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市级三级甲等医院建设名医工作室的实践探索
2021-11-30石小玲
石小玲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正面临医疗市场的严峻冲击。如何进一步提升医院区域影响力,是新医改形势下地市级三级甲等医院面临的新挑战。学科建设和发展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医院核心竞争力所在[1]。有的地市级医院学科发展活力不足,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管理制度存在欠缺,一线管理者重技术、轻管理现象较普遍;人才易流失,人才现状与新形势下医院学科建设的需要之间存在实际差距[2];医务人员普遍重临床、轻科研,临床研究方向分散,科研转化临床成果薄弱,尤其缺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3];与省级大型医院相比,地市级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率仍较低,国家重大奖项和科研基本空白,尤其是临床科研类奖项和立项数量少,标志性成果缺乏。学科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学术地位和技术实力,通过推动学科建设打造品牌优势是提高医院区域影响力的有力保障[4-5]。我院作为淮安市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也一直在探索推动学科建设、提高学术影响力和技术水平的方式。为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2018年,我院制定外聘学科带头人,即建立名医工作室管理制度,柔性引进专业技术职务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担任我院相应专科的外聘学科带头人。自2018年12月起,我院陆续邀请18位国内知名专家建立了18个名医工作室,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力推动了医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现将我院在名医工作室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
1 开展名医工作室的具体做法
1.1 建立名医工作室管理制度
我院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地市级医院,虽然整体学科影响力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但各科室的学科影响力与国内知名医院的学科在学术影响力、临床、科研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加强对外合作,2018年11月,我院制订了名医工作室管理制度,从外聘学科带头人基本条件、入选程序、基本职责、薪酬待遇及奖励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外聘学科带头人须为现任、候任或曾经担任过省级医学会及以上各专业学组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所在执业机构的专科须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或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拟申请外聘学科带头人的专科,必须为省级或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外聘专家名单需通过科室民主管理小组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并报医务处审核、院领导班子讨论审批。通过建设名医工作室,力争把相应专科打造成为学术影响力高、技术先进的特色科室,以带动医院整体临床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1.2 协助专科开展标志性技术
标志性技术是医院的鲜明旗帜,打造一批过硬的技术项目,突破点在于对各专科标志性技术或重点技术的扶持。我院鼓励支持各科(副)主任、诊疗组长等骨干人才到国内外一流医学院所学习标志性技术,加快推进新技术、新项目的引入和应用,全面开展业内高精尖技术,利用地域上的优势,打造地区的技术高地。除了外出学习,我院也利用名医工作室这个平台,要求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每月选派1 ~ 2名成员来我院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每年协助我院相应专科开展1 ~ 2项以上的省内标志性技术项目,达到省内领先或者国内领先的技术将给予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一定的薪酬奖励。
1.3 邀请专家查房及疑难病例会诊
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定期来医院查房,并开展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时对临床工作中的疑难危重症患者进行会诊,以大力提升我院相应专科的临床诊疗能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此外,我院还协助各科室与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通过远程会诊中心定期进行查房、病例讨论等工作。
1.4 进行科研学术交流与指导
学科建设和发展是医院发展的关键,医院学科的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科研作为医疗技术的支撑,学科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科研能力上[6]。名医工作室的专家团队每月会选派成员来我院开展科研辅导、授课等工作,开展工作的时间在1 ~ 2个工作日。同时,医务处也要求各专科选拔科室的科研学术骨干到专家所在医院定期进行科研汇报和学术交流。名医工作室管理制度中提出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每年指导相应专科申报1 ~ 2项省级以上课题,2 ~ 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导发表影响因子3分以上的SCI论文2 ~ 3篇。各专科省级以上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或者SCI论文发表后,均给予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相应的薪酬奖励。
1.5 强化学科建设以实现名医传、帮、带作用
我院作为区域内地市级医院的领头羊,在学科建设方面虽有一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在省内仅达平均水平,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和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因此,我院推进名医工作室也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与发展,弥补短板。除了对方来院或远程指导外,我院相应专科也不定期组织人员赴对方医院学习交流,提升业务水平及管理水平,通过名医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医院进行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并培养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1.6 加强名医工作室运行保障机制
