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探究

2021-11-30马海磊张斌

关键词:公民民主现代化

马海磊, 张斌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来说这是一份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治理方案,也是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时隔六年后从国家制度层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提出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是一份具有政治纲领性的重要文件。新时代背景下要深刻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之间的良性互动效应,努力探索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新路径,确保如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互动效应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离不开公民进行广泛而有序的政治参与作为支撑,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的基本内涵,深入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在逻辑关系发现,两者无论在本质上、制度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和契合点,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一)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种结构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直接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制度和法治上提供更多有利条件。而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关键所在,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实质上就是人民群众通过合理合法的路径来维护自身权益、参与政策制定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而促进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协作,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民主政治建设快速发展,从这一点上看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实现公民有序化政治参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追求的价值目标,在现代化国家治理中,有序化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具体体现,高度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环境供给,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长远发展的作用。而广大公民积极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附加效应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实现,构建更加民主化社会的生态坏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

(二)两者在制度上体现出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从制度上讲,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设计中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这种广泛政治参与成为了国家民主制度实现的基石。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可以让人民体会到如沐春风的温暖,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也是现代化国家治理观念深入人心的根本体现[1]。现代国家治理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一种宏观的和抽象的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和形式极为丰富,涉及到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属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方面,具有现实的操作性,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制度构建上属于微观的和具体的内容表现,所以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在具体制度和机制上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满足公民合情、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够早日实现。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在具体还是抽象方面都是对国家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反映,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只是它们在不同的制度层面上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化政治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两者在形式上呈现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在形式上,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具有整体性,其理论内涵更加广泛和丰富,核心内容体现出国家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文明化、科学化等特征,且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性,这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其目标实现是需要调动国家、社会和市场等各方面力量全方位投入的伟大事业。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特定的治理目标、特有的治理优势、特别的治理布局、特殊的治理要求以及特大的治理动力等[2]。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形式上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众多目标之一,体现的是现代化建设的局部性特点,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与每个公民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公民高度有序化政治参与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民主化,同时促进了社会利益结构的多样化发展,更是完善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客观动力,所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两者具有辩证的统一。另外,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执政党、领导党历来非常重视国家顶层设计的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全局性和战略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我们党认识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属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对未来推动国家整体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存在的困境

随着社会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国家政治文明程度也在全面提升,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层出不穷,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社会治理以及传统政治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和困境。

(一)民主政治建设中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不够充分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整体来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但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路径扩大和结构优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社会建设中实现国家、社会和公民的良性而持久互动仍存在许多问题和阻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主要体现在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不够充分,低效化、表层化和无序化政治参与依然存在,在政治参与广度、深度和效度上有待进一步加强。相较于西方国家民主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研究和运用起步较晚,加之新中国成立后曲折的社会发展和建设历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仍有诸多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中国社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民族与世界、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加剧了国家治理公共事物的复杂性与艰难性[3]。此外,现实中许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主观愿望十分强烈,但政治参与是复杂且多样的社会行为,过程和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时常导致公民政治参与实际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长此以往,客观上使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显示出不够充分、效能低下等局面,这种愿望和效果的反差会严重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很难实现协同效应。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不够理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最基本的制度安排,这种经济制度影响着最具优越性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和公民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公民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扎实推进,需要广大公民主动具备更高的政治参与层次、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需求,但现实中公民在有序政治参与意识、能力和水平上还有很多不够理想之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建设中,部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仍然滞后,对经济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高的期待和依赖,却缺乏主动参与政治的激情,没有主动争取和行使自身政治和经济权利的意识,即便是有时经济利益受损也不愿主动参与作为,不能用积极的政治参与行动来影响政策和决策来维护自身权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政治参与意识低下的表现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具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迅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识和本领有时明显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欠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模式等相关知识不够了解,缺少进行有序参与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这些都是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不利因素,更不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此外,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也限制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所需的物质条件,公民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首先需要物质条件作为基础和后盾,离开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也就无从谈起。

(三)多元社会治理中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不够均衡

现代国家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和协同共治。随着国家治理理念的推行,从固定程序化统治向现代化的治理和善治发展,强调管理过程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服务,强调管理主体不是一元而是多元[4]。纵向对比,国家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当今社会政治参与主体相较于以往在总量上有很大增加,但参与数量上仍没有达到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且多元社会治理的主体之间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也存在很多不均衡问题,这种不均衡集中体现在政治参与主体的结构、内容和空间等方面。例如,若实现更大范围的有序政治参与首先受到参与主体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客观上导致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很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社会群体的政治参与程度差别较大,并且从实效性来讲政治参与群体的结构分布尚需进一步优化。我国是公民社会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的国家,广大公民在民主精神、思想意识上转变和成长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由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的渐进性转型。总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必须确立和扩大多元化的社会参与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有力、有序、有效的民主参与路径和平台,使国家治理现代化得到最广泛的认可与支持,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持续地建设和发展。

