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窗视角下创业企业的次序决策机制研究
2021-11-30彭华涛李冰冰
彭华涛,李冰冰,曾 宇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0)
0 引言
创业机会窗是指当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时,创业企业可以快速发展、获得超额利润的特定时间,包括通过渐进性或突变性技术创新重构竞争优势、赶超领先企业而开启的技术机会窗[1-2],也包括打破制度路径依赖、改变竞争游戏规则而催生的制度机会窗[3-4]。创业的技术机会窗源于新兴行业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商业模式的更迭,其大小和时效建立在技术含量高低的基础之上,并引发市场中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的次序竞争[5]。技术机会窗推动了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也使其面临两难的决策困境。创业的制度机会窗源于社会环境和政策制度的变革[6],其对于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的影响可以拆解为对创业企业研发计划进行干预并影响技术水平[7],以及对创业企业进行补贴扶持从而降低创业成本[8]。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工具营造不对等的补贴环境以引导后动创业企业进入市场,以初始成本优势抵消部分后动劣势,进而开启制度机会窗[9]。此外,由于创业领域可能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制度依赖,制度突破具有的触发效应、溢出效应等亦可开启制度机会窗[10]。
行业技术发展、制度环境变化引发的技术机会窗与制度机会窗既可能锁定先动优势亦可能挖掘后发优势。持先动优势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后动创业企业进入市场前,先动创业企业能够获取市场的临时垄断地位,领先周期内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消费者品牌认知能够帮助先动创业企业获取初始的先动优势[11]。先动创业企业为了避免后动创业企业的低成本模仿行为削弱市场优势,往往会扩大自然生成的进入壁垒或者主动建设进入壁垒,包括以经验学习曲线和专利研发构建技术壁垒的技术先占、以优先获取并垄断行业稀缺资源构建资源壁垒的资源先占、以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及品牌效应构建的用户先占三个维度[12-14]。此外,技术演化路径理论强调先动创业企业在既有技术下始终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且深厚的技术基础能够产生知识吸收效应,提升技术发展速度,进一步拉大先动创业企业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与市场地位[15]。持后动优势观点的学者认为,后动企业在市场技术相对平稳的情况下进入市场,可以有效减少试错成本和失败风险[16]。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后动优势主要包括:后动创业企业采用低成本模仿的形式获取技术和市场资源的“搭便车”效应[17]、选择已经获得市场初步认可的行业切入的低市场风险策略[18]、先动企业忽视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破坏性潜力而导致落后于行业技术发展和市场新兴需求的“在位惯性”等三个维度,后动创业企业以此实现技术赶超获得后动优势。因而,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机会窗影响创业决策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19]。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构建机会窗视角下创业企业的先动与后动次序决策逻辑,从先动与后动的时机、方式与策略等角度探讨创业企业的决策机制。
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假定市场为具有多个先动创业企业和多个后动创业企业的多寡头垄断市场,共有m+n个创业企业,其中有m个先动创业企业Fi(i=1,2,3,…,m),n个后动创业企业Lj(j=1,2,3,…,n),在经济理性假设下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
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进入竞争市场存在先后次序,并将引发非合作博弈行为。
Stackelberg-Nash-Cournot博弈模型(简称SNC模型)有效结合了Stackelberg模型和Cournot模型的特点,适用于创业企业进入市场先后次序不同的情形以及具有一定垄断势力的市场结构[20-21]。SNC模型假设参与人均具有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决策能力,而且博弈均衡结果均为纳什均衡[22]。
