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探讨
2021-11-30蔡晓琳
蔡晓琳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河北 邢台 054000)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整体质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要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其深入融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准确掌握其本质内涵,立足于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的实际特点,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切入点与渗透点,从而为促进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1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概述
1.1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概述
我国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息息相关,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渗透,首先就要明确其工作内容,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详细的阐述。
1.1.1 地下水资源勘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出现较多的则是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1]。而水文地质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等。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需要对不同地质单元、不同含水层进行全面探测,其次要借助先进的勘查技术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持水性、溶水性和透水性等相关问题,了解水质情况和水资源的具体成分,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1.1.2 地质条件勘察
地质条件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岩土承载力评估等一系列勘察工作,继而明确该区域土地的发展方向,作为居民生活区、学校、重工业建设基地或铁路运输建设基地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避免后期出现裂缝、断裂等风险。
1.1.3 地质灾害的预防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工作对预防地质灾害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查明工程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现状、分布及影响因素,预测潜在的地质灾害及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危险性灾害,并对场地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2]。
1.1.4 水资源污染
水资源污染的调查研究作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一般对产生较多水污染的区域比如制药厂、生物化学厂或是垃圾站等开展地表水、地下水水体污染状况的调查,评估水资源污染的程度,从而提出改善或能够降低水资源污染的有效方法。
1.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要求
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业进行结合的方法,可持续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或是人类社会健康生活生产而言都有着重要意义[3,4]。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对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们应当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大局观出发寻求治本的整体对策,运用系统化的思想与方法,对我国现有的地下水系统与地质环境系统进行分析,建立的地下水系统和地质环境系统要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和良性循环。
1.3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其工作重心将倾向于如何有效的保护治理现有的水资源并减少其污染的发生。首先,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根据水文地质勘测结果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禁止过量开采地下水,争取在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的同时,也能减少污水的下渗,从而防止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其次,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带动下,相关部门会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会对水质监测体系进行不断完善,通过设置地下水观测专用井、地下水动态监测服务体系等强化水文地质工作质量,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同时,也能为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目前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发展情况
2.1 水文地质开展情况
水文地质工作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下水以及与地下水相关的气象水文等,主要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地下水资源,根据研究结果确定各区域的地下水资源性质,从而按照水系统的相关要求进行科学管理。现阶段,水文地质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起到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作用,而且还能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比如水文地质工作能够为农田灌溉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对土壤进行改良,在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能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水文地质工作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农业发展体系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才能切实满足生态社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
2.2 环境地质开展情况
环境地质工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表层地质与浅层地质。随着我国洪涝灾害频发,其工作将重点已转移到水流区域的地质与地貌研究方面,目前,在环境地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用频率最高的研究方法就是构造地貌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仅能够掌握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能对其形态变化进行可视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环境地质工作的动态效果。现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环境地质工作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在灾害预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生态社会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3 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融合
3.1 提升认知建立完善理论体系
为促进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开展进度,各地区不仅要提高对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的认识度,还应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上增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此来确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有效融合[5]。还需要建立健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的实操依据、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将专业的设备、电子信息等现代化手段投入到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中,使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拥有专门的理论体系,从而避免工业施工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只有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系统化、有自身的理论操作制度,才能真正提高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质量。
3.2 多学科共同合作发展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涉及了多样性的学科,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只有不断强化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构建完善的地质研究体系,从而为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提供重要的保障。首先,国家需要引导专家学者对地质工作涉及的学科进行总结概括,针对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地质学、土壤学、水文地质学进行分类研究,并找出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构建系统的地质研究体系。其次,相关部门应结合地质研究体系引进多元化的专业人才,通过人才体系落实多学科合作发展要求,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渗透。
3.3 开创地质工作的新思路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深度融合,除了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以外,还应对工作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创新,积极探索地质工作的新思路,这样才能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此同时,还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渗透了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方法,旨在借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强化地质研究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社会和经济社会。鉴于此,在开展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时,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必须要落实以下几点工作要求:第一,坚持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这里所说的和谐原则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包括生态社会与经济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和谐发展,只有在地质工作中构建和谐关系,才能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体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第二,相关部门需要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涉及的内容和部门众多,要想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必须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职责,并主动承担起地质研究重任,从而满足地质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的完善,通过定期考核掌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再通过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落实考核结果,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动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规范其工作行为,这对促进地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此外,政府部门也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奖惩机制规范企事业单位的活动流程,争取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也能规范市场秩序,从而获得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开展阻碍
4.1 专业技能人员较少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及从业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地质工作并非热门行业及回报率低等问题,这就使得很多人没有从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的热情,间接导致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的发展滞缓。水文地质问题研究无法深入,使得我国水文地质灾害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可持续发展也面临重重阻力。所以应加大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同时完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相关的理论制度。
4.2 有关部门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的研究开展情况一直较为缓慢,虽然我国对于这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较少,各地区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认识度不高,种种因素造成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的开展进程缓慢。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提高相关部门对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的认识度,清晰这两项工作的研究对于人类生活生产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以此来保障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有效开展。
5 结语
总而言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对我国深入开展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现如今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健康发展备受关注,督促着我们建立完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理论体系,能够积极预防、改善水资源的污染、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使人类社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