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与共同体的辩证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解读*
2021-11-30虞新胜陈苗苗
虞新胜, 陈苗苗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面临诸多全球问题, 如全球变暖、 传染性疾病、 贫困问题、 恐怖分子问题等, 它已超越国界, 影响到全球安全。 在全球性问题面前, 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逍遥自在, 只有人类共同面对且形成价值共识才能应对危机, 实现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载入联合国相关决议, 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可, 成为人类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也受到一些国家的质疑或误解, 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输出的新发展模式。 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并认同这一理念, 加强国际合作, 必须要从理论上给予探析, 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 以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价值。
1 个体与共同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个体与共同体是共同存在, 不可分离的。 个体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性个人而存在, 是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个体不能混同于共同体。 然而, 对个体独立性的强调并不能由此推断共同体的虚幻。 单独的个人作为相对独立的个性存在, 并不能离开共同体, 共同体是独立个人存在的条件和基础。 由此, 个体的发展必须以共同体的发展为条件, 个体生存发展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社会性手段,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展开。
个体与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 每个个体与共同体之间构成了共存关系。 没有离开个体的共同体, 也没有离开共同体的个体。 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个体的生存发展权利和自我实现需要。 个人的发展蕴含着共同体属性, 共同体特征也通过个体反映出来。 共同体并不是虚幻的, 而是现实地依存于每个个体之中, 每个个体的行为决定了共同体的属性与特征。
个体与共同体也并非静态地依存, 而是通过相互确证、 相互推动不断生成的辩证运动过程。 由于存在不同的个体,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矛盾, 个体之间由于竞争甚至斗争而不断推动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而共同体又为这些不同个体之间相互吸收他人的长处提供条件与环境, 使不同个体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由此, 个体之间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共存关系。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 不幸而脱离这种本质, 远比脱离政治共同体更加广泛、 更加难忍、 更加可怕、 更加矛盾重重。”[1]394
共同体与个体的辩证发展借以人类实践活动而展开。 由于实践的范围、 层次、 条件等的不同, 个体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程度和范围, 由此组成大小不同、 层次不同、 属性不同的共同体, 也即个体与共同体之间通过实践而相互连接、 相互作用。 近代西方学者一般从理性的角度来解释个体与共同体的结合, 赋予个体以天赋能力或契约形式达成共同体。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超越了这种形而上学思维,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把握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 个体与共同体融于一体, 融合的程度与深度取决于人们实践的方式。 不同群体基于不同实践组成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共同体, 离开了具体实践的个人也就无法获得特定的身份、 地位和角色, 也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生产活动。 共同体也通过具有实践能力的个体而表征出来。 实践分工决定了共同体结构, 实践的属性影响共同体的特征。 在实践过程中, 个体与共同体的相互促进、 相互生成就形成一定的历史进程, 其发展程度、 相互关系、 发展进度都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现实生产关系相适应。
个体与共同体相互依赖、 相互依存的关系告诉人们, 任何割裂个体与共同体的辩证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产生。 在国际上, 一味考虑自己国家优先而置他国于不顾的“霸权”行径最终会导致人类共同体的毁灭。 在全球危机日渐加深的今天, 更应重视个体与共同体的相互关系。 凯里特·哈丁所描述的“救生艇伦理观”认为, 每个国家都像是一个漂浮在大海上的一艘救生艇, 富国的救生艇不能因为穷国的救生艇安全系数不高而必须施救。 哈丁认为, 救济落水的穷人可能会导致富国救生艇与穷国救生艇一样处于危险境地, 最终也会导致富国救生艇沉没, 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所谓“共享的悲剧”。 哈丁认为, 保护富国虽然看起来是不公正, 但总比那种因救济穷人而导致人类整体毁灭要更加符合道义。 因此, 他直截了当地提出:“彻底的正义意味着彻底的灾难。”[2]114这种只考虑自己而忽略人类共同体命运的观点终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全球化时代, 人类面临诸多灾难, 迫切需要改变从个人出发的思想, 重视全球共同命运, 从人类共同体的利益出发来思考个体利益。 没有共同体, 个体也将不复存在, “只有在共同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57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就是从整体利益出发, 在强调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好个体利益。 “顾名思义, 就是每个民族、 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应该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努力把我们生于斯、 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4]510
你知道明星跟路人合照常常遭遇什么悲惨的处境吗?就是合照之后,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常常会被叫住说:“不行,再拍一张。”
2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展自己的同时让世界共享发展
对于人类共同体, 有没有共同性?如果有, 那么其共性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论, 即把西方私有制作为基础, 把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 民主等价值观作为共性, 西方学者从普遍人性、 社会契约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指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 不断发展的, 主张从现实出发, 对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进行了肯定。 前者主张全世界都认同的普世价值, 它是抽象的、 超越的, 亘古不变的。 后者主张一定范围内、 一定问题上可以存在某种价值共识。 它是历史的、 变化的, 有条件的。
