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和脑功能的影响
2021-11-30夏维毕江江樊龙昌陈昊
夏维,毕江江,樊龙昌,陈昊
2020 年1 月31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恐慌[1-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经过紧急重建后,被指定为新冠疫情定点救治医院,大量医护人员冲到了抗疫救治的最前线,医护人员面临着身体与心理的多重压力。虽然中国国家卫生委员会发布了关于COVID-19 肺炎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基本原则的通知,但针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保健服务仍未得到解决。重大疫情的爆发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联系,可以追溯到多年前流行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但绝大部分研究都通过主观问卷调查进行,存在标准不统一和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缺陷[5]。 本研究借助脑功能检测仪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脑功能指标进行定量检测,借助客观测量数据、症状自评量表和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比一线医护人员疫情期间和疫情后的脑功能和心理状态,评估和分析影响医务人员心理状态的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 年2 月至2020 年4 月 武汉市同济医院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的医生和护士共141 例,其中医师53 例,护士88 例。纳入标准:对自身状况有准确、清醒的认识;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有心理或精神疾病,长期服用抗焦虑、抗抑郁等精神类药物,安眠药依赖,近期遭受心理创伤。本研究分为三个时间点,分别是疫情期间、疫情控制后及疫情发生一年后,其中疫情期间的定义是2020 年2 月至2020年4月之间,参加一线抗疫工作30 d后,并且当天工作时间超过6 h;疫情控制后的定义是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之后30 d,即5 月26 日之后的工作日,当天工作时间超过6 h;疫情发生后一年的定义是2021年2月,即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发生后一年。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仪器测量方法。一般情况调查包括医护人员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是否参加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等。疫情期间和疫情控制后分别使用脑功能仪检测医务人员的各项脑功能指标,同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估。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一年,设计《重大疫情与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受试者进行跟踪调查。
脑功能仪由北京易飞华通公司研制,通过采集脑电图并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代表脑功能状态的定量指标,包括脑能耗、脑混沌、脑惰性、左右脑偏侧化、记忆加工等[6,7]。测试时,受试者左右前额部戴好脑电采集电极,采用舒服的坐姿,平静呼吸,按照机器的提示睁眼和闭眼。测试过程为5 min,脑功能仪会播放音乐并引导受试者进行互动,期间会采集和记录受试者的脑电信号。随后,脑功能仪会利用相关算法对脑电波进行分析和计算,获得反映脑功能状态的定量指标。反应脑功能的主要参数:脑耗能,脑电波中对大脑耗能的反应,测量值升高(>300)代表大脑兴奋,脑氧耗增加可能出现相对供血不足;脑疲劳,脑电图对大脑思维劳累程度的体现,可能与工作疲劳、精神紧张或压力增高有关,测量值升高说明大脑思维疲劳,效率下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百分比)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41 例受试者中,男51 例,女90 例;平均年龄(28.9±7.1)岁,30 岁以下106 例,30 岁以上35 例;本科学历89例,硕士以上学历52例;医生53例,护士88例;工作5 年内34 例(24.11%),5~10 年86 例(60.90%),10年以上21 例(14.89%);已婚112 例(79.43%),未婚26例(18.43%),离异3 例(2.12%);与家人共同生活102例(72.34%),独居39 例(27.65%);在污染区工作136例(96.45%),清洁区工作5 例(3.54%);接受过新冠防护培训126例(89.36%);平均每日污染区工作<4 h 29例(20.56%),4~8 h 112例(79.44%)。
2.2 SCL-90自评量表结果
141 例受试者疫情期间平均SCL-90 量表得分为(145.42 ± 2.79)分,总分>160分的阳性者102 例(72.34%);疫情后,平均SCL-90 量表得分为(131.38±35.30)分,总分高于160分56例(39.71%)。在躯体化、抑郁和偏执三个分项目上,疫情期间分数大于2分,且和后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线医务人员SCL-90量表评分在疫情中和疫情后的对比(分,±s)
表1 一线医务人员SCL-90量表评分在疫情中和疫情后的对比(分,±s)
注:①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U检验
时间疫情中疫情后统计值P值躯体化1.47±0.66 1.13±0.45 2.336 0.029强迫症状1.56±0.58 1.39±0.65 1.164 0.257人际关系敏感①1.56±0.84 1.47±0.59 264 0.990抑郁1.82±0.71 1.65±0.64 2.152 0.043焦虑①1.73±0.54 1.43±0.72 213 0.190敌对1.43±0.58 1.34±0.57 1.000 0.328恐怖①1.65±0.71 1.47±0.66 228 0.376偏执1.78±0.67 1.39±0.49 2.598 0.016精神病性①1.60±0.65 1.30±0.70 215 0.231合计145.42±42.79 131.38±35.30 2.686 0.013