以SNC模型为基础模型,假定先动创业企业产量为qFi,除Fi以外的其他先动创业企业总产量为qFk(k=1,2,3,…,m-1,且k≠i),先动创业企业总产量QF=qFi+qFk。后动创业企业产量为qLj,除Lj以外的其他后动创业企业总产量qLh为(h=1,2,3,…,n-1,且h≠j),后动创业企业总产量QL=qLj+qLh,市场总产量Q=QF+QL。产品单位总成本C=Ct-Cg+Cd,技术成本Ct,制度补贴Cg,需求开发成本Cd。市场需求函数D=a-b(QF+QL),其中a为市场容量,b为市场需求系数,为不失一般性a,b>0。创业企业利润函数为π=(D-C)·Q,其中先动创业企业利润πFi=(D-C)·qFi,先动创业企业总利润πF=(D-C)·QF,后动创业企业利润πLj=(D-C)·qLj,后动创业企业总利润πL=(D-C)·QL。
1.1 技术机会窗实验假设与模型构建
假定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单位成本相同,忽略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成本影响。虽然创业企业技术含量差异会带来技术成本上的差异,理论上技术水平越高,技术成本也越高,但是技术水平的提升将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在基于技术机会窗的SNC模型讨论中,忽略技术水平差异导致的成本影响,将研究目标聚焦到技术差异大小对创业先动、后动产量决策的影响上,此时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单位成本相等。引入技术成本变量Ct,假定先动创业企业与后动创业企业的单位成本相同,CF=CL=Ct。
在基于技术机会窗的SNC博弈模型中,首先m个先动创业企业分别决定各自的产量qFi,然后n个后动创业企业在观察到先动创业企业的总产量QF后,分别决定各自的产量qLj;每个先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决策受其他先动创业企业产量和对后动创业企业总产量预期的影响,每个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决策受先动创业企业总产量和其他后动创业企业产量预期的影响。
后动创业企业在进行产量决策qLj前,会观测到先动创业企业的总产量决策QF,其必须根据先动创业企业总产量QF来决定自身的产量qLj。先动创业企业首先进入市场采取行动,不可能根据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来选择自身产量qFi,但在市场信息完全公开的情况下,先动创业企业能够预知后动创业企业的需求函数PLj,因此将根据预期进行产量决策qFi。E(QL)表示先动创业企业对后动创业企业总产量的预期。
由于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技术含量存在差异,两者存在产品替代参数λ,使得各自的市场价格不同。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PFi=a-b[QF+λE(QL)]
(1)
PLj=a-b(QL+λQF)
(2)
基于上述假设和参数的设定,可获得先动创业企业和后动创业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πFi=(DFi-Ct)·qFi=(a-b[QF+λE(QL)]-C)·qFi
(3)
πLj=(DLj-Ct)·qLj=(a-b(QL+λQF)-C)·qLj
(4)
(5)
(6)
(7)
(8)
(9)
(10)
先动创业企业与后动创业企业的利润差VT为
(11)
1.2 制度机会窗实验假设与模型构建
当制度机会窗出现时,对创业企业的补贴扶持为Cg,对先动创业企业的制度补贴为CgF,对后动创业企业的制度补贴为CgL。由于制度机会窗会营造不对等的补贴水平,且对后动创业企业的补贴更大,即CgF CF=CtQF-CgFQF (12) CL=CtQL-CgLQL (13) 基于上述假设和参数设定,可以得到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πFi=(DFi-CF)·qFi=(a-b[QF+λE(QL)]-Ct+CgF)·qFi (14) πLj=(DLj-CL)·qLj=(a-b(QL+λQF)-Ct+CgL)·qLj (15) (16) (17) (18) (19) (20) (21) 为简化显示形式,令A=(1-λ)n+1,B=(1-λ2)n+1,E=(1+λ)n+1。 1)被试招募 首先,确定实验被试者的选择标准。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形式机会窗情境下创业企业的先动与后动决策行为,因此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实验招募的对象主要为创业学院、管理学院不同性别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对于市场竞争环境、创业行为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同时,本实验注重了实验样本选择结构上的层次性,使得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且为了避免学习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次实验的所有被试者均为第一次参加类似实验。 其次,确定实验被试者的数量。