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大力发展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
2021-11-30朱蓉缪祥虎
朱蓉, 缪祥虎
(1.宣威市农业农村局,云南 宣威 655400;2.曲靖市畜禽改良工作站,云南 曲靖 655000)
1 宣威市基本情况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为云南省曲靖市所辖县级市。面积6075km2,辖28乡(镇、街道办事处),356个行政村,3431个自然村,全市户籍人口155万人,常住人口133万,城市人口45.5万人,城镇人口79.7万人,综合城镇化率达49.8%。宣威市有31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952户168262人,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5月,通过省级核查和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省政府批复,宣威市实现脱贫摘帽。
宣威市地处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年均气温13.3℃,降水986mm,日照2018.5h。境内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水资源总量24亿m3,水能蕴藏量106万kW,计划工程储水1.14万m3。宣威火腿被国家列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制作工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域品牌价值据最新评估达到106.79亿元。各类旅游资源丰富,有自然旅游资源109处、人文旅游资源115处。
2 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涉及千家万户,一直是群众增收、脱贫致富和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宣威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把宣威打造成为“中国火腿美食文化名城”的定位,深度挖掘宣威火腿的文化价值、商品价值和品牌价值,连续举办了3届中国·宣威火腿美食文化旅游节,推动美食与城市、文化、健康、旅游深度融合,带动了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提质增效。截至2020年6月,全市累计建成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66个,其中:万头猪场22个;累计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3.4万户,带动农民养殖户约23万户。2018年,全市出栏生猪405.6万头,猪肉产量47.9万t,实现生猪养殖业产值48.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00.2亿元的48.2%。累计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17个,其中省级示范社7个,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生猪产量占总产量的10.3%,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73%。全市从事火腿加工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1000余户,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的火腿加工企业22家,从业人员达2200余人。拥有地理标志数量2个,获准使用宣威火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企业10家。累计扶持培育市级以上火腿及生猪产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省级9家,曲靖市级14家。绿色有机认证产品3个,获“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表彰1个。浦记、荣升、德康3家火腿加工及生猪养殖企业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2018年,全市生产火腿5.6万t,精深加工1.3万t,实现火腿加工产值35亿元。火腿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4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消化了大量的玉米、马铃薯、胡萝卜等粮饲作物,带动了“游乌蒙山水·品宣威火腿”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形成了“粮猪饲互动、种养加循环、农文旅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态势。火腿及生猪产业加工产值(火腿加工产值35亿元、肉联产值13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1:1,产业覆盖贫困户3万余户9万余人,户均增收1 200余元,为推进产业脱贫、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市生猪存、出栏量、肉类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火腿销售份额约占全国火腿市场的30%,在中国火腿行业中综合排名第二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明显的品牌优势和较强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
3 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发展优势
3.1 品牌优势明显,具有文化性
宣威火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文化底蕴深厚,已有上千年生产史、300余年成名史、百年世界著名,被称为华夏三大名腿之一,是云南著名地方特产之一。浦在廷先生创办的“双猪”牌火腿早在1915年就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云南省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特食品之一;1923年,在广州举办的展览会上,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饮和食德”。近年来,宣威火腿先后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华老字号、中国百强百城公用品牌等荣誉100余项,“宣字牌”宣威火腿荣获“全国优质肉类产品奖”、浦记火腿公司荣获全省绿色食品加工“20佳创新企业”称号。火腿文化已融入宣威6075km2的山山水水之中,成为宣威最负盛名的文化名片和标志,品牌价值达106.79亿元。
3.2 区域特色鲜明,具有独特性
