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渔猎民族音乐特征分析
——以赫哲族音乐为例
2021-11-30王阿洋
王阿洋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赫哲”是满语,大意是指“东方的人们”。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一直繁衍生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一带,以捕鱼、狩猎为生,但却凭着勇敢和勤劳,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发展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精神文化,民间音乐就是其中瑰丽的一章,对赫哲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赫哲族渔猎文化特征
赫哲族先民自古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肃慎、抱娄、勿吉、黑水鞋蝎、野人女真(明初女真分3 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称“野人女真”)等古代渔猎民族,均与赫哲族有着历史渊源,赫哲族也是由明代野人女真的一部分发展起来的。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赫哲族将其对历史文化的继承重点定位于渔业文化上,并使渔业文化发展成为赫哲族文化的核心和基本特色。渔业文化渗透于赫哲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赫哲族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精神心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都与渔业文化有着极为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江地区民族的历史,在这些说唱故事中也得到了曲折的反映。总之,三江土著民族的江河渔猎文化的影响,无时不在所有的民歌故事中这样或那样、大量而普遍的表现出来,构成了赫哲说唱故事的文化主流,总体上代表着赫哲说唱故事的文化特色,决定了赫哲说唱故事的文化特色,决定了赫哲说唱故事的文化面貌。
狩猎是赫哲人赖以生存的一项生产活动。其狩猎工具主要有:猎大,是猎人捕兽的有力助手,护身的卫士,又是拉雪撬的蓄力,是狩猎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史上称赫哲族为“使犬部”。海东青鹰;是赫哲族地区特产的鸟类、因其来自东部沿海、故名为海东青鹰,是猎人的助手。扎枪;是古老的狩猎工具,又是护身武器,此工具沿用至今。弓箭;是狩猎中较古老的工具之一,后发展有伏弩亦称地箭或暗箭。滑雪板;也称踏板,是猎人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之中追逐野兽的滑行工具。
二、赫哲族乐器种类
赫哲族是一个酷爱艺术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然而,大多数乐器因年代久远而散失,流传下来的只有鼓和口弦琴等。
温特是种木制边框的单面鼓,鼓面很大,直径有82 厘米,上面般蒙上鱼皮,鼓身是上圆下尖的蛋形,还会刻上各种动物的图率,这种造型在萨满鼓中是少见的。除了这种外,还有短小些的国形、桶圆形的温特。不过由于赫哲族人实在太少了,温特的演奏方式慢慢失传了,只能在古籍的记载中结风采,感受温特的非凡魅力。那时,在节日里,鼓手们纷纷地敲打着大小小的温特,场面热闽非凡,因此在赫哲族中非常流行。民族学家凌纯声在20 世纪30 年代调查时发现,赫哲人几乎家家有鼓。在当时,赫哲族使用的鼓,可以大致地分为三类:萨满用的椭圆形鼓、“阿哈玛法”用的圆形鼓和普通人家用的鼓。前两种鼓均为单面鼓,虽然其大小略有不同,而其用法大致相同,即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和民间祭祀。这两种鼓既是萨满的法器,又可以当乐器使用。在每年的鹿神节之际,萨满鼓都是为人们伴舞的主要乐器。普通人家的鼓比萨满鼓小得多。
口弦琴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乐器,在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中,都可以见到口弦琴的使用。赫哲族的口弦琴是一种用铁丝钢片制成的小乐器,赫哲语称之为“空康吉”或“空木含给”。用时,含在口里以手弹奏,其音调悠扬柔和。
三、赫哲族音乐特征
在赫哲族古老的民间歌曲中,其整体的曲式结构都比较短小、简单,多数歌曲是由两个乐句,赫哲族古老的传统民歌中,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较多。如《回想起从前的生活》。在曲调中,由于歌词中自由字音的变化,曲调也有个别音符的变动。
(一)赫哲族民歌—“嫁令阔”
赫哲族民歌大多是即兴哼唱“嫁令阔”,赫哲语意为民歌小调、小曲、歌曲的意思。赫哲族是一个非常喜爱歌唱的民族,几乎每一个赫哲人都能唱上几段赫哲族民歌,无论是生产劳动,或是集会,或是谈情说爱,都要唱,以表达感情。这和他们下江打鱼,上山狩猎,亲自参加劳动生产分不开。吟唱者常常根据不同环境的变化即兴随口而来,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代流传下来。其内容包括赫哲族的捕鱼、狩猎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偶尔也有对唱,曲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五声音阶,徽、羽、宫调式,很少有变化音。曲调婉转流畅。
