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经济统计学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30郭熠倩
郭熠倩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截至目前,普通高校以提高就业水平为目标,一贯采用的人才培养对口调研、调整制定与实施等环节存在较为明显的时滞性,这将导致高校学生具备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基于自身业务目标的人才需要。校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就业效果偏差,使得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有必要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培养方案共建共享、项目合作等机制实现“全景观”实践教学,通过企业业务实践的沉浸式体验,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办公环境,无损耗地体验工作内容。
双导师制是校企合作背景下常见的导师制指导模式,其以高等学校教育为主,以公司企业项目指导为辅,需要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承担实践型人才培养任务,将目光集中在学生个性化学习差异,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陪伴式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思维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优化发展。一方面,国内高职院校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导师制教学实践模式取得了较显著的教育成果,另一方面,本科高校部分工科专业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且在就业市场上拥有丰富企业资源,也逐渐完善了校企合作导师制教学模式。但同样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经济统计学专业尚未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导师制教学架构。
1.经济统计学专业校企合作导师制教学模式应用价值
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行现代导师制帮助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能够多阶段、多层次地丰富经济统计学专业的授课要求和教学内容,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参与下构建从学生到学徒、从学徒到准员工、从准员工到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上升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现代导师制遵循学生成长的学习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使得教学、科研和就业相互促进,发挥经济统计类专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分散学生就业风险,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调动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推动学生社会角色转变,完善经济统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经济统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经济统计类专业实训就学体系。
校企合作下现代导师制有利于发掘现实典型案例,帮助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协同评价机制,将学校学业评价、校企导师评价融入到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标准中,构建全程一体化反馈机制,注重学生表达能力、责任力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校企合作下现代导师制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师能够针对学生特定个性与想法,精准化定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意向,系统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提供经济统计类环境下的培训方案与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导师引导和修正作用,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就业实践双重保障,在校企导师陪伴下教育环境中缓解学生学习与就业压力,关注学生内心与现实社会的联结,培养学生在现实世界竞争环境中的适应力。
导师制教学模式对导师教学能力和个人素质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导师教师队伍,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信赖相互依存的师生合作关系,对待专业知识的严谨崇高态度,充分发挥导师教学培养者和学业成绩评价者身份作用,养成积极向上、互学互存的教风和学风氛围,通过教师辅导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汲取知识的主动性,不断改善学生辅导和管理工作,提高经济统计类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下现代导师制吸收了班建制和学分制优势,有效提升教学工作制度化和管理深入化发展,对接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应用型培养方案强化了应用型教学模式和经济统计类专业的融合度,校企导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介介质,发挥精准修正、局部缓冲和润滑作用,纠正学校教学培养方向和就业需求方向的偏差,有效提升应用型教学质量,提升授课效率和精准度。
