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探讨

2021-11-30潘泉发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14期
关键词: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区域

潘泉发

(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福建 泉州 362000)

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能源,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开发矿产资源时,因工艺流程因素极易导致生态环境受破坏,形成多种污染。在国家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矿产资源开发需要从原有粗放及浪费模式中走出,寻求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路径[1]。

1 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较为丰富,众多矿产资源能够满足自给自用需求,个别矿产资源在储量上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但从矿藏整体状况看,呈现出贫矿多于富矿的特点。例如,在地质运动的影响下,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特点,外加上岩浆活动,在天山及秦岭区域形成了多金属矿带,如铁、金、镍、铬、稀土、铅锌等;南岭地区则富有汞、钨、锌、铅等有色金属。总体上看,北方地区煤矿资源多,南方地区则在有色金属资源上较为富集。

具体到矿产资源开发,富矿集中开采率高,贫矿开采率低,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出现流失及浪费问题[2]。这主要受地质条件复杂,在成矿上叠加作用影响较大等因素制约。比如,在钒矿的储量上,我国居于世界首位,但钒矿床占比仅为9%,剩余的91%则在矿床中分散。由于矿石结构较为复杂,某些矿石具备较细的粒度,给矿产资源开采增添了难度。从矿产资源开发市场上,有资质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总体数量占比不高,小范围私下开采较多,而小型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开发设备及工艺现代化程度有所欠缺,不规范开采或不遵守相关管理制度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此一方面带来了矿产资源开发浪费,另一方面对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和破坏。

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看,其属于综合性的复杂工程,结合了现代技术及生产工艺。从近些年实践中可见,我国建立了共伴生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如稀土矿开发、共生矿开发及多金属共生矿开发等,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较好。在再生金属的利用上,通过回收措施将废钢铁及废有色金属等大量回收,为基础材料工业原料需求满足创造了条件,但在此过程中不乏一些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行为[3]。这给矿产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价值

2.1 矿产资源具备极大的潜在价值

矿产资源裸露或埋藏在地表地底,其战略意义及潜在价值巨大。例如,石油资源及稀土金属资源,外加非金属矿产资源等,本身储量较为有限,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及工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对此类矿产资源的开发,应对资源的富集情况、储量状况、分布情况、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措施等进行事先规划。

2.2 稀土矿产资源战略意义突出

稀土矿产资源富含各种元素,在我国盆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稀土矿产资源总量不多,在石油冶炼、化工生产、陶瓷纺织等领域具备战略意义[4]。稀土矿产资源在工业应用中充当了“工业维生素”的作用,对国家军工生产及制造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稀土矿产资源的开发,近些年存在开采不规范及无节制的问题,导致稀土矿产资源开发受到损害。

2.3 矿产资源开发保护亟待跟进

矿产资源,尤其是战略性突出的矿产资源,事关国家的安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出于经济利益考量,有关矿产资源的无序及不法开采逐渐抬头。一些不具备开发资质的企业采用低下简陋的开发手段,使我国大量矿产资源消耗严重,大有枯竭势头。因此,矿产资源边开发边保护刻不容缓。

3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相关思路

3.1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导致矿产资源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负压及损害的主要原因在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从历史发展看,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出“N”型演化趋势。早期我国在资源开发利用上较为简单粗放,主要以大面积大范围开发为主,相应的矿产资源有序合理开发监管机制不完善。众多矿产资源开采单位及企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对矿产资源进行无序开发,资源利用率低下,同时对土壤,地下水及空气等带来了不可逆的损伤[5]。随着生态环保意识逐渐由国家扩散传播到地方及居民,有关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理念的增强及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的进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达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

3.2 多措施降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上应采取六禁止,三限制准入原则。国家及地方在确定某区域为风景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文物保护区后,应对该区域的矿产资源进行限制开采。矿产资源开采应远离生态功能保护区,如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有极大破坏,应对开采项目进行禁止。例如,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等。如煤矿含硫量高于3%,应禁止新建。在其他区域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一是应做好地质灾害评估,秉承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开采过程对周边土地、大气及水源的破坏降至最低。二是严格按照审批流程步骤报批项目,对开采项目主体设置生态环境保护保证金。如区域多发各类地质灾害,应对矿产资源开采频率进行限制,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

在矿山生态修复和保护环节,企业主体应履行在环境保护、水土保护、植被保护等方面的法律义务,开采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予以查处并限期整改,整改未能达标的,责令停产或关闭。最后,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依托大数据构建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及矿产资源开发数据库系统。

3.3 对矿产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区域一体化统筹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在近些年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聚集及空间差异性[6]。例如,北方地区煤矿开采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较大,而我国东中部矿产资源较为富集,在集中开采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累积,生态环境污染持续加剧,如京津冀等区域。基于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破坏的区域性特征,应在区域一体化统筹的思路下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一是根据矿产资源赋存,对规模较小的矿山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存优去劣,加快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化及集约化进度;二是提高非煤能源矿产的开采效率,开采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对矿业优化升级,走绿色开发道路。矿业行业在新时期应以绿化环保为理念,打造绿色开发示范基地,然后国家配套相应的政策,使矿产资源开发行业能够对标国际环保标准;四是完善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一体化联动机制。本着国家利益不受损的原则,对矿山开采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细化。结合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严格的惩罚淘汰。

3.4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科技研发水平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现代化的开采手段加以保障。在绿化矿产资源开采理念下,应对矿产资源开发模式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相关科技研发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走资源开发集约化道路和模式,以循环开发作为矿业经济的发展目标。二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以效率为准则,在开采设备的更新及开采技术手段的应用上不断完善升级,配备绿化环保工艺装备。三是在矿山生态环境的监测上,借助大数据及遥感遥测技术加以辅助,及时获取区域生态环境指标,从而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创造条件。例如,对待开采区域采用科技手段进行调研分析,如生态大数据技术,对土地、水源、空气等获取样本,构建地灾治理、水系分析、植被栽植、地貌重塑等动态监测系统。如此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及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参考。四是在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上应走出国门,寻求国际合作,通过技术合力解决相关瓶颈。

4 结语

矿产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在资源的开发索取及生态环境保护上,两者应并行不悖。在工业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的当下,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应协同发展。结合区域资源富集及开发实际情况,在开发勘探、区域一体化开发规划、绿色开发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完善,从而使我国矿产资源能够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打造经济发展与青山绿水并存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区域
环境保护
探究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分割区域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隐形矿带:视野外超乎想象的矿产资源(一)
隐形矿带:视野外超乎想象的矿产资源(二)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