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2021-11-30维,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

双 维, 郭 翀

(1. 中北大学 软件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2. 伦敦大学学院 人类学系, 英国 伦敦 NW1 0PT)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与报纸、 广播、 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 互联网突破了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其信息载量大、 传播速度快、 交互功能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青年大学生的需求。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 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1], 人的思想和行为会通过媒介进行传导, 网络舆情也会最终由人的组织和参与而得到表达。 互联网正逐渐成为舆情的“暴风眼”, 网络舆情也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社会治理的热点。 研究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 讨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对于加强青年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 逐步引导其参与舆情治理, 对国家稳定、 社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1 青年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积极意义

早在古代就有民众对统治阶级的舆情表达, 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凝聚了人类对社会治理的美好愿望。 进入现代社会, 国家更加重视民情民意的收集、 整理和分析, 民众舆情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 舆情的收集逐渐向用户众多、 操作简便的网络方向发展,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网络媒介正在成为社会舆论的采集器和放大器”[2]。

网络舆情治理和思想政教育有机结合, 有利于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明辨是非和理性对待。 青年大学生思维敏捷、 网络活跃度高, 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 其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网络治理, 培养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责任感, 对锤炼自我尽快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1.1 构建协同思维, 打造治理捷径

从参与网络舆情行为来看, 青年大学生依法行使权力、 合理表达诉求是和社会良好互动的过程。 大学生一方面要站稳政治立场, 努力学习相关治理理念, 培养政治素养; 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国家提供的政务平台建言献策, 为社会治理提供有效参考, 从而实现网络治理和青年大学生自治的协同发展理念, 积极打造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 2019年8月30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其内容显示: 到2019年6月, 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8.47亿, 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 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六成, 移动互联网使用持续深化。[3]以上种种数据表明, 随着网络政务的普及, 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政务发表个人舆论, 对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基础。

1.2 利用媒体技术, 提供社情民意

网络时代, 大数据技术使得信息推送、 收集更加便捷, 网络舆情相比较传统途径变得更加重要。 “数据技术催生的大数据舆情已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资源。”[4]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 整体素质高, 是网络舆情参与的重要力量, 网络载体给他们提供了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意愿的平台, 他们通过网络能及时、 有效地将自己所思所想传达给公众, 引导更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也使得网络舆情迅速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信息资源库和重要参考库。 “新冠”疫情期间, 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青年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媒体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积极转发、 有序参与, 通过网络建言献策、 抵制虚假谣言, 成为网络治理的新生力量, 种种行为既体现了一个大国公民应有的素质, 也证明了新时期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

1.3 发挥监督功能, 规范公共秩序

人类对公共社会怀有秩序良好和幸福美满的最基本期望[5], 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公平正义的良好秩序。 网络舆情监督, 就是通过信息载体以及网络平台对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等牵涉民情、 民意的诸多事项进行评议和监督的过程。 网络舆情在合理、 合法范围内具有监督、 纠正事物秩序之功能,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 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能力, 达到更好地规范公共秩序的社会治理初衷。 青年大学生利用所学专长, 搭建网络平台, 参与网络舆情监督,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

1.4 弘扬积极能量, 增强公众信任

积极的网络舆情首先要弘扬主旋律, 倡导正能量, 对社会治理做正面宣传, 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还要有公众的积极响应, 响应越热烈、 肯定越积极, 正能量网络舆论就会自然形成, 它和社会治理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达到和谐统一。 “新冠”疫情期间, 青年大学生积极响应网络号召, 从忐忑惶恐到临危受命, 积极参与返乡防疫战争, 主动迎接挑战, 贡献聪明才智; 从居家隔离到网络参与, 主动分享网络志愿服务, 积极发挥向上向善强大力量; 从遵守规则到创新治理, 利用所学专长积极开发网络体温监测平台, 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种种行为体现了青年大学生对政府的极端信任, 也展示了青年大学生报效祖国的积极诉求。

2 青年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青年大学生相对其他群体而言, 具有知识水平高、 求知欲强的特点, 因此, 在遇到网络舆情时, 往往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现有的舆情治理体系在不断调整和与时俱进的同时, 也因为一些传统制度和守旧思想等因素的存在, 造成舆情治理和青年大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2.1 “消极教条”治理观念: 放弃主动引导, 丧失良好机会

现实社会中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舆情, 尤其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时, 不少舆情工作者总是喜欢“家长式”做法处理问题, “一刀切” “快刀斩乱麻”, 对青年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贴“添麻烦” “惹是生非”的标签, 这种片面的引导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暴露了其刻板和消极的舆情治理观念。 青年大学生人生观、 价值观正处在形成并稳定发展的关键阶段, 极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这种观念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不仅不能取得成效, 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也导致了舆情治理陷入被动。

2.2 “高度分工”管理模式: 简单垂直对口, 工作缺乏合力

大学生对网络舆情引导和治理归口部门认识存在认知狭隘问题, 简单认为属于宣传部门管理范畴。 深入调查发现, 大学生存在这种认知, 主要受到“对口管理”模式的影响。 这种模式其实是在社会分工精细化、 专业化的背景要求下而产生的, 本质上促进了单项工作的效率, 但是, 高度的分工也会造成工作沟通的壁垒, 难以将资源形成最大合力。 现实情况也证明, 青年大学生的舆情治理工作也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事情, 需要多部门协调联动,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 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往往是社会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

2.3 “经验主义”应对方法: 治理手段滞后, 缺少创新能力

目前, 针对青年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行为, 主要做法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 努力提升大学生政治站位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 另一方面, 实行以预防为主, 重在疏导的应对方法。 但是, 实际操作中由于舆情预见不足, 大量工作集中到了疏导阶段, 导致工作被动。 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 舆情治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 按照“以往做法”就有可能逐步丧失主动, 丢掉舆论话语权, 舆情治理陷入被动境地。

