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思维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2021-11-30刘靖宇

关键词:英语课程话语思政

刘靖宇

(河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课程思政是在对青年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理念。从2017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到2019年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都对课程思政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一系列文件,为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对象主要是非英语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具有课时多、教学对象广的特点[2],应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 教学思维的内涵及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1.1 教学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教学思维是指教师在对教育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概括、预见等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或信念,继而做出判断、计划和决策以影响教师行为的思维活动[3]。由此可见,教学思维既是对教学的认识与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教师的教学思维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会不断地引导教师去思考教学是什么、传授给学生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等问题,从而深化对教学活动、教学规律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思维具有过程性、综合性、稳定性的特征。教学思维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思考、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学思维的综合性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思考,既要考虑教育的目的、教与学的过程与评价,还要考虑学生与教师本人的个性因素,结合特定的课堂环境及所具有的教学技术手段以确定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与策略。教师的教学思维形成之后,便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这种稳定性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决策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4]。

1.2 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选材主要涉及西方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风俗、科技等。一方面,这些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从文化角度认知真实的西方社会与人性;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也无形中使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非英语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很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出击,优化课程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融入其中。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只教书不育人的传统教学思维,从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入手,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英语课程教学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2 传统的教学思维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思维是在我国班级授课制教学思维下,受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得以逐渐强化与固定的教学思维方式[5]。这种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在课堂上突出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未能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阻碍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进行。

2.1 语言传授型的教学思维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功能

早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囿于当时的国情与学生的情况,把课程性质定位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6]。这种性质定位把大学英语仅仅看成一门语言课程,主要关注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的传授。为落实课程思政教学,2020年,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并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7]”。这是教育部对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教师,教学思维还停留在早期,仅把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放在了英语语言知识的获取、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上,教学内容仍局限于词汇、语法、篇章的讲解,至多再结合课文内容加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是这种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知,使部分教师把课程思政教学看作是“冲淡主业”,因此不愿主动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

2.2 知识传授型的教材内容固化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路径依赖

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思维强调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强调教学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讲授为中心。当前我国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是“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课程内容主要是以语言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册教材为例,其中以美国社会、文化与人物为主题的文章共计17篇,而反映中国文化、历史与时代人物以及中国时代精神、中国科技的文章则缺失。这样的课程内容使教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四个自信”、反映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等思政素材的难度加大,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准备素材。再深度分析课后练习发现,课后的单元练习主要集中在语言知识的强化与能力的培养上,即使在课堂上讲授诸如“诚信”“友善”等思政元素,也难以在课后得以深化,这就使得教师的课程教授内容与课后反思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难以形成语言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合力。另外,每套教材,都有学生用书、教师参考书、教学PPT光盘等多个版本,限制了教学思维的发展,使那些存在路径依赖的教师很难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受教学思维稳定性的影响,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故步自封,忽略了知识所蕴含的价值意义,不能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目的所在,甚至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2.3 “先教后学”的教学思维固化了教师课堂话语模式

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思维,把课堂教学固化为5个步骤,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5]。这种教学思维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与权威性,形成了以单向的知识灌输为路径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使教师的课堂话语缺少亲和力,疏离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另一方面使教师忽视了语言隐含的意识形态性。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话语自觉,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自由、自觉地融入课堂话语中,或者把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教学变成生硬的政治说教,回归到了知识去情景化和单向灌输的课堂模式,达不到“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目的。

3 转变教学思维以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

“教学思维源自教师对教学及其本质的理解,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的重要桥梁。”[4]因此,教学思维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排斥变化,相反,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在当今“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学教师应主动应变、求变,转变教学思维,摒弃原有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3.1 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价值观培养、落实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8]。具体来说,课程思政就是高校运用各类专业课程及其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活动[9]。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课程思政不是某一具体的课程体系,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它强调“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因此,挖掘英语课程的思政元素,不应是思政元素的堆积,而是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把思政教育贯穿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