宣威火腿因产于宣威而得名,宣威也因火腿而荣获“中国火腿文化之乡”“中国火腿美食名城”等美称。据史料记载:宣腿著名天下,气候使然。宣威冬季寒冷、春季干燥、夏秋潮湿,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独特的立体气候最适宜火腿腌制、脱水和自然发酵;为支撑宣威火腿产业发展培育的优质原料猪种——宣和猪,于2017年获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评审通过,颁发了新品种证书。宣和猪具有耐粗饲、屯脂力强、肉质细嫩优良,以玉米、马铃薯、胡萝卜、蔓菁等农作物和山上自然生长的猪草喂养一年以上的猪,腌制发酵的火腿肉味纯、香味浓、营养高。宣威火腿的色、香、味由宣威独特的气候、水土、猪种、饲草饲料、饲养方式、腌制工艺、自然发酵等综合因素决定,具有明显地域性,别的地方无法复制。
3.3 产业基础扎实,具有广泛性
宣威火腿与其他火腿最大的不同是,产地面积广、会腌制的人多、原料猪种优质。宣威火腿优质原料猪种“宣和猪”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审定并认证,是国内唯一为火腿原料培育的新品种。目前,全市生猪规模养殖蓬勃发展,火腿加工企业众多。
3.4 产业成长性好,具有长远性
宣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发展,在政策支持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宣威火腿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宣和猪推广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云品入沪等方面重点倾斜。在产业规划上,制定了《宣威火腿和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一园三区多点”布局。“一园”是建设占地67hm2的宣威火腿产业园,力促火腿精深加工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三区”是在磨盘山、浦山、东山3个火腿优势发酵区建设自然发酵库;“多点”是引导火腿加工企业建设专属养殖基地,制定企业“宣和猪”供应标准,建立与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广泛饲养“宣和猪”,实行订单回收,为生产本土、优质、高端宣威火腿提供充足腿源。在融合发展上,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累计研发生食、熟食、调味料、火腿饼等系列产品100余个,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销售区域覆盖上海、北京等2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远销新加坡、韩国等地,销售份额约占全国火腿市场的30%,在中国火腿行业中综合排名第2位,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宣威火腿不仅是区域品牌,也是云南乃至国家的民族品牌,在国内外火腿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具有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良好优势。
4 创建原则
4.1 坚持品牌引领,全产业链发展
以“宣和猪”“宣威火腿”两个品牌为引领,充分发挥宣威独特的水土、气候、猪种、饲草饲料、饲养方式、火腿制作技术等优势,构建从饲料、良种、养殖、屠宰到火腿加工、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上下游产业紧密联动、互促互进,实现品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4.2 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分级制度
制定统一的宣和猪养殖标准和管控流程,建立科学完善的宣威火腿质量标准体系、分级制度和溯源体系,把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轨道,促进火腿及生猪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3 坚持科技支撑,加强产品研发
坚持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积极推广宣和猪养殖及宣威火腿精深加工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加大适销对路新产品研发力度,建立健全品种多样化、规格系列化、档次差异化的宣威火腿产品生产经营体系。
4.4 坚持绿色发展,抓好种养结合
坚持绿色生态导向,以发展生态养殖、绿色加工、循环利用为目标,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支持集约化、循环化生态种养,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推动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4.5 坚持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火腿加工企业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优势互补、集群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和市场主体自主权,营造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的环境条件。
5 创建目标
5.1 规模化
到2021年,全市生猪出栏420万头,猪肉产量49.5万t,生猪养殖业产值50亿元;火腿产量6.2万t,精深加工3万t,火腿加工产值60亿元;实现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产值110亿元,主导产业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2.2:1。
5.2 组织化
到2021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增加2家);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增加2家),10亿以上1家(新增);省级以上示范社10个(增加3个)。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生猪产量占总产量的30%。
5.3 专业化
到2021年,打造宣和猪养殖专业村150个,实现宣威火腿产业园区产值35亿元以上。
5.4 绿色化
到2021年,绿色有机认证产品数量10个(增加7个),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90%,提高17个百分点。
5.5 市场化
争取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3个(增加1个),争创“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表彰3个(增加2个),实现宣威火腿市场占有率35%以上,比2018年提高5个百分点。
6 建设方法
6.1 提升规模化水平
6.1.1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抓好“宣和猪”养殖基地建设