“嫁令阔”的几种表现形式,从演唱的情况看,赫哲族民歌明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在一定时间、一定场合才可以唱的歌,另一类则是不分时间场合,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唱的歌。过去第一类歌曲往往具有较强烈的仪式歌的意义,这种意义如今在迎客歌、祝愿歌、祝酒歌中仍能清楚地表现出来。
(二)说唱形式—“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民间口头相传、带有叙事性质的说唱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流传较广,为赫哲族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赫哲族的说唱故事是三江地区独特历史地理环境的产物。三江地区的赫哲各部,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说唱故事作品,他们的英雄儿女和渔猎生活,也都成为“伊玛堪”咏叙的对象。各种类型的说唱故事,无不打有渔猎社会的文化烙印。三江地区民族的历史,在这些说唱故事中也得到了曲折的反映。
四、赫哲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
赫哲人的生活主要是渔猎,其中捕鱼更为重要,生产工具也只是网、船等。赫哲族的音乐素材也就源于他们的织网捕鱼之中。旋律清新流畅,优美动听,有随波逐浪,歌在船头,唱在浪中的韵味,既好听又上口,很容易记忆和流传。最著名最典型的有赫哲民歌《我的家乡多美好》。赫哲人英勇无比,善于骑射。为了防御外族人的侵扰,他们要拿起刀枪去拼去杀。对敌人的憎恨,激发着他们从胸腔中发出压抑而又愤慈的呼唤。他们过着原始落后的群居渔猎生活,穿的是用鱼皮做成的衣服和兽皮衣裤,吃的是刹生鱼和烧烤,遇有冬季大烟泡封山和夏季洪水泛滥,常常无兽可猎、无鱼可捕。潮湿阴暗的地害子里蚊虫叮咬,四壁透风的树窝棚抵挡不住寒风和毒蛇猛兽的袭击。在饥寒交迫中,他们从心底里迸发出对生的渴求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和企盼。在劳动和生产中他们用有节律的呼唤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赫哲民歌就这样诞生了。
1.赫哲族民间音乐来源于生活。勤劳勇敢的赫哲人又在求生存谋温饱的奋斗和抗争中不断哺育和完善了它。使这支民族文化的奇葩更加芬芳和艳丽。他们歌唱大自然和劳动的美好,讴歌强悍、坚强的赫哲人,描述爱情的坚贞和圣洁,诅咒战争的残酷。既有高亢激奋的音调,又有娓娓叙来的低吟浅唱。由于赫哲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无法将音乐记载传世,只能依靠民间艺人的世代传唱,因此流传下来极为不易,但同时也显示出这种音乐形式极强的生命力。
2.舞蹈音乐,在赫哲族民间,关于天鹅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天鹅原来是赫哲族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叫“莎莉芳德都”。她相中了一个年轻猎人,但父母却逼着她嫁富家子弟,她被迫投江殉情,死后变成了一只洁白的天鹅在蓝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以后她每年春天飞回家乡一次。家乡的人们,特别是妇女们编了“天鹅舞”载歌载舞的欢迎天鹅姑娘的归来。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己,但是这传说说明,在赫哲族有过一种歌舞形式,遗憾的是这种形式的歌曲和舞蹈都没能保留下来。据说在赫哲人跳起天鹅舞时,将两臂如两翼张开翩翩起舞,时而还发出模仿天鹅的嘎嘎叫声。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
赫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舞蹈与赫哲族人民的渔猎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天鹅舞》反映了赫哲族的狩猎生活,《篝火舞》表达了赫哲人对狩猎丰收的期盼,《叉草球舞》表现了青少年高超的叉鱼本领,《萨满舞》折射出赫哲族的传统宗教信仰思想和崇拜观念。这些舞蹈艺术既是赫哲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又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绚丽奇葩。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民间文化搜集和抢救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根据赫哲族的生产特点和传统舞蹈重新编排了一些现代舞蹈,例如《天鹅舞》《钓鱼舞》《捕魚谣》等,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赫哲族的摇儿歌,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赫哲族民间乐器有口弦、鼓和一种古老的乐器“库姆罕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如《乌苏里船歌》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综上所述,在赫哲族民歌艺术的多元文化构成中,这种成分是主流。它是赫哲民族及与其相邻近的民族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总和,在赫哲民歌艺术的各类作品中,呈现出它的极大的普遍性。正是这一文化成分,决定了赫哲口头传统的基本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