(四)传统政治文化下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不够深入

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直接影响公民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5]。由此可见,良好的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和心理具有深远且重大的影响。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政治文化,其中对当今国家民主政治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有臣民意识、王权主义、人治观念等,时至今日一些消极思想还在以不同的形式活跃着,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民民主思想意识的萌芽和发展。从政治文化特点来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虽已经推翻封建社会制度多年,但政治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使得公民的政治意识和行为还在间接或隐性地受到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对于不同社会阶层政治主体的影响程度还具有差异性。所以公民政治参与发展不够深入一方面体现在公民对待国家政治冷漠的态度和消极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另一方面是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相互交织,甚至产生严重分歧与碰撞,在民主政治发展中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参与状态,使得公民政治参与出现无序化行为。文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引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构建现代化民主政治体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坚持以继承和批评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加之强有力的措施和制度的保障,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影响正在逐渐减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的、平等的、自由的新型民主政治文化正在确立和发展。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为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广大公民合理合法地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中来,而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政治要求。要进一步梳理规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切实保障公民能够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权利,维护公民正当合法的政治利益诉求,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泉和保障。

(一)遵循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依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学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治理结构,这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推动着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而路径选择需要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选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可以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和推动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2021年6月发布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确保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路径选择和目标确定上具有科学定位和正确方向。要坚持渐进式和制度化的公民政治参与路径选择,发挥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优势,在服从于国家政治稳定大局、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本原则下,不断提高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程度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坚持公民政治参与法制性原则,保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在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范围内开展,同时要强化对政治参与行为的法制监督作用,做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合法性和实效性。要坚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各种路径、形式和层次相互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互动共进的原则,全方位立体化构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的规范化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是人民作为国家主人,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方式来表达自身利益需求,这就要求在广大公民参与政治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依法”和“有序”的基本要求,两者在程序上互为前提和保障,公民有序性政治参与是需要有法律和制度进行约束,通过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化措施来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内容、形式和路径,有效避免了非制度性甚至非法的政治参与路径出现。在公民进行政治参与路径选择时,积极扩大有序政治参与路径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有序政治参与文化氛围,使公民能够主动自觉地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路径。对于公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要求和行为,必须从制度引导、法律规范、意识培养和强化监督等方面提升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规范化,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另外,在新形势下,公民在政治上的诉求在不断提高,其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大,需要不断加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供给,提高规范化政治参与路径的覆盖面。同时,公民在现有政治参与框架中还能够不断发展和创造出更多有序政治参与方式和路径,这就需要及时用规范化制度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使有序政治参与能够有规可循,从而保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突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的实效性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如何培育和引导公民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有序政治参与,突出政治参与实效性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在坚持合理、合法、有序的基础上需要公民选择更具实效性的政治参与路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良性发展。要在提升现有政治参与路径实效性上继续努力,激发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有序政治参与路径保障、运转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优化完善,健全相关配套机制,有效降低国家治理成本,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更加凸显。要积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体和范围,使各阶层的社会主体围绕着不同利益层面进行诉求和表达,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相互之间产生互动效应,营造良好的有序政治参与大环境,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最大限度提升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效性。此外,对于有序政治参与主体来说,还要积极提升自身政治参与的民主意识、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等,使公民内在动机和能力转化为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和创新,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优质社会力量和不竭动力。

(四)构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路径

科学的制度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基本保障,理论上讲政治制度的容纳范围需要大于公民政治参与程度,这是确保政治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制度化路径构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加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首先,人民代表大会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根本的制度化路径。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权力的来源和运行方式,回答了谁来治理国家、怎样治理国家、国家治理要实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7]。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执政党作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领导力量,维护政党政治参与路径通畅且有效是肩负现代化重大使命的必然要求;还要重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和权力,特别是民主党派监督职能,持续完善通过民主党派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保障制度,开辟更多更有效的制度化参与路径。再次,要健全社会组织团体有序政治参与制度,分类分级建立和完善企业、社团、协会等社会组织团体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保障制度,将各类社会组织团体规范地纳入到民主政治体系中,凝心聚力,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最后,要积极完善和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广大基层群众作为社会人数最多的群体,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潜力是最大的,必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力量,所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制度化路径的必然选择。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等参与路径受到了广泛关注,它有别于传统政治参与路径,需要我们深刻把握其时代特点和变化规律,及时规范和引导无序化行为,使网络政治参与路径朝着制度化发展。

总而言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广大公民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可以说构建和发展公民广泛而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过程逻辑来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可分割,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优化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努力培育和构建新时代中国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和规范化路径,为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猜你喜欢

公民民主现代化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