一是加大“宣和猪”繁育推广力度。巩固和提升3个核心场,共饲养宣和种猪664头,每年选留更新种猪364头,提供扩繁群种猪3000头以上;每年建设10个“宣和猪”扩繁场,每个扩繁场饲养种猪150头以上,年提供种猪1000头以上,示范引领全市中小规模猪场发展、养殖专业村建设。2019—2021年,宣和猪能繁母猪存栏分别达4万头、8万头、10万头,“宣和猪”出栏分别达80万头、160万头、200万头以上,以“宣和猪”为原料的宣威火腿产量分别达160万条、320万条、400万条。
二是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抓好以宣和猪为重点的规模化养殖,推动养殖方式由小规模、低水平向大规模、高标准转变,提高疫病防控水平,提升生猪批量供给能力。2019—2021年,力争全市生猪出栏分别达410万头、415万头、420万头,规模化养殖水平分别达到45%、48%、50%。
三是积极动员全市生猪养殖户参加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每年投保能繁母猪10万头以上、育肥猪40万头以上。
6.1.2抓好规模化优质饲料基地建设,提高供给能力
根据“宣和猪”饲养标准,优化饲料生产结构,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以胡萝卜、白萝卜作为提升宣威火腿原料猪肉品质的青绿饲料,每年种植萝卜0.67万hm2,2019—2021年,建设以饲用玉米、马铃薯、萝卜为主的青绿饲料基地17万hm2、18万hm2、18.6万hm2。
6.1.3建设饲料加工厂,抓好“宣和猪”专用饲料研发
扶持宣威德康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2万t饲料厂1个,动员每个万头生猪养殖企业各建设一个能满足饲养需求的饲料加工厂。依托宣威德康生猪养殖有限公司饲料厂,研究开发1个宣和猪专用饲料配方,组织开展宣和猪专用饲料组方、饲养试验、饲料与肉质关联性研究等。
6.1.4实施火腿加工及屠宰加工项目
采取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等方式,支持现有生猪屠宰企业、火腿加工企业技改升级,力争建设年屠宰加工150万头生猪肉联生产线,引进年生产加工20万条火腿的控温控湿现代化生产线2条,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猪肉和火腿加工向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力促“宣和猪”猪肉与宣威火腿“两个品牌”同步上市交易,同步打开市场、抢占市场。
6.2 提升组织化水平
6.2.1培育壮大领军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坚持内聚外引,采取并购重组、参股控股、战略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推进现有火腿加工企业产业重组、业务整合和价值重构,培育壮大行业领军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到2021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种养加”一体化企业5家以上(新增2家),其中,10亿元以上1家(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新增2家)。
6.2.2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
让专业合作社与专业村生产群签订养殖回收合作协议,火腿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签订订单收购协议,确保“宣和猪”养得出、卖得掉,火腿加工原料来源稳定。
6.2.3建立完善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带动能力
采取订单带动、股份合作、托管代养、吸纳就业等方式,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专业村+农户”模式,建立健全多形式、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把生猪养殖、火腿生产农户引进现代农业发展新轨道。加大利益联结机制的履约监督力度,切实维护从业农户利益,促进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从业农户实现“双绑”连带关系,将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发展成效紧密挂钩,确保生猪养殖户持续增收创收有保障。完善合作社资料,包括合作社相关证件、订单协议等。
6.2.4抓好科技创新,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以防疫、兽药、饲料等监管为重点,构建完善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云南省火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宣威火腿技术攻关平台,强化宣威火腿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引进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产、加、销”紧密结合,抓好适销对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运用。
6.3 提升专业化水平
6.3.1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
以行政村为单元,统筹考虑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和生态环保要求,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专业村+农户(贫困户)+电商”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专业村养殖。依托各乡(镇、街道)“宣和猪”一级扩繁场,每年打造以“宣和猪”为重点的生猪养殖专业村50个,每个专业村培育饲养母猪2头以上或年出栏肥猪5头以上专业户50户。
6.3.2推进标准化生产经营
制定统一的“宣和猪”养殖标准和管控流程,加快形成全程可视、可追溯、各环节智能化协作的火腿及猪肉产品供应链体系。严格执行宣威火腿生产工艺标准,保证每个环节相互协调、精细加工,确保宣威火腿独特的产品风味、品质和形象。完成《地理标志产品宣威火腿生产技术规程》《宣威火腿熟食标准》《宣威火腿饼标准》《宣威火腿生食标准》《“宣和猪”生产技术规程》等5个地方标准制定。建立健全从猪源到火腿系列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把宣威火腿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轨道。
6.3.3推进宣威火腿产业园建设
按照国家级食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标准,高标准抓好占地67hm2的火腿产业园建设,推动火腿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到2021年,累计引入10家以上火腿类企业入园发展,实现宣威火腿产业园区产值35亿元。
6.4 提升绿色化水平
6.4.1推动生产基地、生产方式绿色化
