岸中更新统冲洪积(Q2apl)砂、砾、卵石混合土层的渗漏,按绕坝渗漏考虑用公式9计算,渗漏量估算引用公式:

式中:Q——绕坝渗漏量,m3/d;

k——中更新统渗透系数,取12.96 m/d;

H——坝前坝后水头差,取溢洪道进口高程1 109.62 m与现状坝下游低点1 096.37 m的差,为13.25 m;

M——渗透层厚度,取4.3 m;

B——绕渗带宽度,取266 m;

r0——绕坝渗漏最小半圆半径,取51 m;

经计算,在水库正常蓄水位条件下,通过中更新统冲洪积(Q1apl)透水地层的渗漏量为388.24 m3/d。

以上计算中未将松散层下覆基岩的渗漏量计入(将副坝坝基基岩视为相对隔水层),也未考虑水库坝前约11.5 m厚淤积层的影响,故渗漏量只是粗略的估算。下更新统冲洪积(Q1apl)透水地层与中更新统冲洪积(Q1apl)透水地层的合计渗漏量为1 489.81 m3/d。建议对副坝坝基及其右岸松散层透水地层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

4 结论

(1)主坝坝体土的湿陷量为414.55 mm,自重湿陷量为102.7 mm,相应的湿陷类型为自重湿陷,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副坝坝体土的湿陷量为46~172.45 mm,自重湿陷量为18.4~27.2 mm,相应的湿陷类型为非自重湿陷,湿陷等级为Ⅰ级(轻微)。综合分析可知,坝体土总体属中等压缩性,弱透水性,主要为低液限粘土,总体密实度较低,且填筑不均匀,填筑质量较差。

建议对坝顶面进行硬化、对坝下游坡及两坝肩修整、并进行护坡排水处理。

(2)主坝坝基基岩存在渗漏,但渗漏量较小,相应的主坝坝基松散层不存在渗透稳定问题,对水库正常蓄水基本无影响。主坝左、右坝肩渗水量不大,对水库正常蓄水基本无影响。

副坝坝基渗漏、及渗透稳定计算,未将松散层下覆基岩的渗漏量计入,只将副坝坝基基岩视为相对隔水层,也未考虑水库坝前约11.5 m厚淤积层的影响,故渗漏量只是粗略的估算。下更新统冲洪积(Q1apl)透水地层与中更新统冲洪积(Q1apl)透水地层的合计渗漏量为1 489.81 m3/d。

建议对副坝坝基及其右岸松散层透水地层,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

猜你喜欢

松散层主坝基岩
厚松散层薄基岩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
津南区分层标组地质鉴别孔松散层取芯施工技术与效果分析
中国水利工程优质( 大禹) 奖获奖工程: 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主坝鸟瞰)
冻结松散层中未冻水的变化规律
双塔水库主坝原防渗墙缺陷处理研究
双塔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坝段防渗体设计
输水渠防渗墙及基岩渗透系数敏感性分析
基于改进物元的大坝基岩安全评价
河北省基岩热储开发利用前景
基载比对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安全开采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