据笔者对外教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综合英语》4册教材共计32个单元64篇文章(每单元A、B两篇文章)的统计,从主题来看,反映个人价值观、品德塑造,揭示人性、人际关系与爱情的课文有16篇,反映个人成长与职业关系的课文有3篇。这些涉及个体发展的文章选材广泛,涉及品德教育的层面较宽,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从多层面认知个人成长与个体发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中华民族历来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兼容并收世界优秀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高度的人文情怀,主张世界文明的兼容并蓄,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全新版大学综合英语》教材中,关于自然、环境与科学技术的文章16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2篇。教师可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思政元素。当然,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它不是教师课堂上空洞的讲解,而是要求教师把思政内容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并有机融合于知识传授中。因此,教师在注重自身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要转变教学思维,关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与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加强对本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言行,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自觉地把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

3.2 摆脱教辅路径依赖,利用多种媒介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显性桥梁,而具有内隐性、柔和性与渗入性特征的隐性教育则是其本质。对于存在教材依赖的教师而言,关键在于转变教学思维。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思政的隐性特征,摆脱对教材的过度依赖;可以利用现代多元媒介,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的一代,因此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线上资源是开展思政教学必不可少的途径。比如大学英语MOOC平台,不仅提供了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了完整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之后,在平台上开展讨论、分享观点;教师可以导出相关数据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河南农业大学英语教学部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把双语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部分段落以翻译任务和话题讨论的形式发布在大学英语MOOC平台上,要求学生翻译或者讨论,并把学生的完成情况纳入期末考核范围。然后再把原文本的翻译发布上去,让学生对比他们翻译的内容与原文本的差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言语恢宏大气,旁征博引,切中要害,经常联系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诗词来阐释对人民的热爱与治国理政的构想[10]。通过对该书部分段落的回译与讨论学习,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反思中英文表达的思维差异,提高其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识。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公众号、各类学习APP等网络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地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河南农业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要求每位老师建立学生微信群,时时关注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以及国家领导在国际会议的重要演讲,把重要的时政新闻即时分享到微信群,供同学们观看学习;同时每学期就爱国主题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英语演讲或者戏剧小品比赛。新媒体的运用以及主题明确的英语演讲或者戏剧小品比赛,将教师的主导性话语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引导性活动,丰富了互动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这些措施都引起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3.3 转变课堂话语方式,强化话语自觉与话语自信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它既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也能深刻影响受众的心理、塑造人的意识。语言具有意识形态性,话语者选用什么样的词语、句式与语气,显示出话语人对某一现象的理解和持有的价值观[11]。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是融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为一体的载体,而且教师的话语往往具有先天的权威性,对学生的心理、品行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方式与话语体系是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的课堂话语意识主要体现为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而课程思政的课堂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来自对“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也来自对课程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深刻理解[12]。这就要求教师要将课程话语的焦点从对课程知识的讲授转向对知识所蕴含的价值意义的阐释,关注知识对学生价值观的指引和对生命境界的提升[13]。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自觉摆脱西方文化的影响,培养话语自觉,树立话语自信,在课堂话语表达中自觉地融入“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为党为国育才的意识。这样通过有效的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把有意识教育转化为无意识教育,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4 多元化评价教学效果,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对课程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由于课程思政是一种价值取向鲜明的教育教学活动,其隐性教育特征决定了要在润物无声中体现大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必须转变过去唯量化的单一评价与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必须把学生的精神成长纳入考评范畴,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客观量化与主观效度等多种评价方式,从单一的唯量化纬度向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首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要凸显过程性评价及主观效度的评价。比如河南农业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把学生在大学英语MOOC上关于思政内容的翻译、讨论情况通过平台导出,再通过设计思政教学问卷要求学生作答,然后结合每学期的主题演讲与话剧参与度等情况,综合观测、评价学生思政意识与品格修养的成长情况,并把这些评价结果纳入期末考试成绩。这些做法尽管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能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落到实处。其次,在思政教学的语境下,对教师的评价,除了对其教学与学术业绩进行客观评价,还要突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水平和敬业精神的评价。要把多元化评价、课堂话语自觉和精神引领纳入教案评审、学生评教等教学评价环节,如此才能激励大学英语教师自觉转变教学思维,自觉践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时代重任。

4 结语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与教学思维密不可分。在当前“大思政”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使其回归到育人本质。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不是“课程”和“思政”的简单叠加。它需要教师从思维层面深入理解大学英语课程性质以及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上摆脱路径依赖,转变课堂话语方式,自觉地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与教学评价模式,在教学组织上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话语思政
画与理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