2.3 脑功能监护仪参数对比结果
医务人员疫情后的脑耗能、脑惰性和脑稳定性评分明显低于疫情中,脑放松高于疫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虽然疫情前后医务人员的脑疲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大部分医务人员脑疲劳水平均高于正常值(疫情中71.6%,疫情后68.1%)。
表2 一线医务人员各项脑功能测试在疫情中和疫情后的对比(分,±s)
表2 一线医务人员各项脑功能测试在疫情中和疫情后的对比(分,±s)
时间疫情中疫情后统计值P值内源性焦虑①14.7±11.1 10.2±5.9 163 0.327脑疲劳①44.4±33.1 39.6±25.5 194 0.883脑耗能218.1±92.3 139.7±42.7 3.865 0.010困倦①23.5±11.2 17.1±8.0 134 0.076脑放松47.8 ±17.3 53.9±10.4-2.401 0.021脑混沌①1.3±3.0 1.5±3.4 1451 0.956脑惰性164.3±31.3 151.7±32.4 2.619 0.011警觉度①10.1±9.7 7.1±4.5 1231 0.163
注:①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U检验
2.4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
新冠疫情一年后,对受试者发放网络问卷调查141份,回收有效问卷132 份,回收率93.6%。根据受试者总结和反馈,在疫情期间,下列五项措施被认为能有效缓解医务人员精神压力和工作紧张程度:全国医疗队的支援(91.7%)、完善的防护设备(84.1%)、合理的值班轮休制度(78.0%)、充足的物质供应(68.2%)、疫情前的培训(50.8%)。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给医务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8]。此前的研究均采用问卷调查这种单一方式,而本研究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利用自评问卷调查与测量脑电信号得到的客观数据,初步探讨了医护人员心理和脑功能状态。
SCL-90 量表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疫情爆发期间,大部分受调查的一线医护人员(72.34%)总分都高于160,说明在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和高强度连续工作后,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失眠和压力增加等心理困扰[9-12]。在严重的疫情下,医务人员甚至可能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10,13]。本研究还采用北京易飞华通公司研制的脑功能仪检测。作为一种便携式实时脑电采集系统,其能够稳定采集前额叶脑电信号,并利用小波算法计算出反映大脑功能的客观指标[6,7]。脑功能监测结果分析发现医务人员普遍存在脑功能异常,部分结论与SCL-90 量表调查相似。疫情期间测得脑功能数据中,脑耗能、脑放松、脑惰性和脑稳定性明显高于疫情后。这些结果说明,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因为身体疲劳和精神压力增加,会导致大脑耗能增加,无法正常放松,大脑思维效率、定向力、理性思考等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
本研究提示,虽然疫情前后医务人员的脑疲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大部分医务人员脑疲劳水平均高于正常值,疫情后依然有48.2%的医务人员脑疲劳程度处于严重疲劳(>40),可能与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和心理压力较大相关。本研究还提示,即使疫情结束之后,部分医务人员的心理障碍可能依然持续存在。本研究在疫情基本控制1 月后,对医务人员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依然有39.71%的医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相应症状。这部分一线医务人员是否存在PTSD,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述结果与2003年的SARS疫情调查结果相似[14],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疫情早期对新冠病毒的认知程度不够,对疫情的恐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焦虑水平。疫情期间人手紧缺、厚重的防护设备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也会导致一线医务人员容易出现身体疲劳和加重心理压力[15,16]。但是,本调查也发现,在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中,多项举措有助于改善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全国医疗队的支援、完善的防护设备、合理的值班轮休制度、充足的物质供应及疫情前的培训。虽然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全国疫情防控依然维持常态化,疫情依然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肆虐,因此希望这些措施和方法能为今后应对局部或区域性突发医疗事件提供相关经验。
新冠疫情爆发给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带来巨大压力,导致心理状态和脑功能监测异常,直接表现为抑郁、焦虑以及其他等临床心理症状。以前的相关研究仅仅使用问卷自评调查,很少从脑功能测量等客观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无法完全解释心理疾病的深层机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客观测量脑电信号相结合的办法,测量脑功能的量化指标,能避免各种自评量表的主观性强、波动性大等缺点,为重大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咨询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疫情期间医务人员使用更准确的心理学诊断方式,实现真正的心理疾病临床诊断。另外疫情控制后,部分医护人员依然存在心理障碍,今后需要对这些受试者进行更长时间的追踪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