2.4 “定位边缘”舆情队伍: 专职化程度低, 缺乏专业力量

目前, 舆情管理相关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主要体现在从事网络舆情专项工作的人员偏少, 大多数为兼职人员, 甚至身兼数职, 缺乏专业人才对舆情监控和治理的深入研究; 针对舆情队伍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 缺乏系统培养, 从而导致工作队伍能力欠缺, 遇到突发事件舆情往往不能及时应对; 能够承担舆情管理的部门不少, 专门设置舆情管理职能机构的却不多, 舆情管理职能普遍处在被忽略的尴尬位置等。 “传统的官僚化舆情工作队伍, 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弊病重重”[6], 建设一支专业化舆情队伍势在必行, 通过发挥其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过滤器”和“催化剂”的作用, 有效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

3 青年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措施和对策

网络舆情是复杂多样的意识形态体现, 它对青年大学生极具挑战性。 健康向上的正能量舆情对青年大学生人生观、 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消极颓废的负能量也在不断挑战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防线。 探索青年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措施和对策, 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1 保持常态, “三力”合一: 构建网络舆情新体系

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治理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而是一项长期的、 细致的工程, 要形成完善体系, 用坚定的执行力、 向上的引领力和强大的控制力来掌握舆情治理的主动权。 因此, 我们要不断研究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治理方法, 着力搭建执行力、 引领力和控制力“三力”合一的网络舆情新体系。 执行力是指理解和领会行为意图, 达到和完成预期目标的动手能力。 公共网络舆情的常态化、 复杂化和隐蔽化对其治理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良好的舆情治理体系一是要“早”, 抓住突发事件前夕的“空白期”, 做好前置预警机制; 二是要“快”,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要果断处理, 坚决执行, 把负面舆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这就必须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 执行能力强的核心团队, 能够坚决落实各项政策法规。 引领力是指利用载体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青年大学生社会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能力。 青年大学生的认知体系正处在最关键的定型期, 抓好这个关键节点对提升青年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 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树立青年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 发挥引领力“定海神针”的作用。 控制力是指通过理性判断和执行达到控制人的活动的一种能力。 青年大学生在参与舆情过程中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侵蚀, 从而产生不良社会心态。 深入研究青年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成因, 建立预警机制, 对于规范网络行为, 传播正向舆情有着积极意义。

3.2 形成联动, 多方参与: 打造网络舆情新格局

高校在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情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就其复杂性而言, 单纯依靠高校治理显而易见有些力不从心。 十九大提出“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7], 这给当前形势下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指明了方向。 政府—网络媒介—高校要形成联动机制、 常态沟通, 在应急治理中要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 搭建一个张弛有度的网络舆情防控治理体系。

网络舆情治理不仅需要政府、 新闻媒体和高校的多方联动, 更需要全体民众、 学生团体等多元化因素的参与作为有益补充。 高校要善于利用资源打造网络教育“微平台”, 借助平台发声, 传递网络正能量。 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参与者, 需要积极参与舆情治理, 在治理过程中发挥正能量。 “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具有极强的组织力、 号召力和影响力, 也是多方参与的舆情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青年大学生通过参加平台建设, 努力提高自身网络能力, 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网络中的实际问题, 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同时, 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使命和担当, 争取实现自己在网络中“意见领袖”的升华。

3.3 与时俱进, 主动投入: 发展网络舆情新理念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网络应用技术越发成熟, 技术的革新给媒体平台带来了划时代的改变, 媒体逐渐由单一输出功能向多角色开放互动功能转化, 用户体验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体现了新媒体不同以往的社交特质, 舆情处理模式从简单应答向主动输出、 多向互动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 从“等着”被动到“跑着”主动, 新媒体推动了舆情应对思维的转变。 在舆情治理上, 我们要积极转变思维, 更新舆情治理理念, 思维观念要与时俱进, 不断升级; 要因势利导, 积极主动占领舆情引导制高点, 将传统被动应答处理向主动介入模式转变。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 开启了新的网络舆情治理局面。 它可以实现针对性数据挖掘, 突破传统面对海量信息无能为力的壁障, 为抓住突发事件前夕的“空白期”, 解决舆情研判、 预警提供解决方案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也要求舆情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虚心接受学习新鲜事物, 对传统经验和方法进行创新, 针对舆情治理中预见性不足、 响应慢、 科学性差的环节进行有效改进, 逐步建立满足新时代舆情治理需求的完善体系。

3.4 关心关爱, 内涵发展: 打造网络舆情新气象

风清气正、 积极向上的网络新气象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大家通力合作,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方面, 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引导其在舆情治理中起到急先锋和排头兵的作用。 青年大学生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要遵循党和政府相关网络治理的规定, 加强学习, 规范言行, 将治理网络不良行为转化为思想自律和行为自律; 同时还要主动承担网络志愿者服务工作, 带领青年群体文明上网, 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 我们要加强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 针对从事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偏少、 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 我们要在政策激励和待遇保障上下功夫, 出台相关规定保障工作人员从业数量不减少、 工资待遇不降低以及后勤物资配套不缺乏,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还要在工作上支持, 尤其要重视队伍培训和内涵发展, 在工作中注重创新, 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将平面的文件任务转化成立体生动的课题项目, 通过可行性论证, 借鉴国内外经验, 制订具体实施方法和预期获得的成果, 将刻板枯燥的事务工作向研究型课题转变, 推动项目生根落地, 以项目带动效率和成果最大化, 推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数字舆情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广东舆情
全国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