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种质疑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回应*
2021-11-30王云霞
张 杨, 王云霞
(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与其它理论学说不断碰撞和交锋的状态中存在和发展, 并在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自苏东剧变以来, 一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质疑的方式有了新的表现形态, 他们的质疑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和误解, 因此有必要进行及时的理论回应。
1 关于质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立场
1.1 历史终结论
苏东剧变, 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缩减,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一时成为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同时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声音也把马克思主义推到风口浪尖。 20世纪80年代末, 西方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抛出所谓“历史终结论”, 认为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失败了”, 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 同时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终点只有一个, 即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 人类历史将永恒终结于这一美好的“自由民主制度”。 然而, 这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过度赞誉并没有持续太久即被无情的现实所证伪。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 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并没有把美国拖出经济停滞的泥沼, 相反, 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似乎整体“失灵”, 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 使马克思的《资本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并且在西方国家掀起了“《资本论》热”。 人们试图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真理”, 西方社会声称“马克思再度复活”, 就连福山本人也开始反思西式自由民主发展道路。 “历史终结论”提出20年之后, 福山试图修正自己的观点, 他发表文章称美国已成为“失败国家”[1]3。 从“历史的终结”到“失败国家”这一立场的重大转变, 既说明了西式自由民主制度并非完美的社会制度, 同时也表征了以福山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误判, 人类历史也并没有走向终结。
1.2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方资本主义从经济所有制、 社会阶级结构、 劳资关系、 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危机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些西方学者试图以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为根据, 认为《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社会存在状况已经时过境迁。 资本主义也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那样走向自我否定和灭亡,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也没有被激化反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资本主义制度也呈现出一定的生命力。 因此, 在某些西方学者看来, 当代资本主义已经不再是马克思、 恩格斯当年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了, 而是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有的西方学者称之为“晚期资本主义”[2], 有的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或者称之为“福利国家”等, 以区别于马克思、 恩格斯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因此, 问题已不再存在, 马克思主义也将失去解释力, 再用这种理论解释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已不合时宜。
然而,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220。 我们不能用单纯的时间尺度去标志时代, 而是应该用人类所面临和待解决的问题来界定不同的时代, 当代资本主义在直观表象上发生的新变化, 不足以改变其实质, 资本主义面对的基本时代课题仍然没有变化, 仍然没有逃脱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逻辑,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基本矛盾没变, 相反, 今天西方资本主义面对发展窘境的困兽犹斗恰恰证明了资本的悖论逻辑。
1.3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晚期, 其特点是对整体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质疑和批评。 其观点指出,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 必然走向自我否定, 最终被社会主义取代的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假设, 而且社会阶级的复杂结构也不是马克思所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二元阵营的简单对抗,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阶级斗争方式实现社会变革已经不再可能。 因此, 用无产阶级实践来颠覆社会革命的方式被抛弃, 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政治体制的调整与改良。 从东欧崛起的“后马克思主义”[4]308立场来看, 他们同样表达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切割”, 他们拒斥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 反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斗争理论。 “后马克思主义者”丹尼尔·贝尔认为, 虽然马克思将社会变革归结于社会阶级结构, 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贝尔向马克思提出的二元阶级模式发难, 进而对马克思的整个社会分析模式进行质疑。[5]51他的后马克思主义概念所要表明的无非是: 由社会关系的复杂化、 阶级的多元化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使古典马克思主义以摧毁社会整体制度结构的革命模式成为不可能。 因此, 社会的改变只能从社会制度全盘废除转向政治体制的调整与改良。
总体而言,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试图挣脱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批判的逻辑, 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背离。 后马克思主义即使是做出了有益的理论探索, 但是其本质不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挽救”, 相反却是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
2 马克思主义是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真理体系
2.1 马克思主义的“出场”是思想史的伟大变革
“哲学家们总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136, 这一充满着革命性和批判性的世界观, 既没有陷入唯心主义哲学的“神秘之路”, 同样也没有重复旧唯物主义的“老路”, 而是彻底地把哲学的目光转向现实世界, 为挣扎在生存困境中、 正在受资本统治的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 单向度的精神自由不是真正的人的自由, 感性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解放, 才是真正的、 现实的、 历史的人的自由。 把人的自由还给人本身, 必须要推翻统治人的资本主义制度。 因此,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大声疾呼: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6]286无产者在推翻资本家的革命实践中, 砸碎的只是锁链, 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2.2 马克思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超越
对自由的追求和理想社会的向往自古有之, 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始终在不同的维度上探索人类社会的理想存在模式。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直接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 已经看到并试图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 并对未来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也曾试图亲身实践他们的社会理想(比如欧文躬身践行他提出的“新和谐公社”), 企图建立“人人平等, 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但是对于未来社会仅存在于直观描述、 猜测以及文学式的表达, 并不能做出科学的论证。 因此, 只能是“空想”。
马克思主义恰恰超出这一点。 对于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科学论证基础之上。 正如恩格斯所言: “社会主义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 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 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 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7]545以往的社会主义虽然批判资本主义, 但由于不能说明生产方式, 也就不能对付这种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指明了劳资斗争的经济根源, 为社会主义走向科学奠定了现实的立足点。 正是“由于这两个发现, 社会主义变为了科学”[8]739。
2.3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彻底的真理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9从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 触及事物的内生规律。 “彻底性”与“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 它不崇尚任何宗教的、 世俗的权威, 而是要对现实世界展开无情地批判,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的力量要用物质来摧毁”[6]9。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和革命性表现在, 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没有折中的温情脉脉, 而是毫不留情地批判, 揭露资本存在秘密, 阐释人类社会的“历史之谜”。 两个伟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证明: “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26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指向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 试图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3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中国实践检验的真理体系
历史和现实的实践都已经证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所走过的伟大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现代化强国之路用事实直接地驳斥了“历史终结论”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其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并为世界上其他谋求发展的国家提供发展的参考方案, 同时为人类文明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 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9]这“两大奇迹”成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执政成就和国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标志, 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的生动体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植根中国大地、 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 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两大奇迹”充分表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能够造福全国各族人民、 深得全国各族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3.1 中国实践回应“历史终结论”, 证伪“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 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 但人民经受锻炼, 从中汲取教训, 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 不要惊慌失措, 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 没用了, 失败了。 哪有这回事!”[11]382从落后于时代到逐步赶上时代、 引领时代,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出的判断那样: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2]中国的现代化实践, 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数百年发展中走过的历史阶段:从一个物质贫乏的国家成长为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的“世界工厂”, 从一个消费能力极度薄弱的国家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从一个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跃升为科技专利申请大国。 中国发展的世界奇迹, 在一定意义上说,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奇迹。
3.2 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进入21世纪以来, 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 世界各国对关涉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 诸如单边主义、 全球性治理危机、 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贸易保护主义等的关注度普遍提升, 全球性问题成为可能“终结历史”的最大可能。 对此, 中国以悠久的文化底蕴为智慧根基,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践行原则, 以改革开放40余年积累的发展经验为具体方法, 为解决棘手的世界性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 其代表就是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多国落地扎根和筹建“亚投行”等有效举措为实践载体的中国方案, 旨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有效化解全球性风险与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然推翻了“历史终结论”对社会主义所做的“死刑宣判”, 社会主义生机正盛并蓬勃发展。
由此看来,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 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 历史也没有终结, 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时代不可超越性, 将继续指引人类未来命运走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 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无论走到哪里, 我们都要时刻铭记来时的路,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