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11-30浙江大学
马 骧 (浙江大学)
强化高等院校审计制度建设,主要是为了从制度上抑制高校腐败问题,亦是推动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在要求。现如今,国内高等院校管理制度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能否依照社会发展要求设定合理管理制度,为建设现代信息化高校而服务,不但与高校自身发展前景息息相关,而且也与国家发展联系密切。本文对高校内部审计特征及发展路径展开深度探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1]。
■高校内部审计的特征
国内高校审计制度,虽然具有普通审计制度的基础特征,但又与企事业单位存有一定差异性,拥有属于自身的个性化特征。要想加快高校内审制度变革,则需要在遵守高校审计制度基础特征的前提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创建现代化、信息化高校审计制度而进行服务。高校内审特征主要囊括以下几点: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国内高等院校审计制度工作人员一般是由学校教职工组成,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实施的学校自纠与自查建设活动,此活动具有宪法及法律保障,故此,高校实施独立审计活动是我国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所谓独立性,就是审计相关人员不参与被审查的一切经济活动,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能够对审查经济活动展开客观公正评价[2]。在我国宪法中对审计机关提出明确规定,审计机关能够依法单独使用审计监督权,不会受到任何行政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的干预。其次,可借用外部审计力量。为了达到审计全覆盖的目标,高校内部审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具有专业的职能审计部门,而且可结合工作内容,一定程度的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充分利用社会专业审计力量组建审计团队,充分覆盖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由于高校审计团队组成具有的广泛性特点,可保障审计结果充分反映学校整体工作情况和面貌,有利于掌握全校工作具体发展趋势。最后,内容细致且全面。中国审计工作属于一种全方位、系统性工作,不但囊括事前审计,而且还囊括事后审计;既包含对财政支出的审计,又包含对财政收入的审计,总体而言,所有事物均包括在审计工作职能范畴内[3]。针对现代审计内容而言,其包括财务以及经济效益审计;针对审计时间而言,包含事后与事前审计。此种审计特点,不但可以对以往决策事件展开效果评估,而且还能全面发挥审计工作具有的前沿性功能,为我国高等院校科学决策提供正确信息支持。
■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力量匮乏
审计力量匮乏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缺失。第二,审计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不完善。由于高校内审工作整体涉及面积十分广泛,关乎到各个部门与方面。所以,内审人员需要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经验,如工程、管理、法律与经济等各层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沟通、解决问题与承担压力的良好心理素质[4]。但是,由于部分中国高等院校未能认识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性,专业优质审计人员严重短缺,从而对内审工作有序开展形成不利影响。
(二)审计内容狭隘
现阶段,部分高校内审内容限制在对学校内部资产的常规性检查,对国家拨款、主要项目和财政资源使用效益等层面缺少例行检查与核实。伴随时代发展不断推进,学校整体经费逐渐增多,但却无法对多余经费合理运用。比如,学校会将这些经费应用在教育和学习上,但针对学校领导以及专家而言,这些经费发挥的作用不大,而且此方面投资成本极高[5]。其次,将经费应用到学校基础建设项目中,但缺少长远完善的规划,建筑重复拆建,在所需物资采购以及工程建筑上均花费诸多,材料反复购买情况严重。这些皆是高校内审工作必须重点强化的内容,要保障资金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出资金的现实作用和功效,不可只了解,而不承担责任。另外,高等院校内审工作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不但要注重财务状况是否依法合规,而且还要重视提升资金整体利用率,有效监督与控制各项非必要的资金支出。
■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路径
(一)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等院校要想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以内部控制规范和经济活动有序运行为基准,明确内部组织机构,掌握各项活动管理手段、运行状况,并对业务活动各项经济收益进行全面核算[6]。高等院校内审工作是确保各项业务活动按照原定计划运行的重点所在,基于此,高校应将内审工作目标为基础展开职能定位,结合自身所处环境科学合理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从而推动高校持续发展。从特定角度而言,内审组织具有监督审查职能,可对学校内部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和审查,在学校内部业务活动运作期间能够在监督审查作用下,发现活动存有的各种风险和问题,并对其展开有效处理,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应有的独立性。高校开展内审工作还能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降低跨部门协作产生的摩擦,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在工作职员的大力支持下有效运作。此外,内审相关人员在活动运行前,要对活动流程进行全面检查,并设定对应监督审查规划方案,对具体活动,运行效果,展开科学评估,掌握业务活动实际执行状况,合理分析整体经济效益,明确预期收益和现实收益存在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准提出针对性建议,完成内部管控工作,促使高校内部各项业务活动顺利运行。
(二)注重高校内部审计团队建设
综合素养较高、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审计人员是开展内部审计的主要依托,是高等院校内审质量与效果的基础保障。从本质而言,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只有素养高且能力强的审计人员才能顺利开展,确保内审工作的成效和质量。由于审计工作特有性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审计、法律、管理与计算机等层面专业知识。故而,如若想提升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则必须将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作为基础工作贯彻始终,做好审计人员再次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对审计人员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并向审计人员教授现代知识,更新其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内审人员道德素养与业务能力。基于此,高校需要按时对内审人员展开思政教育,协助内审人员树立正确健康三观,使内审人员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由此可见,只有对审计人员展开专业化培训,才能使其掌握最前沿的审计知识与审计方式,提升审计人员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以此推动审计人员更好适应现代审计工作发展需求[7]。
(三)转变高校内部审计方式
高校内部审计是将现代工具及方法有效运用作为基础,如若想获得较好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则需要应用科学、先进、正确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伴随现代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管理方式的持续发展,高校内审人员应跟紧社会信息化发展脚步,掌握自身所在领域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譬如,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审计软件运用方法,将这部分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合理运用到实际审计工作中。而且,高校审计人员应以传统审计方法为基础,积极探索信息化审计手段,真正实现在线审计与网络跟踪审计。合理运用现代化审计方式,不但能够让审计人员在固定审计资源下顺利完成审计任务,提升工作成效和质量。而且审计人员还能根据现代化、网络化审计手段对各种数据进行剖析研究,利用计算机展开仿真预测,合理预测问题具体发展趋势,并及时发现问题源头,从而促使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内审工作,是学校优化自我约束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是中国高等院校展开“依法治校”和“依法行政”的最佳手段,对高等院校未来不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伴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迅速发展,由此即要求学校内部审计要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便于自身在高校建设发展以及变革中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