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视频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30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资源政治

干 元

(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传媒逐步普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批判意识,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由于他们感性认知发育较完善,相较于传统教学资源而言,现实生活、图片和影像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因此,教师如何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将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打破因教与学的立场差异而带来的教学隔膜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1]

二、相关概念界定

现阶段,国内学术界没有对微视频做出规范统一的概念界定,并且名称还尚未统一,有称之为数字短片、短视频、微视频等。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微视频定义为个体通过多种视频终端录制(手机、摄像机、PC、DV等),上传至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几十秒至几十分钟,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涵盖微电影、DV短片、纪录短片、微新闻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或各种可以被利用的条件,既包括影视、图片、教材、案例、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基础设施等,广义上是指一切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微视频从本质上讲,也就是一种微视频资源。它作为一种媒介手段,迎合了人们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服务。[2]

根据文献研究与实践调研,本文中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定义为一种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实效性的视频短片合集。教师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对微视频进行筛选或处理加工的时长为20秒至30分钟的资源。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不同于网络公开课,因为其目的并非是讲解某一完整的课程知识,而是围绕教学内容创造更有利于“教”和“学”的一种媒介。

作为当下新兴媒介的微视频,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爱和追捧,其特点归纳如下:

一是时长短,碎片化。微视频的“微”代表着视频内容的短小精炼。微视频时长上到几十分钟,下到十几秒,这是由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点与传播设备决定的。[3]

二是“微”叙事,“浅”表达。由于时长短的限制,微视频需要突出高潮部分压缩其他部分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故事描述和意义表达,因此其叙事过程大大缩短,叙事节奏更加紧凑。

三是具有互动性。微视频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双向互动交流功能,微视频在制作和应用的过程中注重双向互动交流,而传统媒介仅是单向交流。

四是具有即时性。微视频是新媒介的产物。微视频与传统视频最大的不同在于以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传播短小精炼的内容,对观看者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三、微视频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爱课程”官网中的资源共享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微视频教学资源的重要平台之一,为研究微视频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本文通过对“爱课程”资源共享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包括应用章节、主题内容、应用类型、单位时间、应用次数、应用目的等方面,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其次,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10名授课教师和20名学生进行结构式访问,一方面了解教师在应用微视频教学资源时的获取途径、筛选原则和处理加工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态度以及微视频教学资源对于提升学生课堂知识接受水平等方面的情况。综合两方面,最终为微视频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通过观看并统计“爱课程”资源共享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访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后发现,微视频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未能被予以重视和解决,则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效果。

(一)筛选标准模糊

现阶段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的微视频资源,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准入标准仍未形成,缺少明确的、科学的筛选原则。通过观看“爱课程”资源共享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访谈高校教师后发现,20%的教师在筛选微视频教学资源时没有当好“把关人”,缺少对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筛选原则的把握,进而导致一些从教学意义上看“不合格”的微视频资源也进入了课堂,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某些微视频可能会对一些思想较为偏激的学生产生误导,甚至使他们走向极端。因此,系统的、科学的微视频教学资源筛选原则对于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筛选观念,真正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获取与加工面临挑战

微视频的制作加工是在筛选微视频后又一重要环节,一部优秀的微视频不仅思想精深,而且要制作精良、艺术精湛。通过访谈教师发现,微视频的获取和制作加工成为教师面临的两大挑战,分别占比41%和37%,其中70%以上的教师对微视频获取、微视频合成、微视频截取,以及添加微视频的文字等基本技术的掌握还不尽如人意。

与此同时,在观看“爱课程”资源共享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时,也发现教师应用的许多微视频出现结尾闪退、叙事不完整和剪辑混乱等问题。在进一步访谈中发现,教师对于微视频制作加工工作存在以下两种心理:一是对微视频加工和处理方面的畏惧感,使其最终只能望而止步,另选其他教学途径。二是认为掌握微视频制作加工技术对于微视频教学资源效果的提升是无关紧要的,不值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甚至物力,经常根据教学需求在互联网上“偶遇”现成的微视频教学资源,缺少对微视频的加工和处理。[4]

