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自然景观中的色彩研究

2021-11-30张彦艳

乡村科技 2021年35期
关键词:长调明度基调

杨 瑜 张彦艳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1 自然景观及色彩感知

1.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物态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并在自然生长状态下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所形成的景观。在某些概念解释中,自然景观被认为是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其中天然景观又被定义成是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自然保护区、沼泽、热带雨林和极地等。在此次论述中,自然景观指未受到人为破坏的自然风光,物态未发生改变的景观,以客观环境和事实为依据和基础,将人的因素放在次要位置来看待的景观。

1.2 色彩感知

色彩的实现基于两个前提,一是人的眼和脑,二是光的物理性质,二者缺一不可。众所周知,正是因为眼睛和大脑的特殊结构,才会使人类对光产生一种视觉效应,使人们清楚地分辨出红、橙、黄、绿、青、蓝、紫。同时,作为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电磁波,当它被发射出来后,其中一部分会被人的眼睛所接受,并作出反应,这种能被眼睛所接受的电磁波即为可见光。可见光是指波长在312 ~745 nm 范围内的光,即人眼可以感受的光。人们之所以能够分辨出多种颜色,是因为每种颜色的波长是不同的,如红光波长为625 ~740 nm;橙光波长为590 ~625 nm;黄色波长为565 ~590 nm;绿色为500 ~565 nm;青色为485 ~500 nm;蓝色为440 ~485 nm;紫色为380 ~440 nm。可见,色彩是可见光的作用所导致的视觉现象,可见光刺激眼睛后可引起视觉反应,使人感觉到色彩和知觉空间环境[1]。

2 乡村自然景观中的色彩分析

乡村自然景观色彩是最直观的视觉效果,即感性体验,其色彩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提取和分析,如基于CMYK 模式和RGB 模式。CMYK 模式中,C、M、Y、K 分别代表青色、洋红色、黄色和黑色等,其原理是太阳光照射到物体时,部分光被吸收,部分被反射,被反射的光即为人体视觉所见的色彩。在RGB 模式中,R、G、B 分别代表红色、绿色和蓝色,是计算机中主要的颜色模式。基于2种模式,可对乡村自然景观中颜色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纳。

2.1 乡村自然景观中的山体色彩

在乡村自然景观中,山体的色彩以植物的绿色和山石的灰色相互交错,形成相互层叠的色彩之美。在干燥的环境下,山体一般呈现出山石与裸露土壤交融的浅棕色,植被呈现出纯度偏低、明度较暗的绿色,由于绿色纯度偏低,在视觉感知上较为柔和、协调。在观赏山体时,夏季的山体以绿色为主色调,且由于植物种类差异,植物的绿色与山石的灰色、浅棕色形成视觉对比,明度基调为中长调,植物绿色深度不一,整体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

秋季的乡村山体景观中,天气由热转凉,植被色彩由绿色发展为丰富多彩、层次丰富的颜色变化,果实的红色、树叶的黄色提高了山体植被景观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主色调以黄色、浅红色、浅棕色为主,色相上以中差色对比为主,纯度上以中彩对比为主,明度基调为中长调,给人以温暖、明快的感觉。

冬季的乡村山体景观中,在植物覆盖率较低的山体或植物凋落的环境中,以山石色彩为主色调,整体呈现暗褐色,由于山石明度和纯度较低,加之冬季光照较为暗淡,使山体颜色形成纯度低彩对比,明度基调以中调为主。

在存在瀑布的山体环境中,冬季水流瀑布结成冰,在冬日阳光照射下,瀑布、河流形成的白冰提高了山体的色彩的纯度和明度,丰富了冬日中的山体色彩,纯度上以中彩对比为主,明度基调为中长调。

2.2 乡村自然景观中的石块色彩

石块是乡村自然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石块性质不一,色彩视觉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以石英砂岩为例,其色彩偏红、棕红,色彩纯度和明度偏低,色调偏暖色调,部分石块外观颜色为青灰色,色调偏冷。在乡村自然景观中,偏红色、青灰色的石块较为常见,在景观组成中,石块颜色与周围景观色彩形成强烈对比,纯度和明度以中差色对比、中彩对比和中长调为主。