当前, 资本主义将抽象理性奉为圭臬, 让社会发展陷入现代性困境。 西方的民主、 自由、 人权等普世价值已经带来“西方之乱”, 诸如全球变暖、 传染性疾病、 贫困问题、 恐怖分子问题等全球性危机日渐影响全球安全, 西方个人主义为主的抽象价值观已经难以解决全球性危机, 它“容易制造抽象共相的理论幻觉”[5]。 西方普世价值并“不能否定人类的基本价值及其可能达到的某种共识”。 因为“无论属于哪一个种族、 民族、 国家, 不仅具有某些共同的自然属性, 而且都要解决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面对某些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从而逐步积累一些相似的认识、 经验和体验”[6]。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当前人类对一些认识、 经验和体验而形成的基本价值的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载入联合国相关决议, 得到了广泛国际认可, 成为人类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共同存在的状态, 与马克思在一个世纪之前所论述的社会共同体有着相同之处, 都抓住了共同体的利益内在要素, 抓住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问题。[6]它以人类利益为关注点和价值追求。 “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连接在一起。”[7]“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秩序的动力机制不是资本全球扩张, 而是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 共同利益诉求的美好生活需要。”[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其整体方法论方面。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整体意识、 全球思维、 人类观念, 核心在于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 本质上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是对人类未来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9]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极为丰富, 内容包涵着政治、 安全、 经济、 文化、 生态等诸多先进理念, 其核心要义是发展自己的同时让世界共享发展。
2.1 反映世界人民的愿望与要求, 具有深厚利益共享基础
区别于西方学者从人性出发论证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现实, 在尊重世界多样性与差异性前提下, 探寻不同国家、 地区, 不同民族共同的发展诉求, “‘真善美’作为人类与世界共通的价值实现, ‘发展’作为人类与世界一致的价值认同, ‘普遍需要’作为人类与世界共同的价值选择”[10]。 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为世界各国普遍欢迎, 正是它植根于世界人民对发展的共同诉求与共同利益, 体现了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 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是其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
利益是共同体和个体绕不开的话题, 然而, 在西方一些国家, 强调自己的利益优先, 以邻为壑, 使得作为分工越来越精密的产业发展不可能持续下去。 判断个人利益是否具有正当性, 关键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否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需要他人、 集体来确证。 这种利益不在于部分人利益的一致性, 而在于与整体的一致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利益, 就是一种融合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于一体的共赢理念。 中国主张“共赢”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是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 最终实现共赢。 具体体现在“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实践上, 中国倡导并推动的“一带一路”, 不仅提高自身发展质量和水平, 还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 实现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共同发展、 联动发展, 进而推动世界实现开放发展、 合作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 开放带来进步, 封闭导致落后。 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 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 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 导致‘双输’局面。”[1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开放、 融通、 互利、 共赢的合作观, 超越了“一赢多输”或“此赢彼输”“唯我发展”的发展观, 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兼顾他者利益、 促进共同利益持续增进, 推动构建合作开放的共同体经济。 事实证明, 中国在倡导和发展“一带一路”的进程中, 带动了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较快发展, 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2.2 坚持“和而不同”基本价值理念, 具有坚实的共识基础
以原子式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构建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这种基于个人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民主、 自由、 人权等价值理念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但是, 它强调普世性、 无差别性, 强调全世界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与价值目标, 超越了现实基础而注定是“空中楼阁”, 无法落地。 西方所谓的“人权外交”, 实际上是把“自由、 民主”等价值观作为对外扩张的图谋。 在世界范围来看, 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外。 人类发展要求抛弃这种狭隘的共同体理念, 建立起一种对全球成员都有效的共同体, 这种普遍有效、 平等、 共生的共同体, 只有抛弃以个人为中心的理念, 确立起相互尊重、 彼此互鉴, 个体与共同体相互融合的理念才是可行的。 社群主义者也强调共同体理念, 但这种解决方案并没有深入到生产关系和利益共享之中, 而更多的强调情感维系、 身份认同等方面, 在生产利益方面无法推进。 马克思对共同体的强调, 不是对共同体主义的复归, 也不是忽视个体的价值, 而是对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 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对个体与共同体相互融合的强调。 只有从现实关系出发, 将个体的主体性与共同体的整体性结合起来, 才能克服西方个人主义的弊端。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识。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不同种族、 不同文化传统、 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共同的利益关切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普遍交往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 逐渐形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和平、 发展、 公平、 正义、 民主、 自由”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2]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 随着人类的共识越来越多, 不同国家与不同文化对于公平正义、 民主自由越来越产生共鸣。
中国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就是对这种价值共识的生动实践。 它尊重彼此主权和意志自由, 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不强制或包办代替合作伙伴的事务, 按照市场规则和商业原则, 进行开放、 自由、 共赢的交换。 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是合作伙伴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期待, 是以各民族实际创造的多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作为依托。 也可以说, 这些价值共识, 不是超越各国文化的抽象理念, 而是在各民族文化基础上长期交流、 传播和互学互鉴中逐步形成的。 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也不会因为价值共识而失去他们的个性或独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各国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13]。
2.3 坚持共建共享的社会公正观, 具有坚实的道义支撑
