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胸痛中心建设,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2021-11-30任昌振梁春
任昌振,梁春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一部党带领人民战胜疫病、保卫健康的奋斗史。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2017年,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与死亡率亦逐年攀升,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最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心血管疾病防控为突破口,推进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经过10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以AMI为主的急性胸痛疾病的救治效率,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因此,进一步推动全国范围胸痛中心救治网络的形成,并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全程化管理,势必为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建设起到巨大的助力作用。
1 健康中国战略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卫生健康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切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对此倾注了极大的关注。纵观党的100年,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期,积贫积弱的共和国建立初期,还是如今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始终把改善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状况作为努力的方向。党和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符合国情、民情、社情的卫生健康政策,让老百姓从“能看病、看好病”到“少得病、不得病”,不断推进卫生事业建设,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使我国健康事业朝着“病有所医、病有所养、全面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1]。
新中国成立前,各种疫病横行肆虐,严重危害着亿万群众的生命健康。由于当时卫生基础薄弱,医疗资源匮乏,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针对当时的卫生健康状况领导全国上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发挥群防群治效应,使各种传染病、流行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后,党进一步带领人民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我国人民群众“能看病”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到了极大释放。随着一系列健康政策的推行完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渐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让人民群众“看好病”的期望得到了基本保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较建国前提高了1倍以上。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民生活方式及观念的改变,我国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状况的重要疾病类型。加之2020年以来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民健康面临更加突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进一步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少得病”甚至“不得病”,成为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美好愿望。
健康是一切之本。无论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亟待一个更加健康的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于2019年7月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医疗健康事业整体的发展思路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关乎人民幸福与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乎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
2 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历程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AMI在我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逐年攀升,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最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4]显示,未来10年我国心血管病的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胸痛中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胸痛中心是一种基于区域协同的医疗急救服务模式,是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横向多学科整合,纵向建立院前急救、院中治疗和院后康复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提供快速而准确的疾病危险评估、诊断及规范治疗,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AMI等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5]。
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起步阶段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当时虽未明确提出“胸痛中心”的概念,但国内已有多家医院通过院内整合优化建立了AMI救治的绿色通道。这种传统的胸痛诊疗模式,虽然在AMI的快速救治领域进行了有效探索,但缺乏信息共享和及时响应机制,并未有效解决我国急性胸痛相关疾病整体救治延误的问题。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急性胸痛疾病急救体系刻不容缓。在党的领导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推动下,2011年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协同救治型胸痛中心,并于同年颁布了《“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6],对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此后,结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中国国情,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胸痛中心建设体系。2016年,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胸痛中心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也相继分别成立,全面引领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这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行业推动、医疗机构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模式。
从全国第一个区域协同救治型胸痛中心的建立到现在,已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十年磨一剑”,经过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胸痛中心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根据最新的《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0》[7],目前全国已有4 900余家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其中1 819家医院通过了标准版和基层版胸痛中心认证,实现了334个地市、州、地区90%的覆盖,已初步形成了全国胸痛中心救治网络,并在不断加强。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仍保持了较高的救治水平和服务能力。目前,对已经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患者从到达医院大门到开通闭塞血管的导引导丝通过(door to wire,D2W)的平均时间从2012年的115 min缩短至75 min;12 h内到达医院的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比例提升至84%;院内病死率已经从CHINA-PEACE研究[8]的10.1%~12.4%降低至3%~4%。胸痛中心建设显著提高了AMI的早期再灌注治疗率,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减少了社会经济负担,同时也使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疾病的救治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实践证明,胸痛中心建设的理念与医学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模式,与现阶段我国急性胸痛疾病的救治要求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相适应,高度贯彻和体现了健康中国行动中“以人民健康为核心,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要求。
3 从胸痛中心建设到心血管疾病的全程管理
新时代国家战略健康中国行动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形势严峻,着眼于危险因素、进行一级预防才是关键。如何实现救治与预防的结合,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作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目前我国胸痛中心救治网络已初步形成,进一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纵向及横向两个发展方向[9]。所谓纵向发展是指胸痛中心要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提升胸痛中心自身的建设水平,建立起一套以全国统一质控标准、省级联盟负责组织和督导、地市级联盟具体实施的常态化外部质控机制。而横向发展则是指胸痛中心要逐步完成向“三全模式”的转变,所谓“三全模式”是指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10]。全域覆盖是指建立落实分级诊疗,建立紧密的疾病协同救治网络,覆盖到各类人群,包括已病未病、急病慢病等人群;全民参与是指尽可能动员更多公众的参与,形成主动医学模式;全程管理是指预防、救治、康复相结合,从预防疾病的发生到对高危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再到发病患者的急救治疗,最后涉及患者的康复,为患者提供全流程一体化医疗服务。
实现心血管疾病从预防到救治再到康复的全程管理,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应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心血管疾病的全程管理中心有助于提供多学科整合的一体化医疗服务。目前,以胸痛中心的建设为模板和范本,我国心血管疾病专业领域正逐渐延伸至心力衰竭中心、房颤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瓣膜病介入中心、心脏康复中心等心血管疾病学科中心建设,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11]。由此可见,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联合各学科中心,不断延伸,广泛整合,从以治疗为中心到以预防为中心,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实现心血管疾病的全程管理,是建设我国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可实现的路径和可推广的模式,必将为健康中国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4 健康中国背景下胸痛中心建设的未来展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卫生健康治理的主要矛盾已逐渐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卫生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2]的提出,是党和国家顺应时代潮流和国民卫生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其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为我国卫生健康治理进一步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要求和方向指引。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胸痛中心建设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为“如何促进医疗机构在疾病救治和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命题,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展望未来,胸痛中心—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的建立,将实现从急救到预防,从急病到慢病的延伸。随着人工智能、5G设备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可以想象,未来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胸痛中心”将不断建立,远程医疗也将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胸痛中心“全国心电一张网”也将在不久的未来实现,这些都将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救治效率。可见,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将胸痛中心内涵延伸,积极推进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三全模式”,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更好地促进心血管病个体化预防和精准诊疗的深度融合,必将进一步推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整体水平,从而减轻疾病和社会负担,助力实现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