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控
2021-11-30唐加力克木哈买提
唐加力克·木哈买提
羊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恶性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羊小反刍兽疫传播迅速,病程短急,死亡率高,严重暴发时死亡率可达100%,是对养殖户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1.1 感染动物
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偶蹄动物羊,特别是山羊。临床症状明显,初次暴发羊群死亡率为100%;小范围发生时,死亡率50%左右或更低。春季幼畜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1.2 流行特点
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通过病羊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通过呼吸道、饮水、饲草料、排泄物感染;初次感染羊群发病率通常达90%以上,病死率达到100%。6月龄以内羔羊死亡率明显高于成年羊。
2 临床症状
2.1 潜伏期
小反刍兽疫病毒潜伏期为4~6 d,最长21 d,山羊发病症状明显严重,急性型羊小反刍兽疫体温升高到41 ℃以上,高热持续1~2 d,食欲减退或废绝。
2.2 发病后期
羊患病3~5 d 因病毒侵害导致坏死性肠炎,排恶臭带血水样稀便,肠道黏膜严重脱落,咳嗽、呼吸困难,心肌麻痹。
2.3 死亡前期
患病羊后口腔黏膜充血、多涎,下唇、下齿龈等处溃烂、牙床松动,发热、咳嗽、流脓性鼻液、拉稀,体温达40~42 ℃。大叶性坏死性肺炎,呼吸困难,急性坏死性肠炎,严重腹泻带血褐色稀便,抗菌素治疗无效,死亡率达到90%以上。
3 传播途径
3.1 输入性传播
异地调运未经检疫、检疫不合格或未到隔离期的羊只,车辆携带被病毒污染的排泄物、饲草料、车辆垫料等是引起小反刍兽疫病毒输入性传播的主要原因。
3.2 病羊传播
羊患病后,没有及时检疫和临床检查,也没有引起农牧户和养殖场区注意,是病毒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
3.3 养殖员接触导致传播
疫点和疫区的养殖人员进入健康养殖区前,没有经过安全处理,频繁接触健康养殖区的人员和牲畜,将病毒携带到健康养殖场,导致羊发病。
4 控制传播措施
4.1 消毒处理
羊场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消毒制度,要根据实际消毒对象、消毒时间制定消毒方法。例如,应定期对羊舍地面、粪便、饲草器具等进行消毒,要集中处理和消毒羊群粪便和垃圾,随后消毒养殖场的地面和周围环境。
4.2 划定疫点疫区,封锁管理
发病养殖场区、村、组,由县及县以上的动物卫生监督机关责令相关单位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对疫点、疫区实施临时封锁隔离;对疫点内感染的羊群,经临床鉴定、血清学化验,确诊的立即对病羊及其同群羊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对相邻养殖区羊群开展隔离、全面消毒、血清化学验查。
4.3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紧急接种预防
查明病毒流行感染途径,疫区所有羊只紧急开展小反刍兽疫疫苗接种;受威胁区由外向内全面开展入户入场区排查,对可能存在感染风险的养殖户的村组全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有无从疫区调入羊只,如有发现立即临床检查隔离,发病的立即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其他村组也要进行消毒和接种免疫。
4.3 解除封锁和常规消毒
经21 d 隔离后,无新发现疫病,经血清学化验正常的解除对疫点封锁,再经过21 d 的消毒观察可以正常开展养殖防疫,所有流动交易的动物必须经过严格检疫。
5 预防管理措施
5.1 落实防疫
养殖场每年定期开展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接种,可以有效预防该病发生。根据疫病流行区域和受威胁区域流行特点,羊只无论大小一律进行皮下注射小反刍兽疫疫苗1 mL,特别是新生的羊羔全部接种防疫,做好养殖防疫记录。初次免疫地区按照抗体有效合格率1年内达到70%的保护期,可能引起威胁区域应当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确保免疫保护率达到100%。同时,要把该病的抗体检测作为重大动物疫病有效抗体监测的一个主要任务。
5.2 加强调运动物监督管理
严格落实异地调运动物申报审批管理,严禁私自从疫区调运未经执法机关检疫准许调运羊只。调运的羊只必须来自非疫区、近期和1年内没有发生小反刍兽疫的地方,经检疫检查合格,小反刍兽疫有效抗体检测达到80%以上,并在免疫有效期内,隔离观察21 d 且经官方兽医临床检查正常的,在调运前进行1 次加强免疫,待产生有效抗体后再调运。到达养殖地的必须再进行21 d 的隔离观察,隔离期满经临床检查无异常的方可解除隔离同群饲养,同时,每间隔一天进行一次消毒。
5.3 加强消毒灭源
每个养殖区、村、组养殖户都应定期对养殖棚圈环境进行消毒,对粪污集中堆放发酵实施无害化处理。毗邻养殖区域发生疫情的必须立即开展消毒,采取相应的隔离封锁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禁止从疫区拉运饲草料,严禁调运羊只。对棚圈、饲草料器具每周开展至少2 次消毒。做好养殖消毒、调运、出生、死亡记录,发现疑似病例死亡的立即报告片区兽医,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