为保证先动创业企业与后动创业企业博弈行为的匹配性,共招募了60名在校学生参与实验,设3个实验局,每组20人,分批进行。其中包括管理学院本科在校学生20人、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20人、创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20人。类比卡尼曼等国外学者的实验研究,本次实验样本容量适中,样本容量有效。 最后,确定实验被试者的报酬发放规则。参加本次实验的被试者将获得一定的现金报酬。在实验完成之后,将会根据被试者获得的点数给予相应数额的现金,被试者的收益取决于被试者的决策以及与所在组其他被试者的决策。被试者的报酬构成分为基础出场费(10元)和激励报酬(1-5元)。只要参与实验,被试者将获得10元的固定收益,同时将根据被试者的实验结果进行排名,获得1-5元不等的额外报酬,被试者本次实验能够获得的总报酬在11-15元之间浮动,具体数额根据实验结果决定。 2)环境设置 为体现被试者决策行为的独立性,本次实验做出如下设置:(1)每位被试者相隔一个座位入座,确保实验环境相对安静;(2)实验主持人在实验开始之前宣读要求,以确保每位被试者知晓并遵守实验规则;(3)每组实验安排了4位助教,协助每组实验的顺利进行。每位助教为被试者解答关于实验内容或实验操作有疑惑的地方,并监督每位被试者独立自主做出决策,不允许被试者之间有任何交流,确保被试者决策行为相互不可见。 1)实验人数与分组设计 本次行为实验共招募被试者60人,分为3个实验局,每个实验局共20人。每局的20名被试者被平均分为4组,每组5人。每个小组构成一个市场,每人代表一个企业,市场中有先动创业企业F1、F2和后动创业企业L1、L2、L3。每局实验重复进行10轮,成员分组和身份一经确定,在10轮实验中保持不变,成员分组和身份分配均由程序随机分配。 2)实验分组差异机制 实验将以技术机会窗和制度机会窗对于创业次序优势的影响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设计1个对照实验和2个控制实验,共计3个实验组。通过改变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变量(产品替代系数)、制度成本变量(单位成本系数)等变量情况,模拟技术机会窗和制度机会窗情景下的创业企业先动与后动次序竞争过程。 实验1为对照组实验,作为其他实验组的对照。基于SNC博弈设计实验参数。本组实验的先动创业企业F与后动创业企业L在技术水平、需求函数、单位成本、市场需求上限等变量上均相同。 实验2为技术机会窗实验组,实验目的在于探究技术机会窗出现导致的创业企业间技术差距增大,产品替代参数λ变小,对创业企业先动优势或后动优势的影响。相较于实验1,本组实验的先动创业企业F与后动创业企业L之间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导致产品并非完全同质,因此参与市场竞争的产量不等于企业投入的总产量,且先动创业企业F所在市场与后动创业企业L所在市场的竞争产量不一定相同。因此,产品价格不同,企业利润相应发生变化。除新增技术水平变量外,其他变量与实验1保持一致。 实验3为制度机会窗实验组,实验目的在于探究制度机会窗出现导致的企业间制度边际成本Cg发生变化,对创业企业先动与后动优势的影响。实验3在实验2的基础上,新增了制度成本变量,用来分析当创业企业受到政策的影响而导致成本不一致时,先动创业企业F与后动创业企业L之间的竞争优势变化。 1)创业企业数量m、n 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进行Stackelberg博弈,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各自内部进行Cournot博弈。不失一般性,市场中先动创业企业数量少于后动创业企业。因此本次实验中将创业企业总数设定为5,其中先动创业企业数量m=2,后动创业企业数量n=3。 2)可选产量范围qFi、qLj 基于SNC模型的均衡产量结果,可看出先动创业企业的均衡产量为后动创业企业的n+1倍,即4倍。因此本次实验中,将先动创业企业可选产量范围设定为qFi∈[0,400],后动创业企业可选产量范围设定为qLj∈[0,100]。 3)产品替代参数λ 在实验1中,假设产品完全同质,此时产品替代参数λ=1。在实验2、实验3中,技术机会窗的出现使得后动创业企业可以抓住机会实现技术追赶,缩小技术差距,设定λ=0.8,产品之间存在部分替代关系。 4)单位成本C、市场需求开发投入δF 单位总成本C=Ct-Cg+Cd,其中技术成本为Ct,政策补贴为Cg,需求开发成本为Cd。在实验1和实验2中,先动创业企业和后动创业企业的成本相同,设定为C=Ct=5。在实验3中,基于制度机会窗的SNC模型下,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制度补贴存在差异,且在出现制度机会窗时,后动创业企业的制度补贴加大,因此成本较小,设定为先动创业企业成本CF=Ct+CgF=5,后动创业企业成本CL=Ct+CgL=4。 5)市场需求函数系数a、b 在实验1、实验2中、实验3中,市场需求函数系数设定为a=11,b=0.01。 基于技术机会窗与制度机会窗的SNC模型计算各实验局的先动创业企业均衡产量、均衡利润,后动创业企业的均衡产量、均衡利润,行业总体均衡产量、均衡利润,以及先动创业企业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利润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机会窗情景下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次序竞争实验的均衡值计算 1)对照组实验设计 第1阶段,先动创业企业F1、F2进行产量选择,时间为90 s。