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经济协同视角下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优化
2021-11-30赵广全卓丹丹
赵广全, 卓丹丹
(河海大学 校友工作办公室, 江苏 南京 210098)
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强化高价值专利的创造、运用和管理,要解决我国高校专利存在的“重申请轻实施”“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1]。校友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校友以学校为平台,围绕社会、地方、行业发展需求,通过校友经济的形式协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声誉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地方社会发展。因此,如何提升高等院校科研转化能力,如何通过优化政、产、学之间的资源配置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成为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 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高等院校凭借其科研和人才资源的独特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科技及社会的发展。美国1862年颁布《莫里尔赠地法案》,为高校向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做出了开创性举措。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践走过近百年历程,在政策法律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技术转移机构设置与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相继制定了《技术创新法》《拜杜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法》等法律法规,依据《拜杜法案》,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学府,陆续制订了专利的报酬与奖励制度[2]。英国从1975年起,一方面发布“教学公司计划”“院校与企业合作伙伴计划”“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等,制订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门计划;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技术知识转移基金、构筑区域技术交流网络、加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式,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3]。
据不完全统计,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各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2016年至2019年,国务院以及各部委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政策法规高达70项左右,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成效提升明显,转化规模、高价值转化、转化奖励、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较好的进展。以专利成果为例,2019年度获得专利授权数量前500名的国内机构中,包含225所高等院校,占比45%;2019年高等院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约90 000项,占国内专利授权总量的25%,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贡献率。然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存在资金、产业、政策、市场等匹配度不高等问题,转化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4]综合文献研究以及对高等院校科研工作者的访谈,本研究认为国内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科研成果转化供需双方融合度仍需提升。国内高等院校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获奖情况、成果先进性以及发表论文质量,容易忽略科技成果的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媒介,导致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信息在供给和需求主体之间无法完美融合。
2) 科研成果转化持续性投入不足,多元化筹资手段缺失。科研成果转化一般需经历研发、技术转移、产品生产、市场投放等多个环节。科研成果转化持续性投入不足,融资对接、金融创新业务支持、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等多元化筹资手段缺失已成为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在学科评估、人才项目、成果奖励等方面还存在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的现象,指标权重不能完全体现科技成果的绩效考核。2018年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及奖励中,清华大学现金奖励个人金额高达1.3亿元,四川大学股权收入奖励科研人员金额高达1.8亿元,进一步激励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4) 政产学深度融合意识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工程,离不开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高等院校从事基础研究,一般情况下,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地方政府在构建有利于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生态等方面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缺少有效的服务和引导。企业一方面面临行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缺少政府相应的个性化政策扶持和高等院校的技术支持,很容易走向高消耗、密集型产业。
2 校友经济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校友资源拓展与社会服务功能
所谓校友资源是指校友自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源价值,以及信息、文化、财力、物力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价值的总和[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一方面需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丰富对高等院校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校友资源的拓展主要经历了“校友捐赠”“ 校友参与学校事务”“校友协同社会服务”等三个阶段。
校友捐赠。校友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对校友捐赠的研究。早期美国高等院校因办学经费紧张,转而向校友寻求帮助。校友捐赠成为校友帮助社会分担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和回馈学校的最初形式。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友捐赠数额呈现出持续大幅上涨趋势,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高等院校校友捐赠100强的捐赠总额从2010年的27.1966 亿元,增至2017年的266.8300 亿元。
校友参与学校事务。校友捐赠主要是校友的自发行为,校友参与学校事务是一种校友与学校的双向行为。美国高等院校一般通过邀请校友在校董事会或校务监督委员会中担任职务,使其对学校的教学实践、重大决策等方面提出建议,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研究发现,国内高等院校校友参与学校事务一般分为长期、短期两种。比如将校友聘任为兼职教授、校友导师、校友联络员,让其长期参与学生培养、学校事务管理。通过举办校友创新创业活动、校友讲座、校友事迹报告会、招生就业咨询会等短期活动,邀请校友分享专业知识,协同育人,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出谋划策。
校友协同社会服务。查尔斯·麦卡锡(1912)在《威斯康星理念》一书中强调,高等院校要开放办学理念,扩展社会服务的途径,与全球共享知识。高等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既体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又促使高等院校从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大量研究表明,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具体指向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6]。
2.2 校友经济的协同价值与理论研究基础
“校友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由时任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校友会秘书长吕世杰教授通过对许多高等院校的走访、调研基础上提出。他认为“校友经济”蕴含三个方面内容:其一,学校是校友经济的核心,学校与校友是校友经济的载体;其二,校友经济包含校友、学校、社会等三个主体;其三,校友经济是校友、学校、社会三个主体融合发展的经济活动。综合国内外研究,本研究认为,校友经济是一种以知识转化为核心,以学校平台为依托,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追求,通过整合校友、学校、社会生产要素,优化相互之间资源配置,为实现价值追求、社会服务功能的经济形式与活动。
