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常见病的特点、诱因及防治措施
2021-11-30孙俊美
孙俊美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滨城256653
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草鱼食料简单、来源广泛,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富含硒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并且草鱼生长快、易管理、养殖经济效益高,故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以草鱼养殖为主。但是,草鱼在完全人工饲养下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草鱼鱼苗、养殖池塘环境和水质对其生长具有较大影响,近几年来,池养草鱼病害频发,治疗难、死亡率高一直困扰着广大养殖户,因此必须对草鱼常见病的特点及诱因进行了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促使草鱼健康生长,从而提高草鱼养殖的经济效益。
1 草鱼常见病的特点及诱因
1.1 出血病
草鱼养殖中,出血病是草鱼常见病之一,死亡率超过80%。该病一般在2 龄以下的草鱼中发生,有时2 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会感染。病程短,一般为1~2 周,流行于6-9月份。发病时病鱼体色发黑,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常离群独游,随后病鱼出现充血和出血症状。该病主要包括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和肠炎型,病原为草鱼呼肠弧病毒,因病毒寄生于细胞内,一般药物难以治愈。加强预防、提高免疫力是防治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最好办法。通常采取注射疫苗、加强水质管理与定期内服药物进行防治。
1.2 赤皮病
草鱼养殖中,赤皮病也是草鱼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2~3 龄的草鱼,当年鱼也可发生,一年四季均有流行,以水温25~30 ℃时为流行盛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头部颜色明显变深、体侧、腹部出血发炎、鳍基部发红、鳍条末端腐烂,发病几天后就会死亡。该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乘虚而入,引发此病。通常采用全池泼洒消毒,加强捕捞、运输、放养管理,定期内服或注射药物进行防治。
1.3 细菌性肠炎病
草鱼养殖中,细菌性肠炎病也是草鱼常见病之一,病程持续时间长,累积死亡率高,流行于4-10月份。发病早期,病鱼食欲减退、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随后病鱼腹部变大、肛门红肿,将病鱼头部拎起,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若治疗不及时,病鱼全肠充血发红,最终败血死亡。该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当鱼池条件恶化、水体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投喂变质饲料或不正常投饲时易引起此病。通常采用改善水质、池塘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内服药物等方法进行防治。
1.4 细菌性烂鳃病
草鱼养殖中,细菌性烂鳃病也是草鱼常见病之一,除了草鱼外,青鱼、鳊、白鲢等也容易感染发病。1~2 龄草鱼细菌性烂鳃病流行于4-5月份,当年鱼种多见于7-9月份发病。病鱼食欲减退、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病情严重的草鱼常因呼吸困难而死亡。该病病原为鱼害粘球菌,一般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通常采用苗种放养时用药物浸泡消毒和全池泼洒消毒等方法进行防治。
1.5 水霉病
草鱼水霉病是水生鱼类常见的真菌病之一,对水生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但凡受伤的鱼类均可感染。草鱼感染后,体表有灰白色的棉毛状物体,严重的病鱼毛状物可在眼部、口腔生长。病情严重的草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最后消瘦死亡。该病的病原为水霉菌,当池塘水温为13~20 ℃时,草鱼出现机械损伤、寒冷冻伤都会感染发病。通常采用苗种放养时用药物消毒、全池泼洒消毒、捕捞运输时避免鱼受伤等方法进行防治。
2 草鱼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2.1 调控水质,定期清塘
1)调控水质。池塘水质要求pH 值为7.5~8.5,每年的6-9月份为草鱼养殖盛期,此时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8~32 cm,有机物耗氧量为18~20 mg/L。同时在养殖盛期开启增氧机、定期换水,以免出现鱼塘植物缺氧造成植物漂浮影响草鱼成活和生长[1]。
2)定期清塘。初春季节,在池塘闲置时彻底清除池塘淤泥,然后置于阳光下曝晒塘底。
2.2 正确投放,苗种消毒
1)正确投放鱼苗。草鱼鱼苗应选择体色金黄,外表无伤,活泼健壮,约100 g 重的个体,在5月中旬天气晴朗时进行投放,密度为800~1 000 尾/667 m2,同时搭配个体规格为250~500 g 鲢鱼种100 尾,不搭配或少搭配鲤,以避免与草鱼抢食。
2)苗种消毒。鱼苗投放前,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塘12~15 min,然后施用生物有机肥(2 kg/667 m2),可促进水质育肥,鱼苗下塘后,每隔15 d再次施用生物有机肥(1 kg/667 m2)。用3%~5%食盐水浸泡鱼苗10 min,可达到鱼苗消毒目的[2]。
2.3 饲料消毒,池水消毒
1)饲料消毒。每15 d 对存放饲料的区域进行消毒,喷洒5~10 mL 漂白粉溶液即可。
2)池水消毒。全池泼洒生石灰水(25 mg/L)或采用阳光曝晒的方法杀灭池水中的细菌。
2.4 科学防治,合理用药
1)科学防治。草鱼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巡塘时若发现草鱼有鱼体发黑、离群独游等现象即为发病前兆,需要立即消毒水体防治病害,可以全池泼洒漂白粉,连续使用2~3 d。
2)合理用药。草鱼死亡情况超过3 d,需要合理投放药物来治疗草鱼病害。鱼体受伤时可以用4%食盐水浸泡5 min,对鱼体体表进行消毒[3]。同时,内服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连续饲喂3~5 d。
3 结 语
草鱼和鲢、鳙和青鱼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四大家鱼”,其中草鱼主要以水草为食,可以通过人工养殖提高产量,具有较高的养殖收益。但草鱼病害较多,池塘人工养殖时更容易出现大规模流行病,因此,草鱼养殖是一项较为精细的工作,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为草鱼提供健康的养殖环境和营养均衡的饲料,这样才能促进草鱼快速生长,推动我国草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