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学视野看学前教育

2021-11-30陈瑾宁

魅力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儿童

陈瑾宁

(昆山开发区绿地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0)

一、认识生态结构,了解学前儿童交往系统

教育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不同的教育生态系统共同组成,其中有微观系统、中观系统以及宏观系统,各个系统又相互依赖。从学前教育角度来看,儿童所属的微观系统中有社区、家庭、幼儿园,还有他们之间的合作与衔接;中观系统是指那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但是儿童并不直接参与的环境,包括教育设施、社会的福利以及医疗保险等;宏观系统则是指社会机构组织或意识形态。

依据生态学观点,个体发展是其与所处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儿童的个性品质也是在教育生态系统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对学前儿童来说,影响他们发展的主要就是微观环境系统。父母、朋友和老师所构成的亲子交往、朋友交往和师生交往三个系统严重影响到儿童社会交往系统的形成。

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展,儿童逐渐与幼儿园、社区等社会群体发生直接互动。特别是儿童入园后,师生的交往不断提高儿童的心理成熟度和独立性,对儿童今后的社会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朋友间的交往满足儿童被关注和安慰的需求,是儿童良好社会行为和内部行为模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情感联系将会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的不足。和谐的亲子关系与良好的师生交往会影响儿童的交往风格与生活态度,成为指导儿童社会行为、扩大社交范围的主要因素。三个系统互相补充并形成合力,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了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完整交往体系。

二、关注可持续发展,构建学前教育生态

教育系统是具有独立结构与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需注意采取生态学的观点系统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科学组合、综合运用,创建有助于展现儿童自然天性的学前教育生态,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创建和谐共生的学前教育生态

儿童和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生态的基础,他们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学前教育过程中,老师是儿童自身潜能的挖掘者,儿童学习发展权利的捍卫者,同时也是良好教育生态的建设者。儿童则是被保护的人,是身心尚未成熟、还在发展中的受教育者。师生互动所展现的形式一开始是以教授知识技能、维护规则为主的互动,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做出反应,同时掌控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向和速度,儿童则以老师的指引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儿童又是完全不平等的。

师生互动的相关研究显示,如今师生关系慢慢从非对称性相倚型向彼此相倚型过渡。新型师生关系是老师和儿童之间“我和你”的主体人际交往关系,这种主体性展现出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彼此信任、相互接纳,师生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通过教育活动让彼此视界融合、精神相通、有助于老师与儿童共同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儿童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作为平等身份中的“领路人”角色来引领儿童。学前教育过程不仅要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人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还意味着教师要与儿童共同呼吸,共同成长。

(二)创建多维互动的学前教育生态

教育作为师生以及其他教育因子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是这些因子交互作用、合作进行的。所有成功的教育都与师生间和同学间高效、和谐的交流和沟通紧密相关。学前教育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同学间交流合作一起发展的过程。交流必须在尊重儿童人格、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只有在教师和儿童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才会引起儿童思想上的共鸣,最终实现转化思想认识的目的。

学前教育中要搭建一种学前教育人文生态,让学前教育生活更加轻松、欢乐。教师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寄予整个过程中,创建出特定的情境氛围,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够参与探索,每一位儿童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给儿童多提供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去体验和感悟,通过互相交流与合作,分享人际间的关怀与爱。教师在提高对儿童行为领悟能力的同时和儿童一起享受学习中的快乐,能够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保持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三)创建开放的学前教育生态

根据生态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只有是保持开放的,并与外界环境存在互动,才可以保证系统的活力与持续发展的态势。教育的过程中生态主体通过外界的环境进行生活营养的吸收,达到课堂生命体的共同发展。学前教育的使命是激发生命活力,唤醒自由天性。教育如果只是重视科学世界与书本世界,忽视儿童的生活世界,就会失去应有的生命和活力。如今,学前教育需要充分展现“自然大课堂,生活大教育”的教育理念,做到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开放,使学前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课堂向课前、课后以及课外开放,从实际生活中提取源泉。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儿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