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I期临床试验病房及受试者管理
2021-11-30管燕璐杨丹丹张薇蒋倩倩江波
管燕璐,杨丹丹,张薇,蒋倩倩,江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临床药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发热、咳嗽、胸闷、乏力等呼吸道症状,也可表现为肠道症状、嗅觉、味觉减退等不典型症状,甚至有部分患者在感染后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接触、气溶胶传播,潜伏期通常在1~14 d,人群普遍易感[1-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3]。尽管国内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得以控制,但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情况并不乐观。随着冬春季节到来,为进一步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疫情防控已经成为常态化,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Ⅰ期临床试验病房健康受试者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在遵循院内防控的前提下,确保受试者服从防控要求,是临床试验顺利开展的前提。本中心从落实员工培训、严控受试者招募、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规范的防控操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医院I期临床试验病区管理,保障试验顺利开展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I期临床试验区设有45张床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设单间为应急备用病房。I期临床试验从2020年3—12月共完成试验项目14项;总筛选临床试验人数1 638名,筛选合格人数615名;入组人数585名,其中男性61%、女性39%;入组受试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排查率100%,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I期临床试验积极响应卫健委、医院防控政策,采取各项防疫措施促进复工复产,虽然疫情对试验项目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严密的防控措施下,做到了在保证受试者安全的同时顺利开展试验,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方法
2.1 及时跟进疫情期间医院的管理体系,落实医院防疫举措
2.1.1 积极组织科室人员加强培训学习 自疫情爆发以来,2020年1月15日—3月3日国家卫健委先后颁布了7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2020年8月19日更新颁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8版)》,根据诊疗方案升级医院同步更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此外,为规范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药物临床试验,以及提供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20年7月14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药物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参加临床试验的所有人员应按照国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特别是应加强受试者个人防护管理,切实保护受试者[4]。除了院内组织的学习,全体科室成员还通过“华医网”和“人民好医生”APP进行线上学习,内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政策、诊疗方案、个人防护、实验室检测、病例转运和人员管理等技术规范,确保全员了解疫情动态,掌握防护操作,有高度的防控意识与责任意识。
2.1.2 病房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立应急备用病房以科室负责为基础,合理的医疗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落实权责清晰的管理制度是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5]。疫情爆发后I期病房积极响应医院要求,第一时间整合和调动各类监督力量,构建监督管理网络。I期临床试验病区的收治对象为健康志愿者,相对来说属于疫情的低风险部门。疫情期间对于高风险部门的关注往往高于低风险部门,但是忽视低风险部门可能会导致高风险事件的发生[6]。如不能及时、正确识别健康受试者,不能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同样可以导致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健康志愿者暴露和感染的严重后果。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7]。由病房的医院感染防控护士监督落实本科室工作人员的防护执行情况。
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单通道出入,升级门禁管理,仅开通科室内部人员及医院消防和应急抢救小组成员的门禁权限,对于外来人员出入严格执行登记制度。设立2个房间为“应急备用病房”,用于试验期间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受试者隔离观察使用。根据医院感染防控要求按照疑似/确诊患者进行二级防护配备: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工作帽、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2.1.3 成立科室3人小组,负责科室防疫工作 为持续提升医院安全品质,做好疫情防控,根据医院精神,科室成立“3人小组”,由科主任、支部书记、护士长组成,职责包括:在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小组的指导下,向科室成员传达医院的防疫要求;监督科室成员完成每日钉钉健康报表;每日监查科室区域的外来人员进出登记表;上报科室人员的异动情况,根据医院专家委员会指导制定处置措施等。实施员工外出请假制度,所有员工离开浙江省(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杭州市)需通过钉钉流程申请,科室3人组审批同意。