2.3 乡村自然景观中的天空色彩

一般而言,乡村远离城市的喧嚣,空气污染较轻,空气质量好,天空颜色以蓝色系为主。天气晴朗时,天空色彩为纯度、明度均较高的蓝色。阴天时,天空色彩以纯度和明度均较低的灰蓝色为主。夜晚光线转暗时,天空呈现亮度偏低的深蓝色。天空色彩纯度以中彩对比为主,明度基调以中长调对比为主。

2.4 乡村自然景观中的河溪色彩

在乡村自然景观中,河溪是构成自然景观的流动元素,是自然景观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离城市和环境污染的河溪中,其色彩以浅黄色河床和深绿色为主,河溪清澈,落差处泛起白色的浪花。

通过对河溪色彩进行提取,河溪的色彩以深绿或深棕色苔藓为主,激起的浪花则表现为明度和纯度均较高的灰蓝色。在乡村自然景观中,河溪的色彩与周围环境形成中差色对比,纯度上体现为中彩色对比,明度基调以中长调为主。

在冬季河溪冻结的情况下,河溪凝结成冰,冰块以灰蓝基调为主,部分冰块色彩接近于纯度较低的白色。色彩明度较高,与周围环境形成低长调对比。

2.5 乡村自然景观中的植被季相色彩

在不同季节中,乡村自然景观中的植物呈现出色彩的周期性变化,各季节色彩基调和层次不一,视觉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春季,植物开始萌发,绿意开始显现,但并未形成在青翠的绿色,而是以纯度偏低的黄绿色为主,植物色彩与周围环境色相以中差色对比为主,纯度以中彩对比为主,明度基调为中长调。

夏季,植物色彩以深绿、青绿为主色调,绿色色相更为清晰,且由于夏季光照充足,植物色彩呈现出不同明度的青绿色,与周围环境色相对比以中差色对比为主,纯度以中彩对比为主,明度基调以中长调为主基调。

秋季,植物色彩由绿转黄色、金色等鲜亮的色彩,植物整体呈现棕黄色调,其纯度和明度均提高,色彩层次更加丰富、多样,与周围环境色相以中差色对比为主,纯度主要以中彩对比为主,明度基调表现为中长调色彩基调。

冬季,植被大部分枯萎、凋落,植物色彩以树干的黄棕色为主,色相较为单调,无鲜艳色彩,且纯度和明度均较低,与周围环境色相对以邻近色对比为主,纯度主要为中彩对比,明度基调为中长调。

3 视觉感受下自然景观色彩所发挥的作用

3.1 情感作用

色彩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但当不同波长的光折射入人眼后,在大脑的作用下,人们对这些光的心理感受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情绪。随着人们对色彩的深入研究,每种色彩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已经能够被准确、详细地描述出来:使人感觉温暖的颜色被称为暖色,如红色,进而联想到火;使人感觉寒冷的颜色被称为冷色,如蓝色,进而联想到冰与水。凭借感觉和经验,人们一般会认为红色是最强有力的颜色,代表热情、活力和喜悦;蓝色是最凉爽的颜色,代表永恒、博大,给人以遥远感;作为自然界最基本的颜色,绿色具有中性的特点,被视为和平色,代表着植物、宁静、健康和安全。另外,色彩的情感作用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也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心理学家会建议人们经常到海滩上散步,面对蓝色的大海,人的胸襟会变得豁达。虽然无法在乡村自然景观中看到汪洋大海,但乡村幽静的湖水和一望无际的葱郁树林足以带给人舒适感和美感[2]。

3.2 认知作用

在色彩心理学中,人们常会把颜色与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如根据一个人对颜色好恶可以大致判断出他的性格。反过来,将人置于某种特定色彩环境下,这种色彩也会影响着人对事物的判断。例如,让A 走进红色壁纸和深红色地毯的红色系房间,让B 走进蓝色壁纸和深蓝色地毯的蓝色系房间,在不给他们任何计时器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凭感觉在1 h 内从房里走出。结果显示,A 耗时40 ~50 min 走出房间,而B 耗时70 min 后仍未走出房间。312 ~745 nm 是人可感受的可见光波长范围,波长越向中间靠拢,感受器的感受舒适度就会越高,认知发展就越均衡,情绪体验就会越稳定,这就是为什么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更能带给人们舒适感的原因。事实上,在乡村自然景观中,绝大多数景色所呈现出的色彩都属于中间色范畴,如蓝色的天空、墨绿色的塔松、黄色的稻田、深浅不同的蓝绿色湖水、深秋金黄色和橘红色的树叶等[3]。