为保障名医工作室管理制度的落实,医院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医务处、科研处、培训处、人事处负责人,下设办公室在医务处,负责制定名医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规划、保障机制等,定期督查各科室计划完成情况。在经费保障方面,每个名医工作室均按照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劳务费管理办法的要求给予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相关费用,医务处和财务处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名医的品牌效应,医务处联合宣传处加强对专家品牌作用的宣传,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外聘专家的技术优势,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2 名医工作室建设成效
2.1 开展多项高精尖技术
我院多个专科在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的指导下开展了标志性技术,有力推动了各专科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已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包括ECMO技术、前向ADR技术及逆向Reverse CART技术在CTO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盆底超声技术、肌骨超声技术、人工耳蜗植入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宫颈癌根治术、急性重症胰腺炎坏死组织清除“step-jump”策略、减孔腹腔镜手术、双通道手术、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等,借助外力提高了我院的专科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2.2 科研水平逐渐提升
各科室均在科研方面接受专家团队的指导,如学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SCI论文的撰写,以及开展科研讲座等。通过加强科研合作,我院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及奖项的数量逐年增长,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和质量也逐年提高,医院整体科研实力获得提升。目前合作在研项目课题11项,在专家团队指导下成功申报市科技局及市卫健委等课题6项。
2.3 通过信息化平台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自成立以来,线上会诊已完成30余例,与上级医院专家“面对面”会诊,共同为患者完成病情分析、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方案,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水平,降低了医疗开支。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患者可通过我院专家指引及远程医学中心搭建的平台,不出县市即可享受到名院名医的优质服务。通过病房改造,每个专科规划一个专用示教室,多个专科高效利用示教室,与学科带头人团队“点对点”搭建远程交流平台,定期参与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的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共同探讨学科发展前沿,逐渐实现与顶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能力。
2.4 持续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在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的指导帮扶下,我院医学检验科、耳鼻咽喉科被评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泌尿外科、妇科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肿瘤内科、普外科顺利通过省重点专科复审,全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在苏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专家团队也帮助医院培养了一批市重点人才和青年医学人才,使我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迈上新台阶。
3 讨论
学科建设是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下医院发展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加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7]。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学科建设已由重视规模效应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向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必须走医、教、研并重之路,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通过学科建设打造品牌优势,才能提升医院区域影响力。近年来,很多医院尤其是地市级医院在学科建设发展经历一段“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过程后,正在悄悄滑入瓶颈阶段,机制问题和活力不足正在凸显,进一步限制了学科发展。
为突破学科建设发展的“瓶颈”,我院对新形势下地市级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进行研究,推出了名医工作室制度。成立名医工作室的科室必须为省级或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这些科室科研基础较好,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科室邀请外聘学科带头人团队来院指导,从人才培养、科研学术交流、开展标志性技术、专家查房及会诊等各个方面,对医院各专科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和指导。建章立制,鼓励科(副)主任、诊疗组长及其团队外出学习新技术、新项目及新的管理模式。这种“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效加强了地市级医院与国内技术、科研等领先医院的沟通与交流,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例如有少数科室,因对方专家时间难以协调,或因我方重视程度不够,开展交流活动次数较少;考取对方专家团队博士生人数偏少;各专科开展此项工作取得的效果参差不齐,部分科室开展高精尖技术数量不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数量偏少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加强了监管,督促各科室按计划联系专家团队开展指导合作,对每个设立名医工作室的专科按年度考核,从专家指导工作频次、新技术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评价周期内无进展的科室予以通报批评,对周期内取得成果甚微的专科,在下一年度不再给予外聘学科带头人经费待遇。通过这些举措,科主任和科室团队也高度重视名医工作室工作的开展,积极主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从而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