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产业结构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1-11-30冷雨薇广西大学经济学院
文/冷雨薇(广西大学经济学院)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其如何实现经济快速高效发展,既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必须攻克的难题,也是解决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基础。
一、西藏产业结构现状
(一)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劳动力分配不合理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17.8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548.39亿元,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第一、二、三产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尤为显著,从2000年55.34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37.33亿元。而第一产业虽然为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很小,但是却拥有着西藏地区超1/3的劳动力,体现出西藏地区存在着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
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与就业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变化是影响就业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1]。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在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时,应该发挥其极化效应,吸引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其转移,同时发挥涓滴效应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但从西藏地区的劳动力分布情况来看,明显呈现出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未同时带动就业水平的提高和合理分布。而就业水平的低效率必然又会加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二)投资集中于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
通过支出法核算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于西藏地区而言,投资对促进其地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西藏位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国家一直密切关注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脱困。为了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国家对西藏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促进其农工商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资金来源看,2017年国家预算资金实际到位11010568万元,占全年实际到位资金的64.2%。且西藏地区的投资呈现出国有投资比重逐年增加,而私人投资、外商投资等所占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资金流向来看,2017年国有经济的投资总额为18037097万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87.9%。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近年来虽呈现逐步攀升的态势,但是效果不明显。来自中央的资金虽然扶持了西藏部分地区如工业在内的各产业发展,但是缺乏中央企业与地方经济的有机协作。从中央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央企业的辐射能力不强,其扩散效应不能很好地被地方经济所吸收,无法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因为中央企业与地方经济不能有效联动,地方经济也不能为中央企业的继续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区域内部缺乏活力,没有形成区域内生的自增长动力,对中央的财政划拨依赖度大,缺乏内部持续发展的活力。
(三)自然资源配置效率低
西藏地理位置特殊,使其具有独特的农牧业生产环境,具有海拔普遍偏高且呈现不规则梯度变化、地形复杂多样、生态脆弱明显、昼夜温差悬殊、紫外线辐射强烈、极端天气变化多端、人均耕地面积不足、自然资源各具特色且丰富多样等特点[4]。根据2015年至2019年西藏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农业和牧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更是高达384:11:424:1。由此可见,农业和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对于西藏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升级和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2019年为例,西部地区农业的平均水平约是西藏地区的20倍,体现出西藏地区农业资源配置率低下,合理利用显得尤为迫切。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拥有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和耕地灌溉面积三个方面来看:2019年全国农业机械拥有量平均为3314.78万千瓦,而西藏仅为559千瓦;2019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平均为174.31万吨,而西藏仅为4.8万吨;2019年全国耕地灌溉面积平均为2215.44千公顷,而西藏仅为275.9千公顷。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着耕地质量下降,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
(一)坚持区域产业结构以资源导向为主,向结构导向转变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和技术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类似于西藏的落后地区,如果盲目地在各个领域中引进、采用高新技术,以期跳过传统工业化的阶段,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不仅不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反而可能会导致地区生产总值降低,滞后西藏地区的发展。西藏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分配显著失衡,第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最低,却占据着近一半的劳动力。西藏拥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第一产业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由于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近年来不合理、低效率的资源开发,西藏地区面临着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所以从西藏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资源导向型的产业结构优化迫在眉睫。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应安排第一产业相关技术人员援藏,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机械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实现第一产业的规模经济,提高第一产业的总产值,并且解放劳动力,使劳动力更多地流入第二、第三产业中。从地区层面来看,地区政府要注重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义务教育范围的扩大,注重相关方面人员的培养。
但是产业结构以资源导向型为主,并不代表着放弃技术创新的发展。技术的提高会带动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又会反作用于技术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相对于西藏地区,技术创新的重点可以放在拉萨等地的大中工业中心,形成校企合作和飞地经济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并加快创新的落地实施。针对西藏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区优势的藏医药业、采矿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通过飞地经济模式,一方面可以获取来自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和西藏之间可以形成产业转移,通过结合西藏的资源优势和发达地区的技术优势,促进西藏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为工业化进程积累经济技术基础。但是由于西藏地区目前的工业基础薄弱,产业转移切勿操之过急。所以综合来看,西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目前应是以资源导向为主,向结构导向转变。
(二)推动区域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融合协同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准备、起飞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是完善的自生型的工业化过程。但是包括西藏地区在内的中国大部分落后区域,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自然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等落后的生产关系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一直注重对西藏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但是由于工业化过程本身的客观条件和近年来西藏地区的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西藏地区目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二重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央投资集中在国有企业,但是国有企业缺乏与地方、乡镇企业的相互联动,国有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地方企业也不能为国有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解决西藏地区的经济二重结构问题,就需要推动西藏地区的国有企业与地方和乡镇企业的融合协同发展。从西藏地区2019年的工业产值情况来看,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内的采矿业和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在内的轻纺业,为西藏地区的工业产值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西藏地区的国有企业应该借助于来自中央的资金支持,着力发展采矿业、轻纺业等重点产业,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专门化优势。同时,通过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对同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地方企业进行扶持,发展其成为本产业的下游零部件厂和加工厂等。地方政府也应该对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并简化相关流程程序,鼓励中小企业改造技术设备、经营管理模式等。还要完善本地的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参与市场竞争的平台,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最后,中小企业要积极与大型国有企业建立联动关系,借助大型企业提供的发展机会,扩大生产,学习经营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三)培育现代化的生态农业
西藏地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其中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和牧业的生产水平更是远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从影响农业产出水平的农业机械拥有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和耕地灌溉面积三个方面来看,西藏地区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技术水平低和耕地分散、无法利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生产等问题。西藏地区拥有着我国最大的水资源4496.9亿立方米,农用地87230.2千公顷和草原82051.9千公顷。西藏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是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要争取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西藏地区发展农业经济,采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要加强群众对于生态农业的意识,宣传和引导人们树立农业环境保护是农业经济发展前提的意识。同时要重视生态农业是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普及和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机械化操作能力,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来降低生产过程中对土地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现代化的生态农业还要求科学的指导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布局,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并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同时要加强农业技术方面的创新。
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细碎化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创新性地采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纵向一体化方面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市场分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契约形成各类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产业链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横向一体化方面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和交易行为,实现资本、要素和产品的集聚或分化,并存在扩大经营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的发展趋向[2]。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调培育专门的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经营管理的职业农业经理人,通过职业农业经理人,可以改善农业资源配置率低的问题,减少初始投入并增加产出和增大经济效益。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调企业-职业经理人-农户的合作,其中一点就是生产出的农产品直达超市柜台,这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西藏地区解决农业生产率低下的问题,要以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为核心,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