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猪球虫病的工作要点

2021-11-30贺茂森

养殖与饲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球虫病虫卵猪只

贺茂森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陕西平利725506

猪群发生球虫病后,不仅难以治愈且容易反复发作,而且引起猪只增重迟缓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因此必须做好猪群球虫病的预防工作,确保猪群的健康发展。

1 搞好防疫工作

建议规模化养猪场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该方式能够有效防控猪球虫病。在每批猪出栏或转移出去后,对全场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首先,清除圈舍内的粪便和废弃物质,将所有能够搬离的料槽、水槽、设施、用具等移出舍外,在舍外进行清扫、清洗和消毒。其次,将圈舍内部由里到外、由上而下清扫干净,再按照这个次序进行冲洗消毒。最后,选用氨水或火碱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有效杀灭环境中存活的球虫卵囊,再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进行熏蒸消毒,彻底杀灭球虫卵囊[1]。

正常情况下,成年猪感染球虫病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会成为球虫病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向环境中排放球虫卵囊,然后污染环境、饲料或饮水,健康仔猪摄入球虫卵囊后会感染发病。这是猪群混合饲养容易感染发病的主要原因,应将成年猪与仔猪分开饲养,让仔猪无法接触到成年猪群的粪便、尿液等物质,有效避免球虫病的传播和扩散。

养猪场应改善猪群饲养环境,预防球虫病的发生。除供给舒适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条件外,还应定期清理和消毒圈舍内外,杀灭环境中存活的球虫卵囊,及时清除厂区老鼠或宠物,避免对球虫病进行机械传播。做好猪场隔离工作,杜绝外来人员出入厂区或圈舍,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2 改善产房环境

待产母猪转入产房前,必须将圈舍按照空舍要求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母猪转入后需要保持产房内清洁、干燥和卫生,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和潮湿垫草等,并运输到远离猪场的地方堆积起来进行发酵处理,有利于彻底杀灭里面存活的球虫卵囊,避免仔猪接触受到污染的饲喂器具或环境[2]。

母猪分娩前要将后肢和乳房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在每天哺乳仔猪前都要用清水将乳头擦洗干净,避免仔猪摄入球虫卵囊,降低仔猪发病率。同时尽量让仔猪吸吮到初乳,促使仔猪体质强健,使其具有更强的免疫力和抗病力,能够很好地抵御球虫卵囊的入侵。

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要保证产仔舍内温度、湿度适宜,不能发生突然变化,加强通风管理,供给新鲜空气,可以避免圈舍过于潮湿而增加球虫卵囊的繁殖速度和在环境中的存活数量,还能够降低有害气体对呼吸道黏膜产生的刺激作用,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在哺乳后期需要及时分开母猪和仔猪,减少仔猪接触球虫卵囊的风险,如果母猪成为带虫者,就会对饲料、垫草和乳房造成污染,仔猪摄入球虫卵囊后会引起球虫感染。

随着猪群日龄的增长,要及时分群或转出圈舍,保证饲养密度合理,也是防控球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2]。

3 减少应激因素

在生产中往往会随着猪只日龄增长而不断调整饲料营养水平,以满足猪群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切忌突然变换饲料种类,否则会引起猪只消化功能障碍,不仅降低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还会刺激消化道黏膜、诱发球虫病的发生。一定要做到逐步更换饲料,使猪只肠道逐渐适应营养物质的变化。需要转群或长途运输时,应提前供给抗应激的药物,并且保持新圈舍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尽量与原圈舍一致,尽量降低给猪群带来的应激反应。精细护理受到应激的猪群,供给容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饲料,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或维生素C,来缓解突发事件给猪群带来的应激,还可以调节猪只消化功能,避免消化功能紊乱而继发球虫病[3]。

4 做好药物防治

在球虫病高发区域,需要在猪群饲料中定期添加抗球虫药物来防治。由于球虫卵囊的抵抗力较强,并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如果用药时机不对或选择药物不当,都会延误病情和降低治疗效果。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猪群精神状态和粪便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让兽医进行疾病诊断,在确定猪群感染球虫病后应及时投喂抗球虫药物进行治疗。建议选择2~3 种敏感药物、交替使用来治疗球虫病。实际生产中经常使用磺胺类药物来治疗猪球虫病,因为磺胺类药物能够抑制球虫卵囊的繁殖,对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的猪只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结合使用抗硫胺类药物来治疗,效果会更好[3]。

5 结 语

总之,猪群容易发生球虫病,尤其在高温高湿的梅雨季节更易发生,一旦发病会迅速在猪群中传播开来,给养殖者带来严重损失。所以,管理者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全面管理,做好卫生、消毒、防疫工作,尤其要及时清除圈舍淤泥和潮湿垫料,保证圈舍干燥干净,给猪群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球虫病虫卵猪只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林下养鸡球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不同垫料对黑水虻虫卵孵化的影响
和它一起笑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鸡球虫病的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
啄木鸟大迷宫
关于鸡球虫病的流行因素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