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三重逻辑

2021-11-30杨煌辉

关键词:银山自然界金山

杨煌辉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会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足见生态治理是党中央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出发,深刻反思人类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双向并重,同时并举,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人与自然关系,怎样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新局的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新发展思路统揽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长期想解决却未能根本解决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为人类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与人民性的逻辑内蕴。

一、合理性:体现了矛盾分析法的正确运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体现出矛盾分析方法在生态治理的正确运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于人类发展的价值诉求,“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构人类文明美度,“绿水青山”是更高质量的“金山银山”。

(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对立统一于人的价值诉求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发展的。联系是指事物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事物普遍处在动态联系中。发展以联系为条件,指事物及要素间在相互作用中发生前进上升质的变化。联系与发展是事物矛盾对立统一运动的主要内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联系发展的。“绿水青山”指代生态价值,显示了人类对自然的依存关系。“金山银山”指代经济价值,体现了人类对物质财富的创造。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诉求构成人类发展的前进动力。价值,在哲学语境中指客体对主体有用性。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1]428。遵循自然规律与发展经济利益,统一于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历史创造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达出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辩证性,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是加强和巩固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意味着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再生创造力;经济价值的保值增值则为反哺生态建设创造物质条件,意味着人类发展的承载空间得以持续拓展。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生态保护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相伴相随,相互对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对过程的、发展的矛盾体,理念预设出矛盾体的主要方面是“绿水青山”,表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矛盾的关键点转移到“绿水青山”,人类须在往后发展中拿出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反哺生态价值,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双向共进,共荣共生。正确的矛盾分析方法,既从矛盾对立中把握二者统一性,又在矛盾统一中把握二者对立性,才能从根本上审视矛盾运动实质。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则“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讲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这是从矛盾对立中对人类永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的辩证考虑。同时也应从矛盾统一中看到“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片面强调保护生态,忽视经济发展,同样是不可取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在矛盾体中的力量对比终究要回归到人类发展这一最高价值上。

经济利益的追求及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现实基础,这是唯物史观的科学证明。毋庸讳言,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2]82。人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远超动物界限,因为生存与发展利益的需要是人不断获得前进的基本动力。“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2]161-162。“真正的生产”是指人超越自然需要的生命生产,即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创造出“人化的自然界”(“人本学的自然界”)。因言之,人一开始进行物质生产就带有一定的目的,就是不断从利益需要的创造和满足中实现自身的否定与超越,人的需要越全面,利益越可能得到实现,人的价值就越得到展现。作为特殊的生命存在,人须从自然界中获得生存价值与发展价值。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53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命的延续,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的绝对前提。只有满足“第一个历史活动”,人才有更高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生存,人不断拓宽对自然认识和改造的方式,并在利益的追求和创造中发展了人类文明。因此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利益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人必须首先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利益,进而获得发展利益,与自然界建立发展性联系才是人作为特殊生命的存在意义。生态价值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经济价值、生存价值),同时也塑造了丰富的精神世界(精神价值、发展价值)。马克思甚至认为,自然是人类意识的无机界,“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161如大自然也能给精神世界提供价值生产,这是生态价值的人文体现。总而言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54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人对自然关系,既有自然性的价值联系,更有发展性的价值诉求,二者对立统一于人的发展中。

(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是人类文明美度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构文明美度,“绿水青山”以绿色美度审视“金山银山”的经济美度。“金山银山”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创造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绿水青山”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自然力和天然财富。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只有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才能理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立统一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业待兴,加快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进步首要诉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取得新发展,生态约束日益趋紧,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经济绿色发展才是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生态承载力始终是物质文明的限度。“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碧海蓝天、绿水青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破坏了就很难恢复”[3]50,“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22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端正了人们的物质观,“绿水青山”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天然财富,也是“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无可替代的社会财富,二者不仅有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如“绿水青山”式的宜居、宜业环境,会使人们工作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这是“金山银山”的财富创造不能相比的美好生活体验。发展经济为了人民美好生活,保护生态也是为了人民美好生活,且“绿水青山”是更美丽、更文明、更有“获得感”的民生样态。绿色经济是和谐经济,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缺少生态文明的物质文明是脆弱且畸形的。因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有重审物质文明内涵之意,“绿水青山”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生态美学、人类美学。总而言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联系发展,历史地统一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偏颇任何一方,都不符合人类文明美度要求。

