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蛋鸡疲劳症的防治
2021-11-30才向红
才向红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河北乐亭063600
笼养蛋鸡疲劳症多是初产母鸡和产蛋高峰期母鸡在夏季常发的代谢病,也被认为是笼养蛋鸡由于营养代谢发生障碍而引发的骨骼疾病,因此该病又被称为笼养蛋鸡瘫痪症。发病鸡主要表现为卧伏,甚至骨折、瘫痪,由此该病也被称为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骨软化症。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该病也被称为笼养蛋鸡猝死症。发病率一般在10%以内,但管理不善或诊治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发病率则升至15%左右,给蛋鸡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需要对该病进行及时诊治。
1 笼养蛋鸡疲劳症病因和症状
该病几乎发生在所有笼养鸡中,一年均可发生,多暴发于夏季高温时,病因包括多个方面。
1.1 笼养蛋鸡活动范围小
由于笼养蛋鸡活动范围小,整个生长期都较为缺乏运动,体质弱,普遍存在腿部骨骼脆弱的情况;在注射疫苗时,可能会对鸡的腿等骨骼有伤害;而且因为饲料促生长的作用造成鸡生长过快,骨骼和肌肉不匹配。
1.2 缺 钙
蛋鸡产蛋需要消耗大量的钙、磷来形成蛋壳,如果饲料中钙、磷缺乏,或所使用的钙、磷补剂如骨粉、石粉在鸡体内利用弱,过快地体内被排泄出去,或蛋鸡胃肠、肾功能受损后对钙、磷的吸收能力不足,或鸡进食多在白天,而蛋壳形成多在夜间,就会使用身体中的钙、磷,最终引起骨质疏松。
1.3 饲料中维生素缺乏
尤其是维生素D3,饲料中添加劣质的维生素D3或者饲料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变质导致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匮乏,会导致鸡对钙、磷的吸收不足,最终诱发该病。
1.4 开产时间过早
蛋鸡开产时间过早,初产母鸡产蛋时发育尚不完全,尤其是产蛋所匹配的生殖系统离发育成熟尚早,容易诱发该病。
1.5 集约化养殖容易集中暴发各种疫病
一般是初产蛋鸡和产蛋高峰期蛋鸡才会发生此病,产蛋量少、产蛋率低的母鸡相对较少发病。发病鸡一般表现为腿软无法站立,羽毛蓬松,翅膀下垂,身体发热,严重可能会发生痉挛、骨折或瘫痪,甚至可能死亡,病鸡死亡多发生在夜间,该病很少在白天导致死亡病例。发病鸡群一般无明显群发症状,进食饮水无明显变化,饮水增加不一定是该病的影响,更多是高温的影响。发病鸡群总体表现为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产蛋率降低,所产鸡蛋变小,蛋壳变薄,蛋壳破损率增高,蛋清变稀,鸡蛋品质降低。剖检一般无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病鸡肠道可能出现异常,肠道内容物黏稠,呈淡黄色,肠道内黏膜松软呈糜烂状甚至发生脱落,也有病鸡会出现皮下血样,腺胃黏膜糜烂,泄殖腔肿胀、出血等症状,可能存在输卵管内有成形蛋滞留。实验室对血钙水平进行检查,正常蛋鸡血钙水平在18~23 mg/mL,轻微病症的鸡血钙水平为12~15 mg/mL,病情严重的病鸡血钙水平可能低至10 mg/mL 以下[1]。
2 笼养蛋鸡疲劳症的防治
当笼养蛋鸡发病时应及时治疗,发现病鸡后即刻从笼中取出,进行地面或垫料平养,自由采食,自由活动,确保环境阴凉通风,一般发病鸡能够自行恢复,时间大多在1 周内。当病鸡病情较轻时,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补充相应形式的钙和葡萄糖,如骨粉、牡蛎壳、鱼肝油等。如果病鸡病情较严重,可以在饮水中添加含钙补液,也可以采取肌注药物,如含有钙、磷、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D3、维生素B12等[2]的注射液,注射量和每天的注射次数都应由专业的兽医指导,发病较久或发现较晚可能需要3周才能恢复。对极不正常的病鸡夜间多进行观察,开灯补充饮水,避免病鸡死亡。如果发病鸡群出现拉稀、血便等症状时,应配伍使用抗菌抗生素或中草药制剂,分别为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含有牡蛎、黄芪、山楂等中草药的组方或制剂,一般是在饮水中添加的形式。
对于笼养蛋鸡疲劳症,工作重心应该放在预防,因为病情难以发现,一旦发现病情的暴发,病鸡可能已出现骨折等较大的伤害,治疗价值不大。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整日粮配方
首先是日粮配方要满足不同生产阶段蛋鸡的营养需求,如即将开产母鸡、开产母鸡、产蛋高峰期母鸡、老龄产蛋鸡对于日粮的营养要求均不同。日粮营养含量和比例需要满足于蛋鸡的生长和生产需要,尤其需要注重钙、磷、维生素含量和比例,钙多以骨粉、石粉和磷酸氢钙等形式添加,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3有助于鸡对于钙、磷的吸收,另外维生素还具有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同时当换料时,需注意应该逐步进行,防止换料可能引起的应激以及鸡的采食、消化、吸收问题。
2.2 减少高温、喂料、噪音应激
注意饲养密度,加强鸡舍内通风,可以使用具有清热解暑的中草药添加剂,也可以调整饲喂时间,如在早晚温度较低时喂料,中午时进行喷雾降温,保持饲养场安静,饲养人员进入鸡舍内保持绝对的安静。对鸡粪和散落的饲料及时清扫,对设备设施认真清洗和消毒,防止饲料发生霉变。
2.3 做好观察与记录
饲养管理人员注意对鸡群的观察和记录,注重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记录鸡群的采食饮水情况,及时发现病鸡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