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研究进展

2021-11-30赵剑波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门脉肝性门静脉

赵剑波,谭 卿

门静脉高压的定义为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压力梯度大于5 mmHg。根据门静脉系统阻塞部位,可分为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根据肝血窦累及情况,肝性门静脉高压又可以细分为窦前性、窦性和窦后性。继发于肝硬化的窦性门静脉高压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升高,即肝静脉楔入压与肝静脉游离压的差值升高[1,2]。有约20%门静脉高压继发于非肝硬化因素,统称为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NCPH),其中包括窦后性或窦性NCPH,临床上多为肝窦阻塞综合症(HSOS),在国内常见于服用含吡咯碱类的各种中药(如土三七等)后起病,而国外常见于血液病患者在行大剂量清髓治疗过程中发病。临床上,常见的窦前性NCPH是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和肝外门静脉血管阻塞(EHPVO)。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相比,NCPH仅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如脾肿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而不伴有肝功能失代偿[3,4]。

本文仅就窦前性非肝硬化门脉高压,即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和肝外门静脉阻塞(EHPVO)作一介绍,而HSOS和恶性肿瘤导致的门静脉狭窄闭塞,由于其病因和诊疗均有明显的不同,不在赘述。

1 IPH

IPH又称为非肝硬化门静脉纤维化(NCPF)、肝内门静脉硬化症(HS)、阻塞性门静脉血管病、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INCPH),是窦前性门静脉高压,其HVPG正常或接近正常,而脾静脉和曲张静脉压力显著升高。临床表现为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度或重度脾肿大、伴/不伴脾功能亢进症、肝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5,6]。

1.1 流行病学 IPH在印度主要发生在30~40岁男性,在日本和欧洲主要在50岁女性,可能与公共卫生医疗和社会经济状态有关[5,7]。近10年来,继发于HIV感染的IPH病例报道增多[8,9]。在儿童也有报道,具有家族性、表现为综合征或继发于恶性肿瘤化疗后[10,11]。

1.2 发病机理 IPH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慢性感染、血栓前状态、免疫因素、药物或毒物、遗传倾向相关[12-14]。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门静脉中小分支,引起门静脉非特异性炎症,发生肝内门静脉狭窄或闭塞等病理学改变,最终导致窦前性门静脉高压。

1.3 组织病理学 IPH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肝内门静脉狭窄或闭塞、门静脉主干扩张伴管壁硬化增厚、门静脉中小分支血栓形成。其他特征包括门静脉萎缩、门静脉畸形血管(门静脉血管瘤)、门静脉和窦周纤维化、结节性再生性增生[3,15]。IPH分期:I期,肝包膜下实质和肝脏无萎缩;II期,肝包膜下实质萎缩,肝脏无萎缩;III期,肝包膜下实质和肝脏均有萎缩;IV期,门静脉主干或左右分支出现阻塞性血栓[16]。要求肝活检穿刺获得组织长度大于1 cm,至少包括5个完整的汇管区,可以排除肝硬化,且至少2/3汇管区存在门静脉狭窄或闭塞等IPH的特征性表现[17]。

1.4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5%~84%)和脾肿大(60%~97%)[3]。20%~58%患者可无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症状[17],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约41%~81%IPH被误诊为隐源性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且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约10%~30%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由于IPH导致的[15]。脾肿大是IPH的另一常见体征,表现为中度或重度脾肿大,左上腹疼痛可能是由于脾周炎症或脾梗死所致。腹水发生率为10%~34%,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细菌感染可导致腹水进展。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46%,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进展、肝功能衰竭和病死率升高[3,5]。黄疸和肝性脑病少见(2%),多见出现于大出血或分流手术后。

1.5 实验室检查 27%~87% IPH患者有脾功能亢进症,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贫血可能与反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铁缺乏等有关。IPH患者肝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少数患者存在肝酶、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短暂异常[5,7]。IPH患者维生素B12水平普遍偏低(≤250 pg/ml),可用于区分于肝硬化,因为肝硬化患者维生素B12释放增多、清除减少。

1.6 影像学检查 胃镜检查在80%~90% IPH患者可见食管静脉曲张。相比于肝硬化,其食管静脉曲张(90%对70%)、胃底静脉曲张(31%~44%对22%)、肛门直肠静脉曲张(89%对56%)更常见,而门脉高压性胃病少见(5.4%对10.9%),其1 a、2 a、5 a静脉曲张发生率分别为10%、20%、69%,1 a、2 a、5 a静脉曲张进展率分别为13%、35%、44%[5]。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肝脏大小和回声正常,脾脏增大伴有Gandy-Gamna小体,脾静脉-门静脉轴扩张并通畅,门静脉壁增厚(﹥3 mm),肝内门静脉第二、三级分支突然狭窄或中断,称为枯树征[3]。脾指数和门静脉血流增高,自发性分流(脐静脉、胃肾分流)可见于16%患者。超声造影表现为门静脉周围延迟强化,有助于鉴别隐源性肝硬化。CT和MRI表现为尾状叶增大,肝右叶萎缩,门静脉高压表现(脾肿大、静脉曲张),肝内门静脉异常(不显影、管径缩小、闭塞性血栓形成),局灶结节样增生和灌注缺损。99mTc-Sn核素显像表现为骨髓摄取增加的缺失。瞬时弹性成像有助于鉴别肝硬化,IPH患者肝脏硬度多为8.4±3.3 kPa,EHPVO患者肝脏硬度为6.4±2.2 kPa,均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的40.9±20.5 kPa。