(三)“绿水青山”是更高质量的“金山银山”

真正建立起自然界的财富观是近代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物质生产若要实现规模化,首先便促使人思考如何解决动力问题。18世纪以前,生产动力主要由人力及畜力构成,这些原始自然力常常由于自然季节性的影响及人的有限体能而受到制约,如水力容易受河流枯水期和汛期的影响而不稳定,又如人对畜力的驾驭不能推动产品规模生产。工业革命引起动力革命,使人类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借助科技与机器,人的劳动力得以提升与延展,第一次战胜了自然力。如蒸汽机的发明,大大超越了人力和直接自然力(风力、水力、火力等)对生产的推动,且机械力的运作时间和运用地点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动力革命使人类生产能力获得极大解放,高效推动自然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实现生产规模化,当价值生产有了较大剩余,就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经济条件。如果说自然经济主要以生产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的基本消费需要,那么工业革命推动的商品经济则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物质扩大再生产。与此同时,人类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的财富性,人对自然的征服欲也随之不断膨胀。相较于以往社会资本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生产,因此马克思说道:“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5]90马克思把自然界同人的劳动视作物质财富的源泉。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下,资本家占有自然资源且当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变为资本,从而也就吸收及占有了劳动力,消费的生产变成资本的生产,“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的转化,也就是向驱使自然力为自己服务并使它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的过程的转化”[6]212,资本唤醒沉睡的自然力。以资本为逻辑的生产,膨胀的财富欲势必驱使人类不计后果对自然界进行占有和开发。因为资本的持存必须以自身保值增值为条件,单个资本必须无限发展生产力才能使自身具有比较优势。这种对抗性竞争意味着资本家有多大程度占有自然资源,就有多大程度吸纳劳动力来生产剩余价值。一部资本发展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和战争史,无论是原始积累时期“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还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殖民统治,抑或是当代一些国家运用强权政治、资本输出等手段进行资源掠夺,都遵循这样的逻辑。资本的增殖,一面是促逼人类永不停歇地发展生产力,另一面则是以破坏、浪费自然力为代价。事实上,自然力是生产力富源,自然界系统虽有自身平衡机制,然而一旦遭到破坏,无论是自然修复,还是人为修复,都需要较长时日,而自然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花费的时日就更长。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生产生活秩序就会面临困境。由此,人类为了追求“金山银山”,往往忽视了“绿水青山”蕴藏着可持续的“金山银山”,而破坏了“绿水青山”为了一时的“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会陷入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的困境。“金山银山”不应是经济生活的全部,也不应作为美好生活的唯一判断,如是,人类生存条件是有限的,人类发展视野亦是狭窄的。从发展角度看,“绿水青山”是更高质量、更持久的“金山银山”。从经济角度看,“绿水青山”是更节约,更环保的“金山银山”。可见,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则是间接地发展经济价值。

二、科学性: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展现。要以合理利用自然作为生产力科学发展的指向,对标“绿水青山”改革生产关系,发展绿色经济。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展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7]519物质生产问题是人类首要面对及解决的问题,人类以共同劳动方式进行物质生产,就必然涉及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力等构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这些要素起初是自然范畴,也是以自然为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力的社会形式是生产力,生产力概念是人类学的范畴,显示了人对自然力的利用及驾驭,即人的劳动能力与自然要素相结合对实际生产所发挥的作用。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与自然界发生物质变换)中结成的社会联系。分工与协作“决定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7]521因而生产关系显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关系。

