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加强地质勘查和测绘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等9则
2021-11-30
关注
自然资源部加强地质勘查和测绘行业安全生产管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安全生产有关决策部署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行业稳定发展,3 月22 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地质勘查和测绘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严格落实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抓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同时强调,要做好野外安全风险防范;加强艰险地区作业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安全教育和物资保障,提升野外生存和自救互救能力;强化野外作业安全管理,针对不同野外作业方式,完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安全操作规程 ;加强野外交通安全管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完善操作规程,特别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
北京时间2021 年3 月13 日10 时19 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4 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遥感三十一号04 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等。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一型三级常温液体运载火箭,可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各类气象、遥感和观测卫星,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700 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 吨。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63 次发射。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发布
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消息,国家标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已于3 月9 日发布,并将于10 月1 日实施。
该项技术规范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和多家技术支撑单位共同起草,主要从总体框架、数据要求、功能要求、环境和安全运维要求等4 个方面,明确系统建设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家、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效解决了各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础参差不齐、标准不一、互不连通等问题。
近50年我国典型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库发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增祥研究员带领的国土资源团队,发布了1972 年至2020 年中国典型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库。
结果显示,近50 年来,中国城市扩展具有普遍性、阶段性和波动性等特点;城市扩展与重大政策实施和国家战略部署具有时间一致性,能够清晰反映“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据悉,该团队将对城市进行持续监测、适时增加监测城市数量,并结合团队自主建设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土壤侵蚀等时空数据库,实时、全面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扩展及其区域影响的全貌。
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2021年卫片执法工作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21 年卫片执法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通过组织开展卫片执法工作,及时发现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挖湖造景、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沿岸县域非法用地采矿以及非法开采稀土等战略性矿种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按照“月清、季核、年度评估”的工作要求,督促各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检验各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情况,评估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管理秩序特别是违法占用耕地情况,推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通知要求,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突出重点区域和重要矿种,加强矿产卫片执法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应用支撑,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卫片执法中“卡脖子”的关键问题,提高卫片执法工作的时效性、精准性和系统性。
科技
中科院空天院水环境遥感成果助力我国黑臭水体整治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水环境遥感团队解决了水体的定量化处理精度和海量数据批处理效率的科学难题,形成了以黑臭水体光谱识别模型和高分批处理技术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应用于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4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筛查,支撑了生态环境部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工作。
据悉,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大范围的黑臭水体监测手段,相比传统的地面监测手段具有低成本、覆盖广、速度快等优势。该团队成果已在生态环境、水利、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多家部委单位开展业务化应用,并被纳入国家监管业务体系。“十四五”水环境治理设定新目标: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首次突破百公里量级!中国科大实现200公里单光子三维成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徐飞虎等实现超过200 公里的远距离单光子三维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10 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为远距离目标识别、对地观测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的成像算法和光学技术攻关,发展了单像素单光子成像算法、近红外波段高效率单光子收集和探测、近衍射极限收发一体光学控制等核心技术。研究团队于2019 年在城市环境中实现了距离达45 公里的单光子三维成像,突破了由英国哈利瓦特大学保持的最远距离纪录(10 公里)。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通过进一步技术突破,将成像距离拓展到201.5 公里,成像灵敏度达到平均每个像素0.4 个信号光子。
为了实现百公里单光子成像,研究团队搭建了全新的单光子雷达系统,并发展了针对远距离成像的多项新技术,包括原创的时间滤波抑制噪声技术,自主研制的小型化高效率、低噪声铟镓砷红外单光子探测器,对整套光学系统进行光学镀膜等。
海洋一号C/D卫星监测南极布伦特冰架断裂全过程
日前,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在整理分析海洋一号C/D 卫星海岸带成像仪获取的南极区域时序图像时发现,南极布伦特冰架发生断裂,形成的新冰山约1300 平方公里。
早在2 月9 日,遥感图像上已经显示:南极布伦特冰架北侧新增了一条长约55 公里冰裂缝,最宽处约400 米。原有的两条冰裂缝(冰裂缝A、万圣节裂缝)继续存在。这是我国首次用国产卫星监测到布伦特冰架上新增的冰裂缝。根据数据分析,随着时间的增加,冰架上的裂缝陆续变化,但各自的变化速度各时期不一,近期此区域变化相对较快,使得北部的冰裂缝最终变成了水道,大的冰山形成脱离冰架并开始漂移。
据了解,近两年多时间里,海洋一号C/D 卫星海岸带成像仪对布伦特冰架进行了120 余次监测,可从有效数据分析发现新增的冰裂缝状态与变化过程。
数字
1.43公里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窦贤康、徐飞虎等在国际上实验实现了1.43 公里的远距离非视域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米级提高到公里级,为非视域成像技术的开拓及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在该项工作中,研究团队从光学系统和重构算法同时出发,通过系统性地设计远距离成像解决方案,发展高效率、低噪声的非视域成像系统以及高效的成像算法,将非视域成像的距离从米级提高到公里级,相比先前的实验结果提升了三个数量级。基于成像技术和算法的突破,该项工作成功在现场环境下实现了对1.43 公里外的非视域场景进行成像以及对隐藏物体进行实时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