社会资本理论。布尔迪厄、科尔曼等学者在资本的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阐释社会资本的具体概念,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并产生相互间的影响[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者更加重视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对社会资本概念也无定论,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信任、社会网络、互惠规范是构成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校友经济中的校友、学校、社会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资本的互惠规则下,通过完善制度管理、优化平台建设等,实现良性互动、合作共赢。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霍曼斯等为代表的学者将社会交换理论看作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美国社会学家彼得·M·布劳在霍曼斯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交互关系应具备理性、公正、利益满足、互惠等价交换等条件[8]。社会交换理论同样在校友经济中发挥着作用。该理论是指互动基础上的一种交换过程。校友经济活动中相关的校友、学校、社会在互动过程中,进行着情感、知识、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资源配置、公正性等交换,并实现自身价值、社会功能。
3 校友经济协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及启示
具有社会属性标识的校友是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合作互助的有效补充。相对于高等院校独自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的任务,社会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不仅可以弥补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相关资源的不足,更能降低技术研发的成本与风险。校友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更易使科研成果保持先进性、前沿性,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
3.1 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运行模式
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简称WARF)成立于1925年,由Steenbock教授联合8位校友共同创立,这也是校友经济参与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雏形。过去的90多年里,WARF依靠独立法人的特殊优势,免于干扰,依据市场行为,开展技术转移活动[9]。通过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投资分析部等部门,吸引专业人才,提升科研创新活动效能。与需求方签订相关合同过程中,主动参与技术转移市场应用,促使持续受益。根据2018年大学技术经营者协会授权调查,近年来WARF通过运作,推动成立了100多所高技术企业,为社会创造产生了大量就业及新型产品[10]。
WARF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资助已成为威斯康星大学科技研发的重要来源。截至2018年6月30日,WARF的投资组合已高达27亿美金,并将收益的大部分捐赠相关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发放给科研工作者[11]。
3.2 校友经济地方模式
2017年,武汉市推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在全国开创校友经济新模式。武汉地区的高等院校开展9场校友、学校、城市共同参与的“引资引智”活动,共签约294项,总投资金额高达1.3万亿元。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市举办“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西安交通大学专场”活动,共签约274项,总投资金额高达1.9258万亿。西安市政府制定的《西安市支持校友回归六条措施》成为地方政府支持发展校友经济参与地方、高校建设的首个指导性文件。2018年至2020年,南京市通过成立“南京高校海外校友会创新联盟”“南京高校校友会联盟”以及支持高等院校在南京建设“校友之家”等举措,实现了南京“两落地一融合”,即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
武汉、西安、南京三地积极引导校友经济参与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通过校友、高校、政府共同设立科技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建立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以及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等举措,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3.3 典型案例启示
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畅通政府、高等院校、企业、社会资源等各方的信息和诉求渠道,需要围绕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合作机制、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机制,发挥高等院校自身特色及学科优势,利用学校的中心作用,引导服务校友参与高等院校事业发展,激发校友经济协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活力,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升。
表1 湖北、陕西、江苏等地区校友经济协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措施及成果
4 探索校友经济协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
欧美国家历来重视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以美国为例,“美国先进技术发展计划”“北美硅谷模式”等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通过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建立科技园与创新中心、鼓励师生创办公司等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这些被证实较为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中,或多或少都体现着校友经济的影响与作用。结合国内外研究关于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科学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学视角以及科研投入产出比的核心内容,本研究将校友经济协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综合评价内容,分为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投入主要包括全时当量人员、科研人员、科研平台及孵化中心、科研项目签约数量、科研经费当年支出数额等5个因素;产出主要包括专利及论文著作数量、重大科技成果(含国际会议、国家级项目、重要获奖)、技术转让年产值、成果转化率及产品化率、解决社会就业等5个因素。综合典型案例及国内外研究,认为校友经济协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优化如下:
1) 以市场、供需方为导向,丰富校友经济协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融资途径。破除传统的“技术脱离市场”的科研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校友经济作用,构建“技术+资本+市场+管理”新的科研模式。通过设立科研成果转化校友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股权化等措施,鼓励校友经济以人力资本、企业生产资质、实验场地及设备等多种形式参与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丰富校友经济协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融资途径。
2) 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激发校友经济活力。高等院校传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模式主要为技术转让模式,即高等院校通过合约等形式,将技术向企业或专业性中介机构转让。由于这种技术转让模式一般具有一次性特征,作为技术主创单位的高等院校将缺少对技术持续改造升级的动力,容易导致技术应用不能发挥其最大化效益。一方面,高等院校应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的自主权,提高配套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热情。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对校友经济的主体校友除了在合约环节给予相应的技术使用权限、成果收益分配等之外,还应通过聘任校友为校董、兼职教授、校友导师等形式,提升他们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建立科研成果转化评估中心,对科研成果转化进行绩效评价,及时调整科研成果转化制度和内容设计,进一步激发校友经济活力。
3) 优化高等院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校友经济开放共享。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化中心、科创园等高等院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发挥高等院校自身人才优势,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整合校内资源,搭建高等院校成果转化新型服务平台,实现跨学科、跨学校合作,为产出创新科技成果提供条件,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的问题。通过成立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区域企业家联盟等校友经济合作组织,把脉校友经济协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进一步完善校友经济协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促进校友经济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