人的存在与动物“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有着根本不同。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不能把自然界视作自己的劳动对象。动物的存在是以单个生命体的孤立存在,纵使有群体生活、群体行为,也不会发生社会关系,是纯粹自然选择的结果。“劳动”创造了人的全面性,这使得在自然进化中,人并不像动物的“碌碌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2]161。所以人本身又是作为特殊的自然矛盾体呈现,矛盾表明人的发展一方面受自然规律的绝对约束;另一方面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性实践否定“自然必然性”对自身命运的客观强加。人能把生命活动与实践对象相区别,把自然界视作对象去认识和把握,懂得通过对自然界改造以确证自身发展,这种能动性使人在生产中不断获得发展自身的新手段。同时,人又意识到自身单个力量的有限性,这就要求人必须把个人劳动关系化,通过劳动间的有机联结,把“他者”引进自己的塑造体系中,以集体理性克服个体不足。马克思从这种分工与协作中看到社会劳动的科学性,社会劳动内在地产生出一种新的生产力——“集体力”,是对单个生产力的扬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单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8]378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发生关系不在于人是“自然人”,而在于人是作为“社会人”与自然建立起的发展性关系。人能动地在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中,按照自身特有的生命规律向自然界注入生机和活力,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则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道,“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且当人“使他身上的自然力……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7]208。人在“改变他自身的自然”过程中也发展出自己的社会性。人通过共同劳动,推动自然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同时,也在生产着人的社会关系与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生产力(自然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展现出来,人与自然的矛盾归结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二)合理利用自然是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历史指向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对自然的关系大体呈现三个历史阶段:一是自然经济对生产力低位发展。人们通过建立简单的劳动联合,形成比较稳定的集体自然力,一方面为了对抗自然界经常性的威胁,如野兽的侵扰、外族的掠夺、自然灾害。这种共同体是小范围的、孤立的、松散的,在大自然威力面前又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另一方面为了共同生产。传统小生产只有顺从自然规律才能正常开展,如传统农耕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小生产节奏。二是商品经济对生产力加速发展。商品经济把人类生产建立在普遍竞争的基础之上。为了追逐超额利润,生产者只有不停歇发展生产力才能占据竞争高地。在生产力不断取得新突破的背景下,人类对自然界征服欲及占有欲高涨起来,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把社会斗争方式运用到自然,“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对自然界的开发是盲目的,导致人“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9]559,忽视生态恶化,势必招致大自然最终报复。三是合理的社会生产必定是科学利用自然规律。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只有采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科学态度,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这种和谐是发展的、能动的,既重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又注意让自然力休养生息,涵养自然界自我修复力。

事实上,自然界规律与人类发展规律不总是一致的,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基本生命质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进化,才能合规律发展;另一方面自然力的能量释放,如自然灾害,也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毁灭性打击,面对如此自然威力,人的力量又显得那么渺小。古代社会提出“道法自然”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老子告诫我们,人不能消极等待自然对生命的造化,要善于从浩瀚的自然空间中寻找生命智慧。人类自由的本质,就是提高把握和驾驭自然规律的能力,实现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正像恩格斯提到的,人类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9]120人类一直在求知大自然,但真正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乃是资本逻辑对生产率的重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对“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资本主义社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的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36,人的理性力量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扩张,得益于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商业自由消解一切阻碍生产力现实发挥的障碍。资本的发展正历史地创造出一种趋势,就是“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11]286,创造出更高级的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绝对基础,然而以资本为逻辑,生产力始终是对抗性的发展。人们在努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生产力与浪费生产力。

当生态约束越来越对人类生存及发展发出警告时,有人会留恋起传统生产的“天人合一”,批判现代性,批判科学异化了生活世界,他们肤浅地把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相割裂,视科技发展为生态恶化的原罪。如法兰克福学派、生态马克思主义一些学者常常曲解马克思“异化劳动”论,把对工具理性的怀疑转向对科学进步的鞭挞,生硬地把科学技术划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我们必须认清这种止步不前的想法是有害的,它有违生产力科学发展要求,自然也不会把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这种罔顾历史潮流的一厢情愿。马克思曾批判这种狭隘眼界是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欺骗和自我幻想,认为他们感伤、复古、“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的空虚化之中,也是可笑的”[11]479,只有把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统一起来,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和谐的、科学的发展。