1.7 诊断 目前,IPH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多采用2014年Khanna et al提出的诊断标准:1,中度或重度脾肿大、门静脉高压表现(曲张静脉、侧支循环);2,门静脉系统和肝静脉通畅,肝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3,组织学无肝硬化或肝实质损伤;4,排除其他肝硬化和慢性肝病[3]。Baveno VI会议提到,诊断IPH必须行肝活检以排除肝硬化,且HVPG正常或接近正常。

1.8 治疗 IPH的治疗主要是针对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脾肿大为主。Baveno VI会议提到,血管收缩剂、胃镜治疗和心得安可用于IPH和EHPVO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和预防。血管收缩剂应尽早使用,胃镜治疗包括硬化剂治疗(EST)和套扎治疗(EVL),两者在静脉曲张根治方面效果相同。根治食管静脉曲张后,GOV1有所减少,但IGV1、门脉高压性胃病和异位静脉曲张逐渐增加[5]。对于GOV2和IGV1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注射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组织胶有效止血[3]。IPH和EHPVO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二级预防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和胃镜套扎治疗,两者效果相同。儿童应用β受体阻滞剂需考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气道高反应,因为缺乏足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目前暂不推荐使用。少数IPH患者可选择门体分流手术,包括反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有肝性脑病、肾小球肾炎、肺动静脉瘘、腹水等发生风险。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适用于药物治疗失败的反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顽固性腹水,或者粗大静脉曲张患者。TIPS手术成功率为83%,但术后有肝性脑病(34%)、静脉曲张再出血(28%)、腹腔出血(10%)、肝功能衰竭(5%)和死亡(12%)等风险。国内韩国宏团队回顾性匹配分析均接受TIPS治疗的76例非肝硬化门脉高压与7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结果显示,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相比,非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TIPS术后可以有更低的5 a病死率(11% 对36%,P=0.022),更低的5 a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16%对33%,P=0.007),两组再出血和支架失功能发生率无显著差别(33%对32%,P=0.358;35%对36%,P=0.627)。对于脾肿大或脾功能亢进,可选择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作为脾脏切除的替代治疗,可促进血细胞的暂时性升高,但栓塞后综合征较常见。I半数PH伴门静脉血栓患者在采用抗凝治疗后能有效恢复门静脉通畅,但需要考虑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5]。当疾病发展至终末期,有6%IPH患者需要肝移植治疗[7]。肝移植适应证尚不明确,但主要包括门静脉血栓、肝功能衰竭、肝肺综合征和难治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7]。

1.9 预后 IPH患者的预后要好于肝硬化患者,与IPH患者肝功能正常有关。亚太地区IPH患者10 a生存率高达86%~95%[15]。此外,Schouten et al研究发现,IPH患者5 a和10 a生存率分别为78%和56%,可能与遗传、种族、HIV感染等有关[7]。20%~33%患者出现肝实质萎缩,进而继发肝功能衰竭、肝肺综合征,需要肝移植治疗[7]。IPH常见死因依次为细菌感染(31%)、肝功能衰竭(25%)、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7%)和肠梗死(8%)。

2 EHPVO

EHPVO是肝前性门静脉高压,被认为是儿童型IPH,HVPG正常或接近正常,而脾静脉、曲张静脉压力显著升高。根据Baveno VI指南,EHPVO是一种肝脏血管病,表现为肝外门静脉主干阻塞,伴或不伴有肝内门静脉分支、脾静脉、肠系膜静脉被累及,排除肝硬化和其他肝病(如IPH)、孤立的脾静脉或肠系膜静脉阻塞、继发性门静脉阻塞。

2.1 流行病学 根据不同发病诱因,EHPVO好发人群呈双峰性分布。继发于脐静脉炎等围产期因素多在幼儿期(3岁)发病,继发于腹腔感染和不明原因者多在学龄期(8岁)、青春期、成年早期发病[3]。在发展中国家,EHPVO是引起儿童门静脉高压(54%)和上消化道出血(68%~84%)的主要原因。在西方国家,EHPVO是仅次于肝硬化的成人门静脉高压的第二常见原因,在儿童门静脉高压中占11%~12%。30%EHPVO儿童合并先天畸形,以心血管畸形和尿路畸形最常见,其他包括Turner综合征、唇腭裂、眼组织缺损、外耳和肢体畸形。