先动创业企业F先分别决定自己的产量qFi(0≤qFi≤400,且为整数)。该产量决策将会显示在组内企业L1、L2、L3的屏幕上(F1、F2互相不可见)。 第2阶段,后动创业企业L1、L2、L3进行产量选择,时间为90 s。后动创业企业L看到先动创业企业F1、F2的产量总和qF后,决定其产量qLj。(0≤qLj≤100,且为整数) 第3阶段,利润及市场信息展示,时间为60 s。该阶段,被试的屏幕上会显示自己的产量、企业F的总产量qF、企业L的总产量qL、产品价格P,以及当前被试本轮获得的利润πFi或πLj,截止当前轮次获得的总利润。 2)对照组实验的产量对利润的影响关系设定 所有创业企业总产量越大,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越低,且先动创业企业F和后动创业企业L的市场价格P相等,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C=5。 为了方便进行决策,将创业企业不同产量选择情况下的收益整理成对照表,以供被试者参照对照表和上述计算规则,确定想要投入的产量。实验2、实验3同实验1。 1)技术机会窗实验设计 第一、二阶段同2.4对照组实验设计。 第三阶段,利润及市场信息展示,时间为60 s。该阶段,被试者的屏幕上会显示其产量、创业企业F和L的总投入产量qF或qL、创业企业F和L的总产量、其所在市场总体的竞争产量、创业企业F、L的市场价格PF或PL、单位生产成本C,所有企业的平均利润,以及被试者本轮获得的利润πFi或πLj,被试者截止当前轮次获得的总利润。 2)技术机会窗实验的产量对利润的影响关系设定 所有创业企业总产量越大,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越低,且先动创业企业F和后动创业企业L的市场价格P相等,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C=5。 1)制度机会窗实验设计 制度机会窗实验设计同技术机会窗实验设计。 2)制度机会窗实验的产量对利润的影响关系设定 所有企业总产量越大,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越低,且企业F和企业L的市场价格P和单位成本也不相等,企业F的单位成本为C=5,企业L的单位成本为C=4。 以实验1作为对照组,模拟技术机会窗未开启时先动创业企业和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决策与利润情况,判断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变化。将4个实验组中,对每个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决策分别进行平均值计算,可以得到每个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平均产量。将每一轮中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决策求和,并求每一组实验的产量均值,可以得到每一轮企业的总平均产量,同理可得每一轮企业的利润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1对照组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产量与利润变化 通过对实验1的均衡产量和利润求解,可知先动创业企业的均衡产量为200,后动创业企业的均衡产量为50,市场总均衡产量为550;先动创业企业的均衡利润为100,后动创业企业的均衡利润为25,市场总均衡利润为275。从数据可见,先动创业企业每轮实验的实际产量均低于均衡产量,后动创业企业每轮实验的实际产量略高于均衡产量。每轮市场总产量虽然低于总均衡产量,但随着实验轮次的增加,逐渐趋近与总均衡产量。与产量增长方向相反,每轮实验先动创业企业、后动创业企业以及市场总利润的变化均为逐渐下降趋势,并趋近于各自的均衡利润。先动创业企业的每轮实际利润呈现下降趋势,在前8期实验中均大于先动均衡利润,在第9期实验时低于均衡利润。后动创业企业的实际利润均高于后动均衡利润,先动创业企业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利润差距相对稳定。 该结果产生的原因在于,当先动创业企业自身产量决策过高,后动创业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时,后动创业企业可能会选择增加产量来压低市场价格使得先动创业企业遭受亏损。先动创业企业为了防止后动创业企业的价格恶性竞争,选择减少产量决策以与后动创业企业进行合作。后动创业企业在观测到先动创业企业的产量信息后,接收到合作信号并选择略高于均衡产量的产值以维持合作,此时双方利益最大化且行业内达成初步合作。由于每个创业企业都追求自身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因此在产量决策中均会尽可能选择高额产量,由此导致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间的短暂合作难以长期维持。对于先动创业企业而言,为了防止行业整体产量过高导致的价格大幅下降造成的利润亏损,往往会选择低于均衡产量的产值以降低风险,因此先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决策总体较稳定。