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职业茶农 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
2021-11-30崔伟明
崔伟明
(景东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云南景东 676200)
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茶园管护利用率严重下降,部分农村缺乏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只有培育新型职业茶农,切实提高职业茶农收入水平,才能留住农村劳动力,实现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新型职业茶农发展背景
景东被列为全国和云南省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园面积位居普洱市第二,茶产业覆盖全县10镇3乡、166个行政村,涉茶农户5.4万户,23.3万人。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5 600 hm2,有野生茶树群落面积19 067 hm2,栽培古茶树(园)2478.5 hm2;有茶叶“千亩村”90个、“百亩组”506个。2019年茶叶总产量1.29万t,实现农业产值 28 400万元。茶产业是景东县传统支柱产业,是山区和半山区农民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务工,产生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谁来种茶”与“茶由谁管”成为茶产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茶产业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因此,需要一大批以茶业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源于茶业的新型职业茶农来引领茶产业向前发展。
二、新型职业茶农发展现状
2019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制定培育新型职业茶农方案,决定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茶农,为创新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支持新型职业茶农培训工作。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培育,截至2020年8月底,累计培训36期3324人,其中培训新型职业茶农32期3174人、制茶员及评茶员1期56人、生产技术骨干2期74人、企业厂长(经理)1期20人,印发技术资料3500份。全面提升了茶叶从业人员的种植管理、采摘加工、营销推介等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了茶叶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极大地提高了茶农收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新型职业茶农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茶农基础教育水平低
参加培训的茶农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的仅占48%,并且主要通过参加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或成人教育取得学历,基础教育薄弱。虽然人社、农科、扶贫、茶特等部门每年都组织茶农参加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等技术培训,但部分村组茶农参与率不到70%。全面提升素质教育任务艰巨。
(二)参训学员主动学习意愿不强
参加培训的部分学员由于家庭生产任务繁重,把茶叶知识培训只当作副业,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参训意愿低,致使学习培训达不到预期目标。
(三)茶企生产加工和管理人员结构不稳定
由于部分茶企用工不稳定,生产加工和管理人员有些只是临时工,很大一部分是按时计酬,在他们看来培训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培训的时候,导致很多人找借口不来;而有些学员来了也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茶企发展动力不足
大部分茶企经营者由于文化水平的原因,造成思想观念落后,只注重自身茶企经营状况,对当前茶产业发展趋势、新技术、新理念不感兴趣,缺乏长远规划;仍存在“等、靠、要”思想,坐等政府部门能够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在知识技能培训、外出教育深造等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四、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和完善职业茶农培训体系
每年县财政专设职业培训经费,用于支持职业茶农培训项目。通过政府购买、委托、招标等方式,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参与职业茶农培训工作,采取“培训机构+茶园基地”方式,针对茶企所需要人才展开联合定向培训。政府职能部门对培训机构的资质、师资力量、培训方案等方面进行审核和监管。
(二)推进职业资质认定建设
建立人社部门牵头、茶业主管部门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认定机构,经过专业化技能培训,成绩合格的颁发相应资质证书,从知识技能水平、生产经营能力等多个方面建立茶农职业化标准。对取得职业化资质证书的职业茶农,政府给予贴息贷款或项目扶持资金。
(三)按职业特点对茶农进行分类培育
根据茶叶产业链,进行生产型茶农、经营管理型茶农、科技推广及服务型茶农3个类型分类培育,认真组织职业茶农参加技能大赛、斗茶大赛、博览会、科技讲座等茶事活动,具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相应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以实现茶农职业化。
(四)推行因地制宜的培育方式
合适的培训方式对培训效果十分重要,基于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田间教学在各地大受欢迎,因地制宜地采取“理论学习+现场实践”或“理论集中学习+外地观摩学习+田间集中实训+个人实践指导”等学习方式,以全面提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五)传承好银生茶文化
培育年轻的“制茶师和制茶工匠”关乎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茶农职业化的可持续性,优选部分年龄在18~40岁的中青年茶农、返乡农民工重点培育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知识;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为茶农创造学习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制茶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弘扬悠久的历史银生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