任何一个共同体都需要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在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 贫富分化、 南北差距问题日益严重。 跨国公司、 金融寡头等唯利是图, 造成了富者愈富、 穷者愈穷的局面, 严重违反了人类社会公平正义原则。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远低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秩序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这一系列的差距造成人们彼此地位的不平等和交往的不平等, 成了全球人类发展进步的重重障碍。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这种差距已经带来严重的后果。
当前, 跨国犯罪等不安全因素仍然在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事实证明, 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 也没有一个民族能在动荡中保持稳定。 “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维已经造成了国家间、 地区间的巨大差距, 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共同发展。 弱肉强食、 丛林法则注定不可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则。 要想自己发展, 要求得自身的安全, 必然要在共同体安全、 共同体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自身的更好发展。 世界安全需要各个国家共同维护和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倡导平等、 互鉴、 对话、 包容的文明观, 致力于推进多元文明共存, 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文明没有高下、 优劣之分, 只有特色、 地域之别。 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 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更加精彩。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反映出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坚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的原则, 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帮助他们发展, 不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他们以谋求自身的利益, 倡导发展成果共享, 使相关国家民众获得了更多的现实利益, 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总之, 人类只有同舟共济、 同甘共苦、 同心同德、 命运与共, 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只有建立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 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 才能维持世界长治久安。
2.4 彰显了中华民族“和合”思想, 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融合中华民族“和合”思想与国际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 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 和睦、 和谐的坚定理念。 “和合共生, 和谐万邦” “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骨子里, 蕴含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 《礼记》中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道并行而不相悖, 君子和而不同”就反映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 张立文认为,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其蕴含的思想有助于化解人类危机, 化解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各种冲突和危机, 因为“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观、 伙伴观、 仁爱观、 和合观、 发展观交感联通、 智能相应”[14]。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思想, 为个人、 家庭、 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基本准则, 影响着当前中国人民的行为。 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和”, 还是人与人、 国与国的“和”, “柔远怀德”“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思想都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反映出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反对世界价值, 主张一切重来, 而是在继承世界价值基础上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不是要把现行的全球治理体制“推倒重建”, 而是要填补现行全球治理体制的漏洞、 空白或缺陷, 使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人类历史上, 已经形成了一些价值共识, 这种共识很好地指导和规范着人类的行动。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 到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再到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都是国际关系演变积累的公认的原则。 这些原则对指导当前国际关系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是指导国与国交往的规范原则, 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是对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 天下为公、 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的生动诠释, 也是国际交往规则的继承发展。 它对于“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前瞻性回答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 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 关注全世界人民利益与发展, 是对人类未来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 展现出对“天下人”命运的深度关切, 能有效应对当代全球发展危机, 是对马克思主义“真实共同体”的继承和发展。
3 不同层级的共同体建构: 个体与共同体的实践结合
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关系并不是基于抽象的理念而存在的, 而是人们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进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由于实践条件的不同, 时代不同, 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共同体的发展范围、 发展方式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属性的共同体。 这些不同属性的共同体在当代就表现为不同的国家共同体形式。
自2013年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倡导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 亚太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阿命运共同体、 中拉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 都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 文化发展、 宗教信仰等因素相结合的具体共同体形式, 体现了不同合作模式。
3.1 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生共存