但是对于后动创业企业,即便接受到了先动创业企业降低产量释放的合作信号,仍然会尝试逐步增加产量决策来获取更大利润,导致行业整体产量呈逐步上升趋势、整体利润呈逐步下降趋势。因此在先动创业企业对产量变化更为敏感的情况下,会选择较低产量让渡市场份额,而后动创业企业则会试图提升自身产量以获取利润最大化。 通过实验2技术机会窗实验组分析技术机会窗出现后导致的创业企业间技术差距增大,产品替代参数λ变小,对创业企业先动或后动优势的影响。通过对实验2的均衡产量和利润求解,可知先动创业企业的均衡产量为154,后动创业企业的均衡产量为88,市场总均衡产量为572;先动创业企业的均衡利润为123.08,后动创业企业的均衡利润为78.25,市场总均衡利润为478.72。技术机会窗实验下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产量利润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2技术机会窗组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产量与利润变化 从数据可见,先动创业企业的每轮实验实际产量高于均衡产量,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波浪式变化趋势,利润变化方向则与产量变化方向相反,且利润变化幅度较大,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后动创业企业的每轮实验实际产量呈递增趋势,由低于均衡产量逐渐增长至均衡产量附近并保持稳定,而每轮实验实际利润缓慢降低至均衡利润附近。每轮实验市场总产量呈递增趋势,且10期实验市场总产量高于总均衡产量。将实验2与实验1进行对比,可见当产品替代系数由1.0降低为0.8时,产品由完全替代转变为部分替代,先动创业企业的均衡产量下降,但实际产量呈上升趋势。实验1和实验2中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变动不大,技术机会窗变量对后动创业企业的影响较小。 该结果产生的原因在于,技术机会窗情景下由于技术替代系数的出现,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替代关系不再是完全替代。当行业总体产量提升时,先动创业企业受到的价格影响小于后动创业企业,此时后动创业企业对产量变化更为敏感。因此在进行产量决策时,先动创业企业会抓住主动权,实际产量决策略高于均衡产量,以扩大自身市场份额。后动创业企业会选择略低于均衡产量的产值,以降低风险。但是当先动创业企业的产量过高时,市场直接进入亏损状态,此时后动创业企业可以选择不生产以减少亏损,而先动创业企业亏损较大。因此经多轮博弈后,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实际产量均会趋近于均衡值,行业利润也在均衡值附近波动。 使用Mann-Whitney检验方法对实验1和实验2中先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均值和利润均值进行检验,在双尾检验的情况下,p-value小于0.1,表明统计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得出的结果显示先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均值(p-value=0.000***)和利润均值(p-value=0.000***)均具有显著差异,即技术机会窗的出现使得先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和利润显著增加。对实验1和实验2中后动创业企业在10期的产量均值进行Mann-Whitney检验,结果表明实验1和实验2中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均值和利润均值差异在统计上均不显著,即技术机会窗的出现对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影响不大。使用Mann-Whitney检验方法对实验1和实验2中市场整体产量均值和利润均值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实验1和实验2中市场整体的产量均值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差异,即技术机会窗的出现对市场整体的产量和市场整体利润的影响不明显。使用Mann-Whitney检验方法对实验1和实验2中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利润的差值进行检验,在统计上具有显著差异(p-value=0.078*)。亦即技术机会窗会对先动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利润差产生影响,表现为先动创业企业对于后动创业企业的市场优势减小。产量、利润的Mann-Whitney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技术机会窗视角下产量、利润的Mann-Whitney检验结果 由表2可得出如下结论:1)技术机会窗视角下先动创业企业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变化对先动创业企业的产量与利润具有显著影响;2)技术机会窗视角下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变化对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与利润变化无显著影响;3)技术机会窗视角下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变化对于市场优势差距具有显著影响。 