以结果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导师制在经济统计类课程实践中力争达到“导学、导能、导业”的目标。根据经济统计类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个性化学业就业发展为辅,校内专职经济学导师、统计学导师和校外资深技术管理导师共同配合,指导学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学习和专业选修课学习,能够正确认识经济统计学专业发展和就业,能够合理使用高效学习方法获得竞赛证书和学生科研项目荣誉,根据学生特点和职业规划发挥每个学生特色专业技能,挖掘和培养学生独特的工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协助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利用自身资源和经验协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并顺利就业,且能够做好持续跟进和反馈工作。
2.校企合作模式的双导师制教学与指导运行机制
2.1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导师遴选与培养机制
教学模式是教学材料选择、课程建设、课内课外授课活动计划的综合体,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统计类课程应当摒弃现有的单向灌输式方法,采取校企双导师引导下的互动式交流学习。立足于“一对多”近距离导师制,坚持“一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尝试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协同办公的实践性课程框架,尝试将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应用到不同的经济统计类课程中去,将实际师生资源和人才培养目标配比关系,合理分配导师、企业实习项目和校内科研项目等教学资源,建立师生对接、双向选择的灵活课程设计环节,建构新颖的理论课程设置和项目实践课程体系,采取做中交、做中学的过程式教育方法。
校企合作模式下导师制教学效果与导师质量密切相关,优质的导师遴选制度流程、高效的导师培训体系是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建立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选拔标准,健全导师遴选机制流程,建立优质的名导师通讯录和优秀导师资源库,定期开展导师实训教育学习,更新导师制教学要求和模式,改进教学过程设计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调节短期指导规划、课程选择计划、学习日程安排,建立包含导师自评和互评、校企互评和学生评价的综合导师评价制度,保证优秀教师和优秀员工能够标准化人才培养实训目标,确保个性化导师辅导效果到位。
规范“申报—考评—互选—实习”为主线的校内外导师选拔与任用流程,首先建立导师申报系统,规定校内导师应具备的教学及科研素质,明确校外导师应具备的工作经验和行业资质,提高教师和员工的参与热情,初步形成规模化的候选导师队伍;然后进入到校企考评阶段,邀请高校和行业专家制定考评指标体系,将项目试讲和模拟实训等环节列为参考,根据最终得分确定入选校企导师库名单,根据得分所在区间,确定校企导师优秀与合格级别;接下来进入到三方互选阶段,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进行两两互选,辅以校企双导师匹配模型,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专长相匹配,将导师的擅长领域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相匹配,得到校企双导师最优指导组合;最后进入到项目实习阶段,通过短暂的模拟项目实习来考察导师综合指导能力,形成实习反馈机制,对指导效果不佳的导师进行淘汰或重新培训。通过四个环节的逐一遴选,保障校企合作导师的专业化水平。
基于企业统计分析类工作的工作性质和指导难度,将企业导师的远程指导作为导师培训的重点难点。将学生指导融入到企业导师日常工作日程,保证网络资源和直播互动等线上教学硬件平台的顺利运行,企业导师能够熟练运用屏幕共享和视频语音功能,配合校内实训功能指导学生完成远程统计分析项目。校企双方跨部门配合需要共同组织成立校企合作项目监督小组,负责日常监督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进展。
校企导师制的根本优势在于真实的企业业务背景,双导师的指导技能培养机制应充分建立在业务项目环境之中,将业务项目指导培训内容作为校内理论与实践指导培训与校外业务项目指导培训的连接枢纽,校内导师指导培训不得以习得为单一目标,企业导师指导培训不得脱离高校教学实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在导师指导技能培训阶段,初步将校内具体学情和校外业务情景进行阶段化配对和详细流程分解,体现双师制教学目标的全程性、情境性和层次性。
双导师指导技能培训从指导设计技能、指导实施技能、指导评价技能和指导研究技能四方面展开。指导设计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双导师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材料选用、教学过程设计和学情分析的能力,准确定位各学年相适应的指导目标,设计逻辑性和驱动性的教学环节,探究教学教材、实践项目和企业业务等指导料的结构和可行性,选择相适应的指导手段,培训双导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开放性问题中探究更多可能性。指导实施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双导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设计与交流业务项目的能力,培训双导师如何组织学生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并从建模结果中得出结论,组织教师模拟化指导训练,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进行重点培训。指导评价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双导师评价学生学习和自我指导成效的技能,导师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及内容,主动并迅速评议学生实践项目及业务能力得分,看到自身指导能力的提高潜力。指导研究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双导师发现并提炼具有研究价值的探索式实践内容,选择有效科研方法及思路,带领学生实施研究方案并撰写研究论文。总体来说,双师制导师技能培训体系的培训内容应能够和导师具体工作实际紧密结合,适当采用嵌入式课程或课外活动展开,通过不断修正学生操作反馈效果和双导师间交流沟通,逐步优化培训机制。
2.2 校内实践教学与企业业务体验的融合机制
完善双导师制度体系建设应以校内导师指导为基础,高校专家学者及教务人员负责参考政府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导师制度系统性建设的政策指导措施及规划文件,制定指导性纲领文件,校内导师组确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明确四学年一站式课程及学分安排,形成全面、完整和规范的一站式教学计划,由校外导师结合自身特色优势融入校外导师特色课程交流、业务及项目体验、毕业论文指导等环节,在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校企双导师职责划分范围。
