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依托本土文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湖南科技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2021-11-30陈素萍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开放式文学课程

陈素萍

地方高校依托本土文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湖南科技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陈素萍

(湖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为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的瓶颈,地方高校“文学理论”课程应立足于本校的办学定位,通过整合本土文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时空,完善教学考核体系,构建书本和课堂、理论和实践、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和社会相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中文人才。

地方高校;文学理论;本土文学资源;“开放式”教学

“文学理论”是地方高校中文专业的理论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掌握文学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其文学创作和批评等能力,提升其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然而,由于理论深奥晦涩,传统教学往往采用“封闭式”,侧重对概念命题的理论阐述,相对忽略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为了冲破“封闭式”教学的瓶颈,可引入“开放式”教学进行改革。“开放式”教学产生、发展于英、美,吸收了60年代末科恩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型和90年代斯皮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包容、灵活、创新的方式充分调动课堂内外、院校内外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走向社会、内容走向开放,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延伸性和开放性,推动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国内比较重视对“开放式”教学的研究和应用。有从宏观角度对其必要性及建构点进行系统研究的,有从微观角度对具体课程教学进行研究的,其中史永霞[1]、程丽蓉[2]、盖丽娜[3]等的研究涉及中文文学类和写作类等课程,但没有涉及文艺学类课程,且大多支持借助网络多媒体展开。而依托地方文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的研究,在中小学的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中都有实践,在大学的思政、旅游类课程以及文学类课程中都被重视,但唯独在“文学理论”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也很少有依托地方文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应该有新的思路,可立足于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依托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探索。笔者所属高校的所在地湖南永州,是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更是湖湘文化的重地、潇湘文学的中心。潇湘文学中既有意蕴丰富深刻的经典文学,也有能引发家国情怀的当代创作,还有能激发情感共鸣的校园创作。笔者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把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的本土潇湘文学作品收纳进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拓宽教学时空,完善教学考核体系,构建书本和课堂、理论和实践、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和社会相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助力培养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一 教学内容的开放:整合地方本土文学资源

“文学理论”晦涩难懂,“封闭式”教学常采用案例解说去化抽象为形象,即结合经典作品去解说抽象理论。经典作品虽具有独创性、深刻性、丰富性,但大多数的故事时空与现代读者存在隔阂,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开放式”教学不但应引入传统认知中的经典作品,更应着重赏读本土文学经典作品,如舜德遗韵、柳子诗文、濂溪风范、石刻书艺等,利用地缘空间优势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其在共享情境和缅怀情绪中投入地体验,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

笔者通过调整现行以主流文学为主的教学内容结构,将本土文学资源整合进来,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重点研究舜帝南巡的历史与历代歌颂舜帝的创作、永州的贬谪生活与柳宗元的游记寓言创作、傲世的个性与周敦颐的散文创作、潇湘大地与潇湘文学等内容,借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结合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知识,带领学生寻觅作者人生经历、个性气质以及所处地域环境、时代背景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把握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的创作往往会受他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陆游的一句“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偶读旧稿有感》)总结了历代诗人创作的成功秘诀是深入生活、反映现实;元结、吕温、李郃、戴叔伦等人也因秀媚的永州山水而触发了无限的创作灵感。文学宗师柳宗元曾遭贬谪永州十年但未沉沦,而是调整心态,畅游永州城内外山水,关怀民生疾苦、洞察民生百态,把他的孤寂与忧愤、理想与忧患,融进他清冷的山水游记和深邃的寓言创作中。本土作家周敦颐,为人耿直,官德清正,深得民望,却未能身居显职,但用一篇《爱莲说》绝唱陈情他的志向与坚守,用莲花象征其傲世个性,点缀其整个生命。道德始祖舜帝提倡“诚”“孝”“仁”,为以仁德感化三苗,晚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4],自此舜帝情结深住诗人心中,产生了一批赞颂舜仁舜德的典范之作。联系这样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创作个性和人生经历来谈文学创作的问题,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理论的逻辑性很强,有助于学生把握“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言志”“诗缘情”等理论观点。