地缘的接近、 发展层次的相似性使人们更容易找到共性, 形成共同体。 周边国家受地理空间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对发展的渴求更容易形成经济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就是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而提出的共同体思想。 这个共同体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实, 在沿线国家对和平发展具有强烈意愿的基础上, 利用历史文化的共同点而积极打造的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 开通跨国互联互通, 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 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要求, 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15]511共建“一带一路”, 带动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与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是相符合的, “一带一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新模式, 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地前进。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合作共赢的理念, 逐渐得到广大沿线国家的认同和积极响应。 区域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 打造了新的国际合作平台, 成为了引领共同发展的新动力。
产业的互补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方式。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 已经具备一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 “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的产能优势、 技术与资金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 不仅促使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 使沿途、 沿岸国家首先获益, 也有利于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实现经济上互利共赢, 真正推动实现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的区域共同体。 随着不同国家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加快, 文化上也加深了沿线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 增加了更多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互信和认同感。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为区域内的共生共存做出了贡献,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积累了经验。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内国家与人民的共生共存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广泛深入, 彼此之间命运与共、 利益相连的格局不可改变。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 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共同抗击疫情将人类更加团结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 积极开展疫情国际防控合作。 当前, 我国以开放合作的实际行动, 帮助域外国家全力抗疫、 共渡难关, 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卫生安全。
人类共处一个地球村, 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国际社会在交往与分工中越来越紧密相连、 相互依存, 在全球风险面前, 人类已经成为一个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内涵, 处处体现着全球范围内的共生共存: 在政治上要求构建平等相待、 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在安全上要树立共同、 综合、 合作、 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在经济上要同舟共济, 促进贸易自由和投资便利化; 在文化上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加强文明交流与互鉴; 在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公共安全上要加强沟通, 全力以赴, 积极应对, 共克时艰。
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新时代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 是为了解决全球问题而设计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全球范围内各国的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 其不仅进行经济合作, 还关注事关各国人民安危的疫情,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与安全作出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变革全球治理关系。 主张世界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 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制定, 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 发展成果由各国共享, 这些都符合大多数国家的诉求。
3.3 地球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也强调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指出人类与其他生命都处在同一个共同体之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就是针对全球环境危机难题提出来的。 目前, 生态安全问题已首当其冲地成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所以,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强调人类的共同命运, 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 关注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
人类自诞生以来, 就与自然不可避免地相联系,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敬畏自然, 工业革命后也就是马克思批判地虚幻共同体时代, 人与自然关系异化, 资本逻辑驱使人类对自然大肆掠夺和破坏, 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恶化并对立。 对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的生态观, 提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内的所有成员都是社会生态链上的一环,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产生于自然界, 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 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循环、 水循环、 碳循环、 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等都是跨越国界进行的。 当生态环境破坏,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 生态问题就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 任何一国都不能置身事外。 因此, 各国应该就生态安全问题达成广泛的共识, 积极承担生态责任, 联合起来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9年12月2日在西班牙召开的新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 与会专家表示, “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以切实行动支持区域和全球环境保护, 已经从过去的参与者、 贡献者, 逐渐转变为引领者”[16]。
综上可知, 不同形式和不同层级的共同体发展表明, 我们必须根据个人与共同体的共通点和结合方式,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逐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