以高校教学为双师制实践教学的改革起点,在现有理论教学基础上,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点作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将实践教学细化为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基础实践注重对课堂知识学习的运用,综合实践是基础实践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灵活选择和使用综合分析方法的建模能力,注重综合实践教学和企业导师授课及项目交流的衔接,达到“一站式”流畅教学,将书面理论教学的文字知识转化成基础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综合实践进一步形成系统化建模能力,最终通过企业导师的实践课程和项目操作实训,不断磨合与提升统计分析水平,使学生从内到外透彻地牢记并运用基于就业市场和企业项目的常见统计分析能力。
对高校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联动式改革,兼顾理论教学和企业教学,一方面根据理论教学的难度和重要程度、企业项目实践运用的频率和步骤,对理论教学中的建模方法进行排序,按照排序设置综合实践模拟项目的大、中、小级别,使模拟内容具有阶梯化层次感,有利于与高校学生普遍的动手学习规律相适应。另一方面充分调研企业业务实训内容,根据企业用人能力的普遍需求分析,将综合实验定在高校实验室,将校外项目培训定在企业实习基地,将高校实验室的仿真模拟功能和企业实习基地的真实体验融为一体,将高校导师的综合实践培养和企业导师的业务项目交流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导师应以真实业务作为双师制企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将典型的统计分析方法辅以现实业务背景作为重点案例,精准把握统计分析的重难点,结合校内导师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以业务时间发展为主线设计项目方案,定期融入行业动态发展微调项目中的业务背景,使学生拓宽业务视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同时加入当前和未来热点建模方法,定期更新经典业务项目内容或任务设置,始终将业务项目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不断更新学生的业务体验,点滴积累学生真实业务能力,纠正企业业务能力与校内综合实践培养的偏差。
2.3 建立深度融合的教学与指导质量协同评价机制
要想保证经济统计学专业校企双导师制度下的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构建并完善双导师指导评价体系,其重点在于改变现有的以学生为评价客体的单一维度,让校企双导师制中的三方均参与到指标评价体系中来,打破原有的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被动地位,使学生、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均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创造“三位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全程立体复盘导师制教学,将评价统一性与教学多样性相适应,遵循导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充分考虑日常行政管理对教学评价可能造成的错位影响,建立真实性高和操作性强的反馈机制,能够全面、客观和公正地监测校内导师综合实践指导和企业导师基于业务和项目的训练成效,同时实现导师制期末监管。剖析现有的校内导师指导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业务现实背景,构建科学化的双导师指导评价体系,将导师指导理论内容与实际指导效果相对照,将导师指导评价的定性指标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定量指标相对照,将双导师校内外指导过程与校内外实践效果两两对照,将对照结果纳入现有的成熟的学生成长模型中,选取层次分析法或突变级数法评价导师指导能力,构建基于导师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熵权法和模糊理论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双导师对学生统计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效果。
系统全面地评价校企双导师的指导效果,将共享理念融入到评价体系当中,遵循课堂知识和实验室实训转化为企业统计分析技能的传递规律,尊重企业统计分析技能反向指导校内实践教学的反馈过程,强化教学评价的工具性价值,不得简化或忽略不易量化的实践内容,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校内导师的“教”为基础、企业导师的“练”为拓展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将体系中的评价指标集合细化为强制性评价内容和灵活性评价内容,辅以评价前教育提升教学评价的严肃性,使导师和学生充分重视并认真对待教学评价。首先从双导师为视角评价学生实践教学成果,校内导师负责评价学生课堂与平时表现和实验室实操训练成绩,校外导师负责评价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和项目参与成果,然后从学生视角评价校内导师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过程,以及企业导师的项目指导和技能培训,最后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就实践教学契合度等内容进行互评。
3.结语
国内高职院校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导师制教学实践模式取得了较显著的教育成果,本科高校部分工科专业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且在就业市场上拥有丰富企业资源,也逐渐完善了校企合作导师制教学模式,作为同样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本科专业,经济统计学专业亟须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导师制教学架构,希望本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对此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