二是通过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审美感受,深化其对“文学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多环节的整体活动”、二度创造的差异性与普遍性等理论的理解。比如面对柳宗元的《江雪》《小石潭记》、元结的《朝阳岩下歌》《欸乃曲》等作品,既可以讲他们独有的生命体验和价值认知,也可以说他们独特的想象空间和意境营造,还可以探讨人类生活活动的诗意关系建构,更可以论诗的接受过程、文学价值实现过程以及读者的二度创造现象,乃至可以带着学生去实地寻觅柳子元结的足迹、感受诗人的情绪心态、领悟其忧患信仰,诸如此类。通过探究式、启发式的研讨,同一篇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蕴涵,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认知。

二 教学形式的开放:主推专题研讨式

传统“封闭式”教学常“满堂灌”,导致学生厌学倦学。“开放式”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由发表观点,尽情展示个性。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养成的学生个体,在体悟、调查、研讨、辩论、互动的过程中,可能形成视角的创新和思想的碰撞,在开放中创造出生命化的课堂。“开放式”教学形式可有多种,如情境教学法、分享体验法、专题研讨法等。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结合课程任务点合理创设情境,将理论内容生活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拓宽学生的想象力。课前安排学生联系本土文学进行准备,课上让学生来展开阐释,让学生在情境设定中去感受美、探究美。如讲授“意境”理论,可联系潇湘文学中的经典诗文展开;讲授“典型”理论,可联系潇湘文学中的现当代小说展开;讲授“动机”“灵感”“想象”等创作心理机制,可请有作品出版的本校学子来谈创作体会,虽然学生作品的总体水平可能不如专业作家,但同辈间的示范效应,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

分享体验法,主要交流分享阅读心得。首先要求学生阅读一些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土学者的著作和作品。然后,每次课前先预留出十分钟给1至2位学生进行心得分享,或者专门预留出4至6个课时组织“我最喜欢的书籍”交流活动让所有学生依次上台做读书汇报,或组织全员参与“潇湘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总之通过多样的方式督促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夯实学生基础。

专题研讨法,由教师精心设计论题,论题应具有求异性、开放性和矛盾性。而没有成定论的当代本土文学作品可以给学生提供能动解读的空间;同时由于有着天然的地缘联系和相通的民族审美倾向,繁茂的当代本土文学作品更容易打动本土读者。笔者根据文学体式设置永州当代小说、诗歌、散文等专题,主推对某作家作品进行评论研讨,做到穿插中有集中、特色中出重点。最近五年来,配合校图书馆举办“潇湘本土文学阅读评论系列征文活动”,设定每年一个专题,依次评论本土作家郑正辉作品、凌鹰散文、陈茂智小说、青蓖诗歌、魏剑美作品。笔者首先布置学生阅读体悟文本,接着指导学生选取角度撰写评论文章,之后再组织学生分享阅读体会,或者针对某一个有争议性的观点展开专题讨论或辩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舵手,把控课堂节奏和讨论方向,对学生的精彩表现予以赞赏,对内容遗漏进行补充,对疑难重点进行点拨,最后总结点评。在课外,还采用多种形式延伸学生的思考深度,如要求学生上交规范的评论文章来完善对课堂内容的思考,笔者从中择优推荐参加校级征文大赛的复审,参评论文超100篇被遴选进已出版的四本论文集中。同时还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国家级、省级征文大赛,1人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经典阅读征文一等奖,有5人次荣获省级“读书心得奖”。也可以让学生在相关网络课堂平台的反馈区继续进行探讨和交流,以及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写作比赛以及创新项目申报。

总之,通过多样的方式,教师负责点拨、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体验,全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不仅实现师生、生生的多边交流,还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深化学生认知,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能力。

三 教学时空的开放:依托平台“请进来,走出去”

传统“封闭式”教学,往往时空、教师、程序固定;但现代社会是一个融合共生的社会,这决定“开放式”教学势在必行。“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人文素质提升平台,依托本土文学资源,通过“第二课堂”把课外指导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回归到文学实践中去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质。

所谓“请进来”,就是依托文学社等社团,邀请本土走出去的知名学者、作者等来校分享写作经验和人生感悟,既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又可以面对面给学生以专业指导,并激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学创作大赛、吟诵辩论大赛、编导演活动等。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引进网络共享资源,如“潇湘讲坛”“诗词大会”“朗读者”,丰富课程内容;笔者也依托多媒体平台构建在线精品课程,尽可能融入本土作家作品赏析,上传相关资料链接供学生自学。