重点扶持发展循环生态“宣和猪”养殖基地,发展生猪有机食用青绿饲料,实现绿色生态环保养殖。以绿色生态环保养殖基地为依托,推动火腿绿色加工,打造绿色火腿品牌。建立“宣和猪”专用饲料卫生标准和检测标准,强化兽药饲料质量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宣威火腿及猪肉产品生态、本土、优质、安全。
6.4.2扩大绿色有机认证规模
支持饲料种植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火腿加工企业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开展技术、产品等科技研发创新,力争绿色有机认证数量达10个(增加7个)。
6.4.3组建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绿色有机联盟
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绿色有机生猪产业联盟,指导养殖户在猪场布局、饲养管理、卫生防疫、兽药饲料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科学操作、规范生产,实现“供种、饲养、技术、防疫、出栏、销售”六统一。组建宣威火腿产业绿色有机联盟,引导各火腿企业增强名牌、精品意识,推动宣威火腿实现“品牌、标志、质量标准、标准化生产、销售价格”五统一,努力用名牌产品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提升效益。
6.4.4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
实施以奖代补,扶持建设3个有机肥厂、6座大中型沼气工程、12个异位发酵床、1个污水处理厂、12个动物疫病防控洗消中心(车间),改建297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确保到2021年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0%,比2018年提高17个百分点。
6.5 提升市场化水平
6.5.1抓好产品研发
准确把握火腿及生猪产业发展态势,顺应多样化、便利化、品质化消费升级潮流,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积极研发猪肉冷鲜产品、生食火腿、火腿饼等“宣和猪”系列产品,培育稳定的消费群体,留住现在购买力、挖掘潜在购买力、吸引周边购买力。建立宣威火腿认证认可制度,抓好火腿分级、分类包装,建立以质论价、分级定价、分类管理、分层推销机制,满足不同市场消费需求。2019—2021年,每年研发宣威火腿新产品1个;2020—2021年,推出“宣和猪”猪肉冷鲜系列产品。
6.5.2培育自主品牌
深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采取品牌策划、产品品质提升等措施,积极组织企业争创云南“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到2021年达3个(增加2个);“宣和猪”申报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2021年达3个(增加1个)。
6.5.3创新营销模式
制定宣威火腿营销策略,建设物联网示范基地、宣威火腿官方网站,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采取开设专卖店、连锁店等形式,推动宣威火腿和“宣和猪”冷鲜肉线上线下同步销售。2019—2021年,力争宣威火腿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1%、33%、35%以上,分别比2018年提高1个、3个、5个百分点。
6.5.4加强市场监管
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食品管理质量标准,指导督促市域内宣威火腿企业及“宣和猪”肉联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向社会公开“质量诚信承诺”。
7 保障措施
7.1 强化组织领导,高位谋划推动
切实把“一县一业”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示范县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来抓。一是实行“双组长”制。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创建工作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由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畜牧兽医局局长和火腿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兼任。办公室统筹负责创建具体工作,形成部门配合、上下联动机制,高位统筹谋划、高效推动落实的工作格局。
7.2 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省级财政补助、市级配套、市场主体自筹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市级配套每年不低于3000万元投入示范县创建。加强政银企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发适合“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和市场主体需求的特色信贷产品,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是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对带动农民致富的生猪养殖及火腿加工企业,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机制予以奖励补助。
三是建立联合招商引资机制。与省、曲靖市建立联合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在项目规划、立项、审批、环评等方面优先保障。加大用地、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扶持,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要素投入成本,为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7.3 强化宣传服务,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统媒介和抖音、快手、咪咕等现代新型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创建工作中的新举措、新典型、新成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用”等办法,积极组织开展外出考察、现场观摩等活动,建立沟通联系和情况通报制度,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年考核制度,及时掌握创建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解决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各项创建工作任务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