该结论产生的原因在于,当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发生变化时,产品由完全替代转变为部分替代,此时处于技术机会窗的初期,先动创业企业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将先动优势扩张至最大。但是当新技术和新产品成功进入市场后,后动创业企业借助后入市场的信息优势,能够对先动创业企业的决策进行快速的低成本模仿,此时先动创业企业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缩小,产品替代系数再次增大。后动创业企业具有强烈的模仿创新动机,与先动创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决策对比,后动创业企业的模仿创新决策往往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开发时间。通过模仿创新,后动创业企业可以利用先动创业企业已取得的技术成果,降低开发成本和消费者习惯培养成本。虽然先动创业企业能够引导市场需求,塑造消费者偏好,甚至改变消费者购买决策。但是后动创业企业可以凭借后发的信息优势,寻找合适的技术切入点,并引入改进的产品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因为先动创业企业的产品可为后动创业企业的模仿行为提供产品与技术发展方向,所以后动创业企业的模仿成本往往远低于自主创新成本,不需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过多的资金与时间,亦不需要承担产品研发失败的市场风险。此时处于技术机会窗开启的中期,后动创业企业通过模仿成功产品将先动者的市场优势缩小。 通过实验3制度机会窗实验组分析制度机会窗出现后导致的创业企业边际成本发生变化对先动后动优势的影响。通过对实验3的均衡产量和均衡利润求解,可知先动创业企业的均衡产量为154,后动创业企业的均衡产量为103,市场总均衡产量为617;先动创业企业的均衡利润为123.08,后动创业企业的均衡利润为106.51,市场总均衡利润为565.69。制度机会窗实验中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产量利润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3制度机会窗实验组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产量利润变化 使用Mann-Whitney检验方法对实验3和实验2中先动创业企业、后动创业企业、总体市场的产量均值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制度机会窗对产量均值在统计上均不具有显著差异,即制度机会窗对于创业企业的产量竞争无影响。对实验3和实验2中先动创业企业、后动创业企业、总体市场的利润均值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制度机会窗对利润均值在统计上均具有显著差异,即制度机会窗对于先动创业企业的利润竞争具有显著影响(p-value=0.000***),后动创业企业的利润竞争(p-value=0.078*)亦具有显著影响,但对于创业企业总体的影响不大(p-value=0.089*)。对实验3和实验2中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利润的差值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统计上具有显著差异(p-value=0.029**),即制度机会窗的出现对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利润差产生影响,代表着先动创业企业对于后动创业企业的市场优势减小,甚至被后动创业企业实现追赶反超。制度机会窗视角下产量、利润的Mann-Whitney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制度机会窗视角下产量、利润的Mann-Whitney检验结果 由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制度机会窗视角下制度成本变量对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利润具有显著影响,对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的利润差亦存在显著影响。但对于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对市场总产量的变化影响不大,但对总利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这一结论的解释为:制度机会窗主要是通过政府提供的税收减免、R&D经费支持等财务上的补贴扶持降低创业成本,在高利润的吸引下,后动创业企业会大量涌入。由于制度机会窗开放时,为了鼓励引导后动创业企业的进入,在制度补贴上往往会营造一个不对等的成本环境,通过加大与后动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来抵消先动创业企业的先动优势。