所谓“走出去”,即教学时空不被局限在某个教室某节课上。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教师可以结合相关任务点,组织学生到与历代文人创作息息相关的潇湘八景、永州八景等名胜处实地采风、参观,感受本土作家笔下出现过的风俗人情、宗教伦理、景观文化等,提升他们的审美感知和体验能力。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并鼓励有独立见解的学生会上发言,从而扩展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思维;在全国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导引下,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等,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土文学中地域特色鲜明的语言、形象、意蕴、习俗、文化等;甚至“以赛促学”,笔者和其他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了五届省大学生写作竞赛,每次都组织校内初赛和复赛,选出10名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并派出前5名学生奔赴省里参加决赛,后5名学生作为来年的战备力量,尽量每次做到赛前充分准备,赛中积极应战,成效显著;还“以研促学”,指导学生立足本土文化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总之,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经验,满足学生需求,发展学生个性,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四 考核方式的开放:实施过程式、多元化考核

传统的封闭性考核体系倾向于注重结果评价,忽略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一般将期末的终结性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考核主体一般为教师,作业和试卷的评阅都由教师独自完成;考试检测内容的问题指向性偏强,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与“开放式”教学特点相匹配,笔者在课程改革进行中实施多元、动态、全面的综合考核评价。考核采用过程评价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以及期末穿插考核学生对本土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论。考核指标体系可以多样化、多元化、立体化,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包括考勤签到、网络学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评论文章、征文获奖、参赛名次、项目立项、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等,考核的支撑点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学习热情、情感态度、审美感受、价值导向、道德品质、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实行双评价主体制,除教师外,学生也是评价主体。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学生既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也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形成师生、生生评价的双向互动立体模式。还应有意识突出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可加重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占比为40%至50%,推动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当然对于专业核心理论课程而言,理论是其他课程学习以及文学实践的基础,因而还是会继续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和理论点的掌握情况,但也要注意不要让终结性考试过于束缚学生的思维。可以引入日常教学中涉及的本土文学专题内容,变换设问角度,请学生作答,以此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可以改革考试题型,在沿用原有的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及论述分析题的同时增加文学批评写作的题型,通过提供简短阅读材料,规定学生在合适的时间段内用恰当的批评方法撰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批评文章;阅读材料可以是经典作品选篇或选段,主要是潇湘或湖湘文学范围,以此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地域记忆、民族情感。也可以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采用复试口述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还可以开放考试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增设一些资料搜集整理类或文化调查报告类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文献搜集处理能力、审美评论能力等。

总之,采用过程评价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线下教学和线上辅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穿插考核学生对本土及民族文学作品的阅读评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反思性,既考核学习效果又重视学习过程,既全面评价学生成绩和实践能力,又间接反馈教学过程,集评价、诊断、反馈、导向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凸显考核方式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结 论

地方高校“文学理论”课程开展“开放式”教学,应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和实践性;可以依托本土文学资源,推介对本土作家作品的研究与阐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思考的探索欲,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地缘共鸣、民族认同、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具有独特民族地域特色的人物、环境、意象、意境,理解其中呈现的地域差异、风物变迁、社会习俗、民族特色,挖掘其深层包蕴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价值意蕴以及时代精神,学习本土作家独有的创作技巧和形式运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描摹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与思想碰撞中完成理论把握和经验总结,达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融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助力文学以及文艺学学科的创新发展。

[1]史永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J].大众文艺,2018(12):189-190.

[2]程丽蓉.文学类课程开放式网络多媒体教学探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9(2):73-76.

[3]盖丽娜.关于《基础写作》课程开放式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71.

[4]陈仲庚.“情景合一”:莲花品质与松树风格——湘漓文化特质初探[J].中国文学研究,2015(3):13-16+23.

G642

A

1673-2219(2021)06-0109-04

2021-06-23

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地方文学资源的地方高校文艺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8]436号,序号:675)阶段性成果。

陈素萍(1979-),女,江西萍乡人,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与地方文学。

(责任编校:呙艳妮)

猜你喜欢

开放式文学课程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我们需要文学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浅谈数学教育中的开放式教学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北京首创开放式街区准物业管理模式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