(三)对标“绿水青山”改革生产关系,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自然界潜藏着巨大自然力,人的能力发展就是解决如何更有效地把自然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这里有生产力问题,如生产工具的改进、科学技术的发明;也有生产关系的问题,如生产制度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生产力科学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无论是自然经济低水平发展的“绿水青山”,还是商品经济片面追求的“金山银山”,都历史地反映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存在对立性的不协调。一般而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须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而解决,即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可经制度与体制等变革引起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实现。生产关系的性质制约并规定了生产力的性质。针对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治理方面存在的难点与痛点,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生态治理困境大多与“现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①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深刻的社会变革,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同向发力,即对标“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维,建构与生产力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消费体系。对此,习近平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233-234的重要观点。把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范畴中,就是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出发,认真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跳出以往囿于对生产力狭窄界定,扩充发展生产力内容,充分认识到生态效益亦能支撑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同时深刻蕴含辩证法,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证明,正确说明了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并不相悖,二者同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之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承载力得以增强,生产力可持续性发展就有保障,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回旋余地得以夯实。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同时也是生产力科学的发展。若想从根本扭转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绿色发展的生产体系与消费体系,就要善于发挥制度与法律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13]174。为此,要依靠相关制度供给与创新,加强生态立法,强化法治引领,增强法律执行力保障,用最严格的制度规范生产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整合政府生态管理部门的职能,形成生态监管、保护、执行强大合力。事实上,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调整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善于通过生产关系“绿色”变革对生产力发展进行“绿色”引导,把保护生态与经济建设统一起来,将生态保护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引导人们生产生活绿色转型,增强良好生态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经济发展的意识。总而言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科学内涵,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相协调的绿色表达。

三、人民性:反映了人民是建设与享有生态文明的历史主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延伸,良好生态环境是给予人民群众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一)人民性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价值

人民性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价值,只有人民共同创造的“绿水青山”,才是人民的“金山银山”,只有人民共同创造的“金山银山”,才能最终转化成“绿水青山”为人民所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的历史否定。以资本为中心,人被当作生产环节和生产因素结构化于资本的生产中。由于资本的逐利冲动,资产阶级凭借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及掠夺,不仅剥夺了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财富,而且剥夺了人民群众创造的生态权益,这表现为资本对人生命健康权的无视。恩格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大篇幅描述了英国劳工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被吸引到大城市来,在这里,他们呼吸着比他们的故乡——农村污浊得多的空气。……一切可以保持清洁的手段都被剥夺了”……“城市人口本来就过于稠密,而穷人还被迫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他们不仅呼吸街上的污浊空气,还被成打地塞在一间屋子里,他们在夜间呼吸的那种空气完全可以使人窒息。”[7]410-411以资本为主导的生产,直接的利润才是最重要的。资产阶级缺乏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长远考虑,也不会关心生态恶化所引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各个资本家“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至于商品和买主以后会怎么样,他并不关心”。恩格斯还举例:“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赢利的咖啡树利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保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9]562-563资产阶级对生态的忽视与破坏,问题不在于资本家本人的无人性,资产阶级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只是充当执行资本职能的工具。即便科学素养和人性关怀能使他们知晓与畏惧生态危机带来的后果,但在利润面前,他们也会无意识地屈从于资本增殖的优先性。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只有彻底改变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体系,才能根本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最终指向。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人对自然关系褪去了利己主义性质,人们对自然有序、有计划的利用表现为充分占有和享用发展自身体力与智力的自然资源,且人们都能在发展生态文明中达致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4]926-927,到那时,人类对自然界有了深刻的把握和认识,生产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于合人类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建立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基础上。