如果在制度机会窗开放前,先动创业企业处于一个高利润、高优势的市场环境中,而制度机会窗开放后带来的成本差异,以及大量的后动创业企业参与竞争,先动创业企业在短期内无法快速调整自己的产量模式,因此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并导致先动创业企业处于市场劣势地位。但是,先动创业企业的市场劣势地位并不意味着后动创业企业进入市场能够获得大幅优势。由于后动创业企业的大量涌入,后动创业企业内部的竞争十分激烈。此外,市场进入初期,后动创业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此时后动创业企业一般会选择低开发成本、低技术水平的完全模仿,企业的产品价值、品牌效应、成本优势等均无法高水平完成。政府需要谨慎对待制度机会窗的开放问题,为避免因放松市场进入壁垒而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在制度机会窗的开放上应当实行渐进式的逐步开放,虽然渐进式的逐步开放不利于价格稳定,但可避免整个行业的产量波动,以及后动创业企业盲目涌入市场带来的负面效应。 本文基于创业次序决策的相关假设,运用SNC模型,构建了技术机会窗、制度机会窗视角下的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决策模型。利用实验工具z-Tree设计了创业企业先动、后动次序竞争实验,招募60名在校学生参与实验,并采用秩和检验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机会窗未开启情境下,先动创业企业始终存在市场优势,而后动创业企业存在市场劣势,创业企业之间优势差距较为固定。技术机会窗视角下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变化对先动创业企业的产量与利润具有显著影响,对于市场优势差距具有显著影响。制度机会窗视角下制度成本变化对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的利润具有显著影响,对于市场优势差距影响较大。本研究理论贡献包括:1)从机会窗视角探讨创业企业先动与后动的时机决策、方式决策与策略决策,丰富了创业决策与机会窗相关理论;2)基于次序决策理论,验证创业活动与先动、后动次序决策的逻辑关系,拓展了Stackelberg模型与Cournot模型。 基于技术机会窗的SNC模型和行为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技术机会窗对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优势差距变化具有显著影响。Lee和Ki[23]的研究认为相较于传统行业与生存型创业,以技术为内涵的新兴产业及机会型创业表现出对技术机会窗的强依赖性,通过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为创业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和动力。技术机会窗使得开展自主创新的先动创业企业始终具有领先优势,但是随着技术机会窗的周期演变,后动创业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模仿创新策略来缩小与先动创业企业之间的优势差距。 在技术机会窗前期,如果选择先动决策,创业企业将率先进行自主创新,当自主创新成功时,先动企业将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向市场,此时技术机会窗开启。先动企业作为新技术市场的开拓者,可以迅速占据市场优势地位,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技术差距迅速增大,其利润迅速增加,且先动优势增加到最大。为了获取超额的先动技术优势,创业企业应该努力提升技术水平,通过自主创新开启技术机会窗,获取整个技术机会窗周期中的先动优势。产品的生命周期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变得越来越短,创业企业要想在未来市场立足就必须追求低成本、高质量、优价格、大品牌的新产品,或实现新市场、新知识、新能力的自主创新,以此适应具有高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Keun[24]等学者认为先动创业企业为了削弱后动创业企业对自主创新技术的模仿优势,可以通过专利和技术许可证等形式,为后动创业企业的模仿创新进入树立壁垒。 在技术机会窗中期,后动创业企业选择模仿创新的模式,以更为完整、完善的信息以及相对来说较低的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来参与竞争,模仿创新模式失败概率会大幅度降低,并鼓励和吸引潜在进入者竞相模仿。彭新敏和姚丽婷[25]认为对处于发展初期的后动创业企业而言,模仿创新有助于学习基础知识,吸收先动创业企业的技术和服务优点,降低市场转化成本,帮助后动创业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模仿创新相较于自主创新,能迅速感知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并及时采取新的消费模式,且模仿创新能够获取现有产品的消费者偏好相关信息,因此可帮助后动创业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可促进更符合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产品并为其创造附加价值的开发与挖掘。 