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特点分析
2021-11-30张三成李丹李伟陕西省荣复军人第二医院影像科陕西华阴74200空军九八六医院神经内科陕西西安70054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影像科陕西华阴74200
张三成 李丹 李伟(.陕西省荣复军人第二医院影像科,陕西 华阴 74200;2.空军九八六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西安 70054;.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影像科,陕西 华阴 74200)
血管外皮细胞瘤(HPC)来源于神经系统的临床病例虽不多见,但我院近三年收治了约60例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从预后情况来看,神经系统HPC患者具有较强的侵袭性,易转移至脑外器官组织如肺、肝、骨骼等,易复发,整体预后差,治疗难度大。临床资料[1]显示,神经系统HPC约占整个神经系统肿瘤的0.4%~1%。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升,神经系统HPC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脑外转移率高[2]。目前神经系统HPC的诊断金标准仍然是病理诊断,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以降低脑外转移率,提高患者治疗预后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难题。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和磁共振技术(MRI)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颅内病变无创筛查、诊断手段[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三年确诊的56例神经系统HP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期为临床神经系统HPC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HPC患者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8~75岁,平均(46.52±5.17)岁;单发细胞瘤53例,多发3例。纳入标准[2]:年龄18~75岁;均符合CT、MRI颅内、颈部等检查指征,术前均进行系统的CT检查和MRI检查,资料保存完整;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神经系统PHC;其它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研究者评估认为可能存在影响结果判断的其它因素。
1.2方法 收集整理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就诊时临床表现及症状,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CT、MRI特点及手术病理检查结果。(1)术前CT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64层螺旋CT机行颈部、颅脑扫查。平扫参数:层厚5 mm,层间距5 mm,薄层2.5 mm,先行定位扫描,横断位扫描,扫描基线以听眉线为主,两侧对称设置,自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感兴趣部位行2.5 mm薄层扫描。平扫后向患者周静脉注射碘海醇300 mgI/mL,剂量标准为1.5 ml/kg,以4 nl/s的速度注射,待对比剂分布均匀后行动脉期扫描。(2)MRI 检查:所有患者均于CT检查完毕后3 d内行颅脑、颈部MRI检查。扫描部位以轴位T1W1、T2W2、矢状位T1W1为主;再注射对比剂于肘静脉行增强扫描,扫描部位以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动脉周期扫描为主导。(3)手术病理检查及HPC分级标准:患者术后均行切除物病理检查,标本常规固定、染色后与光镜下检查。参照WHO对于HPC的分级标准将其分级为Ⅱ级和Ⅲ级。Ⅱ级:瘤细胞密度中等,为异型性,每个视野核分裂不超过5个,Ki-67 增值指数<5%,灶状坏死;Ⅲ级:瘤细胞呈高等密度,异型特征现在,每个视野下核分裂>5个,Ki-67增值指数介于5%~10%间,大范围坏死/出血。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HPC患者临床症状构成 临床症状有头痛55例(98.21%)、癫痫发作52例(92.86%)、肢体无力(80.36%)、脑神经障(71.43%)、其他(19.64%)。HPC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以头痛、癫痫发作、肢体无力、脑神经障为主。
2.2HPC患者病理诊断结果 术后对切除物进行病理检查,参照世卫组织关于的分型标准,其中HPCⅡ35例,Ⅲ型21例,病灶组织为灰褐色、灰白色,电镜下细胞瘤呈梭形弥漫性生长,细胞核内无脑膜瘤,核内呈现假包涵体。
2.3HPC患者CT表现及检出率 CT共检出HPC 41例,检出率为73.21%,肿瘤部位:顶叶镰旁18例(32.14%)、颈部13例(23.21%)、颞部8例(14.29%)、桥小脑角2例(3.57%);病灶大小(3.72±0.83)cm;形态:分叶状18例(32.14%)、不规则形9例(16.07%)、类圆形8例(14.29%)、椭圆形6例(10.71%)。CT平扫特点:22例呈均匀高密度软组织肿块;12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8例出现邻近骨质吸收,4例有小斑片状钙化。CT增强扫描特点:41例强化后扫描出现水肿区,水肿程度不均匀;增强后高密度区病灶强化明显,部分出现强化血管影;低密度区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病变部位以顶叶镰旁、颞部、桥小脑角为主,形状以分叶状为主。
2.4HPC患者MRI表现及检出率 MRI共检出HPC42例,检出率为75.00%,与CT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上差异(P>0.05);肿瘤部位:顶叶镰旁18例(32.14%)、颈部13例(23.21%)、颞部9例(16.07%)、桥小脑角2例(3.57%);病灶大小(3.86±0.88)cm;形态:分叶状18例(32.14%)、不规则形10例(17.86%)、类圆形8例(14.29%)、椭圆形6例(10.71%);T1WI序列扫描共计18例出现等信号,16例出现稍低信号,21例颞部有骨质吸收,T2WI序列扫描24例出现高信号,21例为等信号;增强扫描示42例病灶均呈现明显强化及轻中度的水肿和站位效应,4例清晰显示向眼眶内侵袭,11例出现强化血管影,8例出现脑膜尾征。
3 讨 论
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是较为少见的临床疾病,属于软组织肿瘤中的一种,但其确诊时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转移[4]。手术全切或扩大切除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案。但神经系统HPC血供较为丰富,术中要做到完全切除肿瘤难度较大,因此其治疗预后大多有不良反应发生,易复发,增加其治疗难度,降低患者预后质量[5]。如何早期筛查诊断出神经系统PHC是临床面临的重要医学难题。影像学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诊断颅脑肿瘤的手段,具有无创、快速、能发现颅脑内微小改变的优势,在健康体检中应用越来越广泛[6]。
本方案回顾性分析了确诊的56例神经系统HP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和MRI检查结果,以期为临床积累更多影像学诊断神经系统HPC的经验。结果显示,神经系统HPC患者以男性为主,中位年龄集中在45岁,病变部位以顶叶镰旁、颞部、桥小脑角为主,形状以分叶状为主。CT和MRI在术前诊断中的检出率均在70%左右,差异不大。其CT表现特点为:平扫时以均匀高密度软组织肿块为主,其次为不均匀混杂密度,能显示出肿瘤组织邻近出现骨质吸收,少部分肿瘤出现小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平扫的高密度区均出现增强信号,确诊为HPC的患者均出现水肿区,水肿程度不均匀,增强后的部分在组织内出现强化血管影。MRI表现特点为常规的T1WI序列和T2WI序列扫描出现高信号和低信号,且能较为清晰地显示骨质吸收[7]。增强扫描后均显示出强化及轻中度水肿和站位效应,标志出现转移的眼眶内侵袭、脑膜尾征和强化血管影清晰等特征均显示清晰。从CT和MRI的检出情况及表现特点来看,其在术前进行诊断神经系统的HPC的检出率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且本方案所纳入的患者大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说明患者病情已经相对严重。研究[8]发现,早期采用CT或MRI筛查神经系统HPC的技术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结合筛查者的临床症状、既往病史情况等综合判断是否进行手术病理探查,尽可能提高神经系统HPC的早期检出率,为后续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HPC患者CT及MRI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但其检出率仍然不够理想,临床应综合症状、影像学及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判定,以明确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