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30陈永富汪财生曹朝清
陈永富,汪财生,曹朝清,俞 超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随着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变革,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技术技能型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1]。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协调育人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存在着诸如合作层次浅、模式趋同化、企业的深度合作意愿不够强等状况[2]。政校藩篱、校企隔阂等深度合作的瓶颈因素亟待破解[3]。浙江万里学院生物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三五”浙江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拓展校内外资源、构建实训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打造“政企校三融合”协同育人与开放融合新生态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实训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构建原则
实训实习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核心在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资源有机融合,基于社会需求、政策导向、利益驱动、优势互补等因素,激发三方的合作意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搭建深度合作、相互协作、多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各主体协同配合、共担责任,基于以下几个原则构建促进各主体发挥作用的长效管理与运行机制。目标机制方面,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共同的目标与共性需求。协同机制方面,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社会,多方协同、共建、共创育人大生态。融合机制方面,“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科融合”“三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和模式[4],探索和丰富协同育人内涵。共赢机制方面,成果和利益多方共享。监管机制方面,在政府的指导下,三方共同构建与监管实践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运行管理制度和实践安全管理等。
2.实训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构建
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完善多主体合作办学、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共享育人成果,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运作协同等“四协同”机制,校企合作,共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标准,共建实践课程体系、共建实训实践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2.1 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政企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 和《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2019)等文件精神指导下,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性。通过搭建“政企校”合作平台,制定企业参协同育人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主导者、调解员、监督者三重角色的作用,协调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监管校企,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协同育人,考核评价,形成“政企学”协同育人格局。
2.2 以学校为主体,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责任主体,应发挥主体功能,注重内涵发展,根据生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情感、思政等要求与培养矩阵,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明确各自职责与分工,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主导作用:牵头共建由政府、企业、高校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构建“政企校”协同育人、开放融合新生态提供有力支撑;完善校企实训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灵活多样的“政企校”合作条件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并细化知识、能力、素质等评价指标体系,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校外兼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围绕高师德师风、高理论水平、高工程素质、高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委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同时邀请企业行家进行授课、指导实训实习,形成校企双向发展的提升机制、多源融合的管理机制和应用导向的评价机制,使优秀教学团队成为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针对企业的岗位与用人需求,通过共同开设课程、设置实训项目、设立行业特色班、合作研发项目、制定实践标准规格等措施,打造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深度感知、合作共赢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新生态,让学生参与解决企业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突破长期掣肘人才培养的机制瓶颈,为“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保障。
2.3 以企业为配体,构建校内外联动的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的最终受益者是企业,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提升合作的意愿,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融入高校科研、教学团队,利用自身场所、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等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实习的真实场所,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创新、管理等综合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配合作用:协同配合。结合岗位要求、技能需求,协同高校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顶岗实习的指导、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起到协助、配合作用;责任分担。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相应实习岗位,并安排优秀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主动协助。在高校的实践教学建设中主动协助,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优先提供实习生产线或生产车间等设施,为人才培养承担企业的使命与责任。
3.实践训练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学生中心”、“学习模式”与“学习成果”等为引导,践行“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专业实践与综合体验、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内涵,打造教育责任共同体。将省重中之重学科、省一流学科(A类)的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重组与学科前沿对接、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的教学内容。专业实践与综合体验有机融合,形成“专业技能+素质拓展+学科竞赛+第二课堂+行业实践+创新创业”的综合体验链[4],将企业优质资源融入人才培养,“产教学赛研创”深度融合,形成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的实践训练模式,采用“开放式”“滚动式”“传帮带”模式,即“大一大二跟学、跟练,大三大四操作、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结合”的转变,增强学生的“向学力”,构建开放、融合、协同、有效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1 项目任务驱动,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为抓手,实验教学实行“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如《酶工程》课程开设的“苹果酸脱氢酶与碱性磷酸酶的制备与鉴定”,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自主开展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最终以得到产率高、纯度高、酶活力活性好的产品为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从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2 产教融合协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通过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积极拓展产教融合的实训项目,并制定实训实习相关标准,实践内容更贴近生物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如引进浙江智慧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天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设立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室。聘请企业工程师为实训指导老师,联合开展《基于PHA调控的污泥发酵产酸过程的影响行为与作用机制》、《鱼粉加工副产物制备鲜味肽及鱼鲜汁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等多个产品化的产教融合项目。实训项目更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对接。
3.3 科教深度融合,训练学生的研发素质和创新能力
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与实验内容。通过科教深度融合训练学生的研发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以省科厅自然基金项目《大宗农产品高效提取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海洋低值鱼及其加工副产物功能成分挖掘和高值化利用研究与应用》为题材,指导8个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省科厅公益项目《光质调控改良红心火龙果果实品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为题材,指导5个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与能力、集成创新能力。2020年度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项,获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学生获专利33项;在校生发表论文70余篇。
3.4 面向行业实际,毕业论文实施“源于企业、真题真做”模式
毕业论文(设计)面向企业实际问题,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知识整合、实践操作、论文撰写的能力。形成一体化的“学生设计—教师指导—企业论证”教学链与“市场—企业—学校”的教学场;“源于企业、真题真做”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思考在生物产业中,如何促进知识应用、技术革新、工艺优化等,使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真正实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4.结语
技术技能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激发政企校积极性,进一步关注政企校协同育人的机制与模式等的综合研究,探索构建实训基地管理与育人机制、产学融合与校企合作机制等协同育人模式,增强相互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育人功能,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共享的共赢关系,从而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变化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