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十九)
2021-11-30□杨勇
□ 杨 勇
写法分析
任何书法家,在长期书写实践中都会形成特定的用笔习惯和结构方式,进而在作品中呈现出某些标志性特点。这种带有极强个性的特点一旦为我们掌握,就能比较方便地还原出其书法的风格特征。临摹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破解其个性秘密,并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变前人书写经验为自我经验的过程。其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技法主要体现在笔法和结构中。
一、笔法
学习《书谱》之要害,在得其笔法。孙过庭是二王书法的继承者,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转换等皆为二王一系。米芾评价《书谱》:“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中评孙过庭:“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才,非功用积习所至。”与王羲之草书相比,孙过庭用笔以爽利见长,信笔而书,毫不迟疑。而且字势十分灵动,细部刻画非常到位,有很多出人意料之笔。由于《书谱》“俊拔刚断”的用笔特点,在临写时一般不宜用羊毫。羊毫柔而致密,不易表现“爽利”的感觉。应采用兼毫或狼毫,借助笔的“弹性”来表现用笔“爽利”“刚断”的特点。
《书谱》中的字,字径比较小,所以书写时腕部动作比较多。《书谱》的风格属于妍美一路。在当时还存在“质”与“妍”的讨论,“质”是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强调线条的质感、淳古的表现方式及以厚重为特性的艺术特点。孙过庭认为文质的更换和淳醨的变迁,是合乎历史发展常理的,因而不必厚古薄今,尚质非妍。可见,孙过庭论书不泥于古法而追求美感的倾向。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在楷书中,点画的要求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楷书的书写质量。而在草书中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转部分,点画只是一种性情的表现。
下面我们对几类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用笔方法进行解析。
1.方折与圆转
在楷书中,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往往通过折的方式来体现,折的审美意味就是方的感觉;而在草书中为强调其流变性和舒畅感,笔画之间乃至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往往用转的方式来表现,转的美学意味是圆融感。孙过庭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使转不畅则显得迟滞,一味地圆转则易显流俗。
(1)方折
方折是楷书笔法在草书中的延续。正确而合理地运用方折笔法在草书中是十分必要的。一味不加节制地使用圆转,而缺乏方折的对比,会使作品缺乏节奏。孙过庭草书中的方笔,由转折时提笔调锋后笔锋接触纸面时“切”的动作来表现,如“观”“顾”“改”“除”“谓”“陶”“尼”“使”,第一次转折处的方笔。
(2)圆转
圆转,从篆书笔法演变而来。草书流变、秀美、通畅、多姿的笔画形态,其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使转的方法。具体写法是在写到转折处略加以提笔,但没有顿挫动作,即为“暗过”。有顿挫势必会形成方角和转锋的动作,而“暗过”指的是在转弯时略提后用弧形的动作一带而过,同时笔画和笔画之间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比较单纯的转笔,如“向”“可”“如”“南”。
比较复杂的转笔,即连续的转笔,如“寻”“惊”“将”“独”“带”“称”“尊”。《书谱》中也有类似怀素《自叙帖》中婉转流利的圆笔,如“遂”“远”“安”。所不同的是,怀素的转笔多用中锋,笔画粗细比较一致,孙过庭草书中的转笔则有粗细变化。无论是哪一种转笔,都要把笔锋理顺,不能产生绞锋,只要提按和使转准确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当然,孙过庭草书使转处更多的是方圆并用,因为“转”与“折”本是针对同一笔画不同的两种表现方式。如“好”字左边右下部分的转笔处,并非一转而过,而是转中带折;“知”字一笔而就,方圆兼备;“假”字最后一笔也是方圆并用。这些方圆结合的曲线是草书中最难掌握的。孙过庭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靠线条粗细的变化,二是靠行笔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非常巧妙,所以能产生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