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特征及防治方法研究
2021-11-30宋国梁
宋国梁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河北 邢台 054000)
1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地质灾害的早期监测和防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灾害破坏性非常强,从往年的地质灾害来看,对周围的房屋和道路设施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打击[1]。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早期监测,做好防护措施,设置应急处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主要分类
地质灾害也可以称为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地质作用造成地质恶化,环境质量降低而引发的一种恶劣环境现象[2-5]。地质灾害,通常会给当地居民造成人身危害。
同时,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会给当地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常见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泥石流、滑坡、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类。首先,从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来看分为两种。一种主要是由自然变异到地质灾害的变化,这种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第二种是由人为因素诱发导致的地质灾害,这类地质灾害成为人为地质灾害。从地质环境和地质体质变化的速度来说,可以分为突发性和缓慢性地质灾害。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也习惯称之为狭义地质灾害;缓慢性的地质灾害,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为环境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理或者地貌来说可以分为山地地质灾害,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例如地质沉降等。
3 地质灾害的特征
3.1 地质灾害破坏性强
我国很多地质灾害呈现出破坏性强的特点。很多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不仅会给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会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影响。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造成24.2万多人死亡,而且地震发生后对唐山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很长时间的影响。还有就是泥石流高发的山区地带,泥石流的发生给当地居民和当地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6]。
3.2 呈长期高发态势
我国地质灾害近年来呈现出长期高发态势的特征。我国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我国地质灾害呈现增长和频发的态势。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我国极端、恶劣的天气在各地区发生的频率逐渐增高。而且,我国从地形、地貌来看,也是较为复杂,很多地区具有地质灾害高发的特质,很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而且对于一些沿海地区,局部地区的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近年来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还有就是位于一些地震带区域的城市,如我国重庆、贵州和唐山等,这些城市位于地震较为活跃的地带,近年来地震发生的概率也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态势。整体看来,我国强降雨过程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在未来的几年中,造成地质灾害的总体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3.3 灾害点多面广
我国地质灾害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性。地质灾害类型繁多,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城市和区域。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国家每年也加大力度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但是整体看来,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的态势,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任务非常复杂和繁重[7]。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约23万处。从分布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山区铁路干线、国家公路主干线工程区和400多个城镇、100余个大型工厂、几百座大型矿山和上万个村庄所在地。从近年来地质灾害的特性和防治任务来看,需要治理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28万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800多个。
4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4.1 提升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提升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强化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队伍的力量,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早期监测,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首先,努力提升地质灾害的监测能力。国家应加大对于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的更新,研发科技水平较高的监测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选取不同类型的监测方法,从而提高地质灾害监测的精准性。其次,国家要投入资金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小组,引入较为尖端的科技型人才,积极投入到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中。国家每年要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会,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地质灾害监测人才。
4.2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分析机制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分析机制,对于后期防治地质灾害意义重大。对于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相关部门应进行总结和分析。
每一次地质灾害发生后,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前,各监测系统对于地质灾害的监测是否准确、到位,哪些参数监测的精准,哪些参数监测的存在偏差以及哪些参数没有监测出来。通过分析找到切入点,进一步提高监测仪器和监测系统的精准性,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能力。其次,对于本次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方法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所采取的应急对策和应急手段是否科学、合理,达到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等方面。通过这些分析机制的建立,不断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应急能力。
4.3 加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于地质灾害频发区或者地质灾害隐患比较高的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通过采取当地居民搬迁或者是采取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避免或消除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国应对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类型和易发区域进行综合统计,对于地质灾害不易治理的地区,可以采取居民搬迁的防治对策。
当地政府可以组织居民异地搬迁,躲避开地质灾害频发的高危险地区;对于通过治理措施,可以有效防范地质灾害的地区可以加大治理力度,从而消除地质灾害的风险。比如:对于一些出现严重地面沉降的区域或者是地面裂缝比较严重的地区,要设置严格的管控措施,下达明确条文,防止出现地下水过度开采现象[8,9]。相关监测部门通过风险评估和实际勘查等技术手段,保障这类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在合理范围内,有效规避该地区出现地面沉降等风险。
4.4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系
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系,能够及时、有效、快速的应对地质灾害。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系,从体系内容和范围方面都应该全面覆盖。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处置能力,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力,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建立应急小组,参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处置工作。
国家、地方和各部门要通过信息化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快速沟通和交流,能够保障各部门有专人负责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从而建立高效沟通、快速协作的应急处置体系。此外,为了切实提高各部门团队配合和协作能力,每年可以根据需要,组织一些应急演练,让各应急小组成员具备较强的素质和实战能力。
5 总结
总之,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有效防治地质灾害至关重要。
本文从提升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分析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以及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实地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综合研究制定防治对策。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从而更好的做好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