2.2 发病机理 门静脉血栓是EHPVO的主要原因,包括局部因素(胰腺炎、肝脓肿、门静脉炎、门静脉损伤、脐静脉炎)和血栓前状态(JAK2基因突变、骨髓增生性疾病)。但仍有13%~28%成人EHPVO和26%~62%儿童EHPVO是无明确病因的。门静脉血栓形成6~20天后,门静脉周围逐渐形成多发侧支循环,称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以克服门静脉阻塞的影响,但仍然不足以代偿肝脏血流量减少和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静脉曲张、自发性分流道等门体侧支循环的建立[3]。

2.3 组织病理学 EHPVO组织病理学特征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肝门处门静脉由大小不等、杂乱排列的血管团和结缔组织所替代,可广泛分布于肝脏内外,肝脏结构基本正常,门静脉周围轻度纤维化[3]。Stringer et al提出门静脉阻塞分型:I型,肝内门静脉中小分支阻塞,称为IPH;II型,门静脉主干阻塞,最为常见、多为先天性;III型,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静脉阻塞,多继发于腹腔感染;IV型,门静脉系统广泛阻塞,多继发于高凝状态;各型在儿童中占比分别为6%、47%、19%、28%。

2.4 临床表现 儿童EHPVO临床主要表现为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9%~85%)和脾肿大(63%~88%),首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平均年龄为3.8~5.2岁。32%成人EHPVO临床表现为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出血部位依次为食管静脉曲张(84%)、胃底静脉曲张(7%)、门脉高压性胃病(7%)和异位静脉曲张(2%)。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常反复发作,与非甾体抗炎药相关。相对于肝硬化,EHPVO引起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不影响肝脏合成功能。中度脾肿大是EHPVO的常见体征,随儿童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腹水发生率在儿童为4%,在成人为21%,与出血、生长迟缓和低白蛋白血症相关。1/3~1/2儿童EHPVO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由肝脏血流减少、门脉高压性肠病、生长激素抵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减少等因素导致[3]。门静脉性胆管病的发病率高达80%~100%,是由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血管压迫肝内外胆管系统所致,以左肝管最容易被累及(38%~100%),但仅有5%~38%患者会出现黄疸、胆绞痛、胆管炎、胆结石等表现。肝性脑病多见于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后。此外,32%~35%非手术患者会出现轻微型肝性脑病。

2.5 实验室检查 EHPVO患者肝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少数患者(4%~9%)存在转氨酶异常,碱性磷酸酶和γ-谷胺酰转肽酶升高见于门静脉性胆管病,低白蛋白血症见于营养不良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达85%,但大部分是无症状的[3]。

2.6 影像学检查 90% EHPVO成人胃镜下可见粗大的食管静脉曲张,另有6%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IGV1)。儿童EHPVO静脉曲张发生率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70%对32%),其中食管静脉曲张占85%~94%,且2/3粗大伴有红色征。此外,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十二指肠静脉曲张、肛门直肠静脉曲张发生率分别为30%~64%、12%~40%、11%和41%~76%。多普勒超声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大于95%。当超声无法判断血管阻塞范围或程度时,可以考虑CT或MRI进一步检查,MRCP可用于诊断门静脉性胆管病。瞬时弹性成像表现为脾脏硬度增高。若脾脏硬度﹥42.8 kPa,提示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94%。

2.7 诊断 根据Baveno VI指南,影像学检查提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首选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其他肝硬化和慢性肝病时,可诊断EHPVO。若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形态异常或肝功能检测异常,推荐行肝活检和HVPG测定以排除肝硬化。

2.8 治疗 门静脉血栓是EHPVO的主要原因,是否给予抗凝治疗,目前尚无定论。Baveno VI指南推荐对于急性门静脉血栓患者,可口服抗凝药物至少持续半年,但需警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慢性门静脉血栓以治疗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为主。对于EHPVO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和预防与IPH基本相同。Baveno VI指南推荐血管收缩剂、胃镜治疗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门静脉性胆管病无症状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对于有症状患者建议首选内镜减压治疗,必要时可选择PTCD或门体分流手术。Meso-Rex分流术将肠系膜上静脉分流至门静脉左支,保留肝脏门静脉血流和正常生理功能,以防止肝实质逐渐萎缩。对比传统门体分流手术,Meso-Rex分流术通畅率较低,但能有效改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生长发育迟缓、肝性脑病和门静脉性胆管病。TIPS手术适用于内镜治疗失败的反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但是儿童EHPVO的TIPS手术成功率仅为61%,35%患儿术后出现支架失功能。

2.9 预后 EHPVO患者的预后较好,儿童和成人EHPVO的5 a生存率均大于95%。一项对178例成人EHPVO的调查显示,其1 a、3 a、5 a生存率分别为99%、98%、96%,1 a、3 a、5 a静脉曲张进展率分别为13%、40%、54%,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关病死率低于5%。生长发育迟缓、脾肿大、门静脉性胆管病、轻微型肝性脑病、肝实质萎缩和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因素影响EHPVO患者的预后[3]。

猜你喜欢

门脉肝性门静脉
肝细胞癌治疗方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1例并文献复习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在非肝硬化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TACE联合TIPS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
门静脉高压症是什么?
MRI有望诊断轻微型肝性脑病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
肝硬化患者要警惕肝性脑病
综合护理对乙肝胃病60例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