(三)微视频的应用类型单一

通过统计“爱课程”资源共享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发现,纪实类和历史类的微视频合计占比高达 86%,而传记类、情感类、动画类、政治类的微视频中,除“基础”课教学中应用传记类的微视频,其他3种微视频类型在课程中极少应用,甚至在有些课程中不应用。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也论证了这一点,大多数教师表示在教学中倾向应用纪实类、历史类和传记类的微视频,认为这类微视频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高、制作精良,一些真实的镜头影像足以吸引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同时也希望应用多种类型的微视频,但迫于时间和精力,以及现阶段其他类型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有限,都阻碍了微视频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情况来看,学生既对历史类和纪实类的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应用具有倾向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对情感类、动画类和政治类的好奇,认为动画类的趣味性和政治类的权威性都可以将知识点用一个崭新的形式得以呈现,并且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尝试性地应用多种类型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使知识变得丰富多彩。

(四)过度依赖微视频教学

微视频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将微视频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地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又能提升传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然而,如今微视频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高校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对其的过度依赖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微视频播放的总时间超过课程时间的50%,这样由“满堂灌”到“满堂放”的课堂不仅导致微视频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本末倒置,使学生捕捉不到教学的重点内容,从而过多的关注微视频本身而忽略对于知识的思考,而且也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理论讲授和挖掘不充分,学生的交流和思考不深刻,最终使教学的实效性降低。

例如,在“爱课程”资源共享课的“概论”课中,复旦大学教师在讲授第十一章时,在第48分钟、57分钟和42分钟三小节的课程时间里,分别播放了19分钟、28分钟和23分钟的微视频,致使微视频传达的视听信息过多,淡化了教学核心内容,使学生沉浸于对微视频被动接受中不愿动脑主动思考,脱离了辅助教学资源的初衷。

与此同时,通过访谈学生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希望听到教师对于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过程,认为教师设计的微视频应服务于理论知识,完成教学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

(五)互动环节忽视点评

众所周知,语言是我们思维的外衣,是互动的主要凭借,课堂互动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得以实现。但通过观看统计“爱课程”资源共享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和访谈师生的情况发现,应用微视频教学资源时只播不评的问题尤为突出,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教师说教,变成被动接受微视频的播放。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微视频教学资源都需要设计点评和互动环节,例如,以丰富知识量和丰富信息量为应用目的的微视频可以适当弱化,而以引发思考为应用目的的微视频则要注重点评互动环节。这样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会以具体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理论原理的抽象,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但倘若教师忽视或躲避点评和互动环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那么微视频辅助教学手段的效果可能仅停留在欣赏视听盛宴,形成欢快共融的假动。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要谨慎使用边播放、边暂停、边点评的方式进行互动,通过观察发现教师在暂停后进行提问和点评的次数超过两次以上,逐渐的有学生感到不耐烦,进而产生抵触心理。微视频作为一种沉浸式的教学方式,经常打断会引起学生的抵抗情绪,因此这种方式须慎用。

(六)微视频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低

微视频教学资源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衔接的过程中,倘若缺少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思考和设计,就会导致微视频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脱节,使辅助教学手段的效果大打折扣。

通过深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发现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微视频的应用目的不清晰,无法得知微视频为教学的哪个具体环节服务,以及起到何种效果。二是照本宣科,传统讲授和微视频教学资源相脱离,一味地复述教材和PPT,应用微视频教学资源趋于形式化。在访谈学生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表示教师应用的微视频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度不高,甚至有时播放毫不相关的微视频,虽然观看了完整的微视频作品,但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认知毫无帮助,头脑中只留有与课程毫不相关的故事情节和视听片段,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俨然变成了“影片赏析课”。[5]

四、微视频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启示

总而言之,微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其优势也非常突出,如何扬长避短,把微视频的正向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凸现出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读教材是基础工作

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观察微视频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一些教师设计的微视频可谓是恰到好处,实现了微视频教学资源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其融合的关键就在于微视频的设计时机,而准确把握微视频设计时机的关键是教材。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既是其他课程资源展开设计的重要样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工程。“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状况直接影响其他‘育人’资源的开发”。所以教师只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才能进一步明确微视频教学资源承担的实质性教学内容,进而更好地掌握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最佳时机。