任何理念的提出都体现提出者所追求的价值目的,而理念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关键要看是否站在人民的立场想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十分强调生态建设的人民性,指出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推动新时代生态治理。如他在一些场合讲话提到:“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①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又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②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再如“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③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等等。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始终与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它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最终统一在它的人民性之中。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给予人民群众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15]232。何为公共,阿伦特将“公共性”与“私人性”相对,“公共”具有“广泛的公开性”和“共同性”[16]81-84,公共性,要求充分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谋求集体利益最大化。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定义公共产品为“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17]100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产物,而且是公共产品、是社会产品。随着人类劳动对象不断扩大,自然界不断被纳进人的改造范围,深深打上人类社会学的烙印。所以“在人类历史中生成着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本学的自然界。”[7]193正是因为人的介入,“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因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7]190,因而不应把自然界与人、与社会关系割裂开来。人与自然既是生命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把生态环境厘定为“公共产品”,则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以人类社会学的观点审视生态文明何以建构发展正义。马克思认识到,“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只有劳动者“把自然界当作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才成为财富的源泉。”[1]428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在于人民真实占有发展自身全面性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深化把生态价值定位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出社会主义原则。生态环境的公共性,一则强化生态责任的公众认同,保护生态人人有责;二则强调良好生态是走好共同富裕道路的自然基础,“绿水青山”式的优美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共创共享绿色经济的价值诉求。

从经济角度看,相较于一般财产,生态环境的产权界限较难明晰。如,灿烂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等是人类共有的生态产品,且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必要条件,由于自然系统的依存性、整体性较高,这些生态产品并不具有独立经济核算的可能性,因而生态环境常常受到“经济外部性”影响。“经济外部性”是以产权为原则,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缺陷。鉴于市场机制对生态保护存在失灵漏洞,政府有必要以公权力介入,明确生态环境的公共产权属性,加强对公共利益维护,强化对人民权益保障。如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举措,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制定“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等,都体现了国家以公权力形式把生态环境纳入公共保护对象。只有良好生态环境,才是给予人民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公平意味着人民对自然界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及发展权,人民有共创良好生态环境的义务,也有共享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唯有如此,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发展正义中同向互济、相得益彰。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要增强生态环境的公益性意识,坚决摒弃“经济人”的自利性,坚定以社会主义原则规制资本的逐利性,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的生产与消费环境,引导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协调。深化对破坏生态环境就是损害人民公共权利与公共利益的权益认识,对于严重侵害人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环境“经济外部性”行为,应受到人民共同抵制与法律惩戒。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的事业,要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依靠、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与能动性。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人民对生活内涵有了更高期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提上日程。党提出新时代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其中更重要的是要补齐生态建设的短板。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热切希望拥有“绿水青山”式的发展环境,热切期盼拥有“绿水青山”式的生活体验。人民既需要充满科技气息的现代化,也需要守得住乡愁、留得住家园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融入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近些年来,党带领人民就如何协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在中央及地方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两山银行”是浙江人民探索的一种旨在平衡人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发展机制。“两山银行”是一个生态资源转换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之所以称之“银行”,则有存款机构之意,隐喻存入“绿水青山”能取出“金山银山”。当地居民可根据具体实际,整合当地山、水、林、土壤等自然资源,积极创造绿色条件,按功能定位进行优化组合,打包成多个可以发展的旅游、农业及文化等生态项目,经过价值评估,借助“两山银行”的信息对接,与企业签订交易协议,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平台有效整合当地人民、当地政府与企业三方比较优势,既实现当地经济因地制宜的发展(人民增产增收),又使当地生态绿色改善,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向并举的好机制。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对浙江生态治理作出指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18]153。浙江人民对“两山银行”模式的探索,就是对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贯彻实践。

以牺牲生态代价来满足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始终不符合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度,终会在人民的历史实践中得到纠正。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到全面贯彻,人们致富观念更趋理性,不再人为割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伴随物质短缺年代渐远,人们在奔创美好生活的路途上,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银山自然界金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