2.2 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受试者的甄别和管理
2.2.1 对接招募,把握受试者来源 由于人群流动导致疫情风险区域变动,中高风险区域的划分处于不断的更新中,目前疫情防控主要转向境外输入和冬春季疫情反复的可能,在开展试验过程中及时跟进信息并做好与招募人员的对接。明确3点要求:(1)不接受来自中高风险区域的受试者报名。(2)请招募人员根据“中国政府网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的疫情风险等级查询与通信大数据卡查询行程码、同乘情况等,不接受有上述情况人员参加筛选。(3)出于安全考虑减少交通的感染风险,优先招募本市本省受试者,核实受试者信息的真实性,受试者由于疫情影响,健康人群对医院这个特殊环境存在恐惧心理,招募上存在一定的难度[8]。为确保筛选工作顺利进行,有意向参加试验的志愿者提前1 d入住医院周边酒店,由招募公司统一安排住宿,并对受试者近期行程进行初步确认。
2.2.2 “二步骤”落实流行病学筛查,做好入院受试者筛查 步骤1:入院筛查,包括体温测量(红外线测量)、查看健康码(健康码为绿码可通行),发放口罩,并指导口罩正确佩戴方式。步骤2:病区筛查,包括再次的体温测量(耳温仪测量),确认受试者2周内行程,并查看健康码。由于中高风险地区实时变化,若此步骤发现患者健康码为红码或黄码,则不得进入试验病房,根据医院防控要求落实上报;健康码为绿码的受试者填写《受试者筛查表》并存档(14 d内是否到达或经过疫区,14 d内有无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和周围有无聚集性发病、是否出现过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等,受试者本人签名确认)。以上步骤分批进行,每批受试者10名,全程由工作人员带领。注意受试者间隔1 m,保持安全距离,规范佩戴口罩。若病区门口测量体温≥37.3℃,由专人带至发热门诊就诊。
2.2.3 落实入住前新型冠状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
为将疫情风险降至最低,对于筛选合格即将入住病房的受试者,需要进一步排查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IgM+IgG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是目前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有效的手段[9-10],因此,对于筛选合格的受试者进一步进行血液和咽拭子采样检测。由工作人员分批带领受试者至医院指定地点采样,采样后在指定区域等待结果,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者方可入住临床试验病房。为了避免受试者在筛选结束等待结果期间接触传染源,该时间段由招募公司统一安排住宿、统一管理。
2.2.4 加强受试者住院期间防控 正确佩戴口罩以及注意手部卫生可以有效切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途径[11]。大多数受试者为非医学相关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防控知识的了解欠缺,防护执行正确率较低。病区工作人员重视对受试者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与行为的宣教。通过给受试者播放正确佩戴口罩、七步洗手法、咳嗽礼仪等相关的教学视频以提高其防护执行正确率,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对于不规范执行及未执行者及时进行监督劝导,入住期间不能聚集及密切接触活动。根据医院每日稽查结果显示,全院医疗区域口罩的正确佩戴率仅73.79%[11],临床试验病区通过对受试者的宣教和监督,口罩的正确佩戴率达到89.31%。
根据医院“疫情防控信息发布中心”实时发布的最新疫情变化,尤其是从低风险区域更新为中高风险区域的,工作人员及时对从该区域来的已入住受试者进行再次排查,若出现红码或黄码则及时转移至应急备用病房,并再次采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抗体,加强其他受试者的防护。对其使用过的床单位、桌椅进行预防性的消杀:用1 000~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或75%的酒精清洗、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 min,并开窗通风。同时根据检测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处置,如为阳性者按照阳性病例管理,并按照医院的防控要求进行上报。
3 体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I期临床试验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2方面,(1)受试者筛选的环节,该环节既繁琐又容易出现纰漏,我们也在工作过程中,逐渐总结经验:优化筛查流程,先简后繁,控制筛选人数,分小组执行,全程闭环管理,及时分流筛败受试者,统一管理筛选合格受试者;(2)需要全面落实风险防控,病区进行封闭式管理,临床试验病房与院内普通病房同质化管理,随时掌握医院疫情防控信息发布中心的动态通知,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制度。目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融入到了Ⅰ期临床试验病房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视受试者筛查和感染防控,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效的预防和管控措施,能够为试验安全有序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