从具体操作上看,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明确教材知识点的内容、呈现方式和思想因素。首先明确教材知识点的内容,包括明晰原理理论的内容与结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找准重点和难点。其次明确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以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与学生认知水平是否相符作为其设计的标准。最后明确教材知识点的思想因素,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以确定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点。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国内外时事热点反思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具有全面覆盖性、理论科学性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相对滞后性,因此要求教师结合学情和时政热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探寻和反思,弥补教材的不足。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理论要联系当前社会中的哪些现象,教材中的例证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需要补充哪些素材资源等。在不断探究和思考中,使教师应用的素材资源更加优化、合理,为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动力。

(二)合理控制微视频播放的“度”

哲学中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质与量统一为‘度’。”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教学内容,并且微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当微视频融合声、光、影等技术手段的多频次载入时,无疑会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而若每个学期、每个学年都是如此,教师的作用将如何体现。

一般情况下,应用在教学中的每部微视频都会被赋予特殊的使命,针对教学中某个具体的内容或问题而存在的。倘若一节课堆积数个微视频,一方面影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将案例现象的解释取代理论知识的讲授,将微视频中一些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干扰信息取代教学内容本身,最终使完整的知识体系演变成支离破碎的案例,难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会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的课堂景象,学生间的观看和交流等行为极容易使人产生教学课堂气氛良好的假象。在这种假象的背后,学生的焦点并非在教学内容上而是在微视频情节发展上,这不仅会冲击教师系统的理论讲授,也会使师生间的深入思考、探究和交流互动流于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过度依靠微视频开展教学,会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因此,制定出一个关于微视频应用时长和频率的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调查问卷显示,高校学生希望微视频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占比达到44%,时间在10到15分钟的视频时间支持率为34%,5到10分钟为17%,1到5分钟为5%。教师在考虑视频时间时需要谨慎,不然课堂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建议每部微视频时长为1~10分钟,频率为1~2次(45~50分钟课程),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度调整,但微视频累计时间尽量不要超过教学时间的一半,否则容易造成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时进度[6]。此外,视频的插入时间也应当合理度量。在以往教学过程中,视频一般会在课中插入,作为课堂教学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知识点。在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教师把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堂外,视频切入点也就有了更多选择,可以在课中,也可以在课前和课后。当然不同时间段的切入会有不同的目的。在课前播放可以起到让学生预习和补充相关知识,方便课堂进一步知识传授,在课后播放可以起到知识巩固和拓展的作用。

(三)提高微视频辅助教学的互动质量

一是正确理解互动中的师生关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质量的关键在于对互动双方关系是否有正确认识,就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是一种人学”。这种关系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形成“主体间性,谁也不能控制谁操纵谁,或者强行将意见强加于另一方”。而达到第三种师生间平等和谐关系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厘清师生两大主体的关系,进而对师生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例如在“法律基础”课,法律知识点中的行政和刑事处罚的标准,教师可以应用新闻报道的案例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和判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使用微视频,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加深自己对法律知识点的理解,进而达到教学效果。最后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一堂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离不开教师主导和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在学生尚能接受的范围内达到教学效果。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依赖于教师对于知识体系和教学设计的把握,以及对学生的认知程度,这就需要通过微视频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以高质量问题引领课堂互动。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和重要动力,更是思维认知聚集的重要载体。现代教育学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提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7]。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应用微视频辅助教学手段时要注重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真思考、深探究,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因为低质量问题导致微视频情境失去存在价值的现象。那么何为高质量问题?高质量问题又称为有效问题,“它可以让学生积极组织回答,学生进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事实上,高质量问题产生的积极性正是课堂互动追求的理想状态,课堂互动是建立在提问的基础之上。所以微视频教学资源创设的问题不仅符合课堂提问的要求,也要符合作为问题情境的要求。[8]

三是成立学习互动平台。教学互动,不仅要考虑课堂上,也要考虑课堂下。微视频作为课程辅助导入思政课程,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中插入,配合教师讲解,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前作为辅助知识,提前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来掌握。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课堂时间局限性的影响,留给教师更多时间同学生开展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如果学生观看微视频时遇到各种问题,可以在学习互动平台中提出,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在线讨论。教师也可以统计和分析互动平台中的问题,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统说教教学模式让课程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而微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丰富的信息,通过微视频中的视听内容揭示教学的深奥理论,用画面影像讲故事来引导和影响学生,进而辅助传统教学,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微视频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相互加深了解,最终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新一代大学生对于新兴媒介的需求,将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相融合,进而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道路,这也就是微视频具有的重要意义之处。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资源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媒体环境下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