3.3 文化象征作用

色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符号,在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均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将色彩与当地自然景观、特色景观与地域文化充分融合,并正确运用到景观规划中,可以很好地承载当地农村地域文化的特色。例如,提取改造前谷场中麦秸秆的深黄色系与色彩肌理效果,作为改造后活动场所的边界材料用色,可以很好地在后期使用中唤醒使用者曾经的记忆。

4 视觉感受下对乡村自然景观色彩的深层次理解

4.1 基于环保层面的深层次理解

自然景观中透露出的自然色,除了能在人的情感、认知和文化象征方面发挥作用外,还具有潜在的、更深层次的意义。环境保护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环境保护,以城市垃圾分类为例,红色垃圾箱装有害垃圾,如废电池、过期药品、化妆品等,这与红色的定义——最强有力的颜色相呼应;绿色垃圾箱装废物再利用垃圾,如厨余垃圾,土壤掩埋后可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和分解植物吸收,这与“绿色”的环保功效相呼应;蓝色垃圾箱装可回收再利用垃圾,如塑料、纸类等,作资源再生处置使用;灰色垃圾箱装除有害物质和可回收物质以外的垃圾,如砖瓦、陶瓷、渣土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这类物质一般会被焚烧、掩埋等处理,这与“灰色”本身所代表的含义有一定关系。

在欣赏乡村自然景观时,如果能将一些最基本的环境元素融入进去,不仅能够更好地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而且人们对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4]。

4.2 基于精神层面的深层次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中描述的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因符合人们返璞归真的“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的旅游意向而受到推崇。对于纯自然景观而言,乡村自然景观很少会带有人工雕琢痕迹,即便有,也是在遵循自然物态发展规律和事物生长周期的基础上来实施的,更显自然,其更靠近纯自然景观,属于一种有着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田园风光,这与城市景观大为不同。也正是因为这样,乡村生活往往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乡村人更加朴实、淳朴,更接“自然气息”。基于此,以乡村自然景观特点发展起来的人文景观更具有普世价值,人们在建设家园时会本能地将事物制成“自然色”,无论是民房、房前屋后林、村头聚会地、篱笆、农用道路、田间小道、池塘、山林及杂木林,还是祠堂、石佛、石碑、石墙、洗衣场所、水井、水车、小木屋及晾晒稻子的架台等,无不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以“植物”为代表的乡村植物景观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环境、农耕文明形态、人文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生态共同体,它包括农田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林木,溪流边的杂草等,是彰显地域特色的标签[5]。

4.3 基于心理层面的深层次理解

在以绿色为基调的乡村自然景观中,色彩具有明显的主次关系,其中主色起支配的作用,要求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与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在欣赏和保护自然景观时,处理好统一与变化、调和与对比、韵律与节奏、主体与从属、均衡与稳定等方面的关系,不仅可以增强自然景观的整体效果,也会在心理层面上加强人们对物态色彩的理解[6]。

任何季节都不会缺乏绿色,在植物色彩中绿是绝对的主角。虽然由于季节和光线的原因,植物的绿色也会有深浅、明暗、浓淡的变化,但这些绿色也只是存在着一些明度和色相上的微小差距,当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时,就会产生一种因为微差而产生的调和效果[7]。

5 结语

乡村自然景观与色彩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在物态的物理性质上,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当介入“人”的因素后,在看待乡村自然景观和色彩时,就需要加入一些其他元素,如性格、精神、心理、情绪、感知与认知等,也正是因为这些元素的注入,乡村自然景观与色彩的联系便又多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也正是因为这样,以此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人文景观才显得更有魅力和意义。

猜你喜欢

长调明度基调
试论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现状
草原的长调
摩登基调
马背长调
新中式风格室内空间纺织品的色彩分析
颜色三属性及其在图像调节中的应用
定好生活基调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
电影《三个白痴》中的情绪基调种类
浅谈中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