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三农”领域的对策思考
2021-11-30石佳
石佳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行,辽宁 沈阳 110000)
一、“三农”问题现状
现阶段,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产能和生活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化和结构性的失衡,乡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振兴乡村经济成了提升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巨大,特别是边远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产品仍多处于靠天吃饭状态,存在脆弱性,农民收入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自有建设投资积累有限。第一产业投入回报率远低于第二、三产业,社会资金投资意愿也不足。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以政府投资为绝对主体,受制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客观性,财政支持上升空间有限。
(二)农村产业模式落后
人在现代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县乡地区,青壮年离乡去城市打工现象普遍,“空心村”问题凸显,特别是较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农业新思想、新技术难以推广,导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通道不畅。农村仍以粗加工为主,农产品的精细加工、保鲜和储运等技术仍较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
(三)农村地区有效信贷供给不足
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尚不完善,农村产权权证化还处于发展阶段,产权交易市场也处于发育期,且尚未建立覆盖农村信用体系的征信系统,造成银行贷款的抵质押物及信用保证不充分。特别是农民个体面临农产品投入回报率较低,再投资积累有限,且可能无法获取有效贷款资金供给的问题,扩大再生产严重受阻。
二、金融支持对策思考
(一)加大外部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惠农服务支持力度
1.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属于纯公共物品,受益全体农民,具有强基固本作用。政府应鼓励扩大PPP模式范围,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资本引入银行信贷支持,重点支持中央预算投资计划内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以及农田水利、农村和县城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2.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及居住环境的改善
应以县域范围内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固废处理项目等农业生态环保领域为开发重点,加快新产品研发速度。围绕农产品流通、以水力为核心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结合区域发展重点和特色,创新配套授信政策支持。
3.支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关注县域民生工程、重文化惠民工程等领域,重点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城乡文旅,以及专注于休闲农业、乡村文化领域的运营商,鼓励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走轻污染、高附加值路线。
(二)大力支持重要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助力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产业振兴
1.保证粮食、生猪等重要民生农产品信贷支持总量
开展粮食、生猪、肉牛等全产业链授信研究,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适度放宽调整授信要素标准,优先支持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型经营主体。同时,支持从事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主体资金需求,着力满足大中规模猪场新建、改扩建及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
2.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围绕重要产粮基地和农产品大县,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信用村镇建设和产业链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拓展力度,加大对农村新业态新产业的支持力度。
(三)大力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主体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创富增收
1.加大对科技赋能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
首先,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主体,培育农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衔接。其次,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合作,精准服务新主体。再次,加强与国家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担机制,有效解决新主体的融资问题。最后,充分梳理、盘活农村现有可利用资源,逐步扩大抵押品范围,拓宽乡村抵押类贷款融资渠道。
2.大力支持农村创新创业
鼓励银行与各级财政、农业、工商等政府部门合作,持续推进再就业、创新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农村新兴群体创新创业。结合返乡创业人员资金需求,推进返乡创业人员信息库建设,通过银行现有产品匹配和产品创新,加大对返乡创业、就业人员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3.探索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新途径
认真研究农村集体经济政策,全面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趋势,以集体经济比较成熟、发展比较稳健、改革成效明显的农村地区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银行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的策略。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融资支持,有效撬动村集体和村民资金结算、理财、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四)加快科技赋能,着力推进“三农”数字化金融服务
1.加快健全农村数字化信用体系
鼓励银行建立惠农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推进机制,以“农村信用+”的形式,加快完善升级现有农村信息数据库,逐步建立以银行为主、政府数据协同、互联网互通的开放式农村数字化信用体系,推进多平台协同合作,不断丰富数据内容,提升数据价值。酌情采取“整村推进”模式,共建农村地区信用体系。
2.加快推进构建“三农”数字化金融产品体系
将提速发展互联网贷款作为“三农”金融数字化发展“一号工程”,加快对互联网贷款的开发和推广,丰富经营性贷款、消费类贷款等网贷产品的种类,积极推进与乡镇政府数字化系统的互联互通,优选客户、精准扶持,推动网贷产业链发展。
3.加快推进构建“三农”数字化金融服务模式体系
加快推进“数字化产业链+”模式,深入发展产业链与保险、担保等的合作,尤其要加快推进农担线上化发展。推进业务流程标准化,持续优化惠农贷款评分模型,进一步增强模型的科学性、精准性,逐步实现审批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
(五)强化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效能
1.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丰富监管考核指标,综合考虑银行业务规模、管理能力等因素,量化金融支农惠农监管要求。鼓励银行推广针对不同区域村县的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围绕优势行业需求,研发符合“三农”客户生产周期的贷款产品。积极探索拓宽农村抵质押物种类的方法,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
2.建立“三农”综合服务生态圈
在农产品产业链方面,以资源禀赋高的核心企业为中心,探索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共建信息平台模式,通过监测商品流通链中现金流、订单流和物流,有针对性地扶持核心企业链条上下游经营主体。以农业特色产业为抓手,通过行业协会或政府引导,出台差异化的政策产品,支持长期效益高、实质风险可控的涉农细分子行业,探索行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农批物流商圈方面,以地方骨干农业批发市场为试点,加快推动IT系统共建合作,探讨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商户”一体化服务模式。在乡村振兴项目方面,以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搬迁安置等地方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实现项目区域内包括产业配套、农民消费、村集体存款等的一揽子“打包”服务,推动“项目+产业+消费”联动的融资模式。
(六)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
认真总结金融扶贫经验和模式,保持金融扶贫政策不变、力度不减。一是立足贫困地区,结合其资源禀赋和资金融通需求,通过扶持企业,增加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地区的绿色养殖业、林下经济、旅游经济、农村电商等具有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风电、水电、电网、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项目。二是坚持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继续以扶贫小额、惠农信贷进行扶持,确保其脱贫不返贫。三是针对已脱贫人口、边缘人口,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分类给予信贷支持。推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支持脱贫摘帽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挖掘新模式、新路径,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巩固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
三、结语
本文以金融助力“三农”发展为出发点,指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模式落后等问题,提出创新产品、引入担保机制、延续脱贫政策等措施,以保证重要农产品、特色产业和重点主体的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数字金融服务,深入研究国家农村集体经济政策,满足现代乡村实际融资需求,加快推进“三农”综合金融服务,发挥金融在支持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