在技术机会窗后期,若后动创业企业过度模仿,使现有创新模式成为大众化行为,会加剧市场同质化竞争,导致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间的优势差距再次增加。因而后动创业企业应该由完全模仿策略向创新模仿策略转变。Yap和Truffer[26]的研究表明出于规避市场竞争的考虑,后动创业企业的模仿行为倾向于通过模仿创新来维持平稳竞争或限制竞争,提高创业成功率,而先动创业企业的创新溢出效应会导致更多的模仿创业行为。在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较低时,后动创业企业模仿创新行为所占比重会逐渐提升,大多数后动创业企业仅仅只是等待技术机会窗出现并判断是否能够进行模仿获利;当技术创新不确定性较高时,市场缺少足够的力量来切断模仿的潮流,必将促成后动模仿创业成为趋势。 基于制度机会窗的SNC模型和行为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制度机会窗对先动和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优势差距变化具有显著影响。Normann[27]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导致了社会环境的快速更迭,然而各级政府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均倾向于平稳过渡的稳健策略以实现风险规避,因此导致市场环境变化速度领先于政策环境的变化,由此促进了制度机会窗的开启。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R&D经费支持等财政补贴政策影响行业环境。一般而言,政府会借助政策营造不对等的补贴环境以引导后动创业企业进入市场,以初始成本优势抵消部分后动劣势,进而开启制度机会窗。另一方面,由于创业领域相关制度机制的不健全,相关政策条例发生变革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创业企业并非是被动地承受制度环境的变化,而是通过创业等主动行为推进政策制度的完善,实现制度机会窗的主动开放。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当制度机会窗开启时,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的产量竞争优势与各自的补贴大小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调整对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的补贴力度,影响先动与后动创业企业之间的优势变化[28]。先动创业企业需要在制度机会窗打开前,凭借先进入市场获得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建立进入壁垒,维持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后动创业企业应当把握好制度补贴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来抵消部分的后动市场劣势。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在对创业行为进行制度引导的过程中,一是需要结合创业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行业的发展规律,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开展财政补贴和资源扶持,在维持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吸引后动创业企业进入市场[29]。二是需要谨慎对待以避免因放松市场进入壁垒而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后动创业企业盲目涌入市场带来的负面效应[28]。对于先动创业企业而言,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和首次进入的优势地位会具有强吸引力,但是先行开发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也会产生一定震慑力。因此政府部门一方面需要通过适当的补贴强化方向引导和信心鼓励,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创业政策的稳定性和时效性以降低创业失败的负外部性,鼓励先动创业企业开启新兴市场并指导后动创业企业对于机会窗做出理性判断。2 实验设计
2.1 被试招募与环境设置
2.2 实验设置与规则
2.3 实验参数设计
2.4 对照组实验局设计
2.5 技术机会窗组实验局设计
2.6 制度机会窗组实验局设计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对照组产量与利润变化
3.2 技术机会窗实验组产量与利润变化
3.3 制度机会窗实验组产量与利润变化
4 研究启示
4.1 技术机会窗与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机制
4.2 制度机会窗与政府部门的制度管控与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