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意蕴
2021-11-30郭广银
郭广银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为何从严治党”“何为从严治党”“如何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阐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建设路径,并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踩着稳中求进的步伐,以不变的决心、不变的力度,以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铺展开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布局。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求党员尤其领导干部严格服从党纪党规,也要求他们立德志、修德行、养德性、践德政,形成良好的官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良好品行,通过道德品行的提升来增强他们治国理政的能力。全面从严治党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是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之有机统一。2021 年是建党百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起步将决定着新阶段开局的成色,牢记党的作风建设、全面加强从严治党是完成新阶段新任务的关键所在。
一、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信念
伦理信念是一种以善作为终极关怀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它代表着个体或组织对某种伦理文化的执着与信奉,坚信伦理道德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共产主义就是最大和最终的伦理信念,应该成为每个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具体而言,就是要将这种终极信念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最高宗旨,始终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的生活而鞠躬尽瘁。
树立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理想,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进入最高阶段的表现形式,它是通过深刻批判吸收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相关思想成果,借助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在工人运动社会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指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可谓人类历史上最道德的社会,它消灭了一切阶级对立与“三大差别”,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思想道德觉悟极大提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全社会实行的基本原则,人们普遍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人民群众的政党,共产党人要坚守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将其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特别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种高尚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法宝。一些失败和教训也从反面一再证明,丧失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就会信仰迷失、精神迷茫、理想动摇,这也是产生不正之风的精神根源所在。关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一是“总开关”“总闸门”;二是“精神上的钙”。这两个比喻都在强调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员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总开关”“总闸门”寓意着精神的总指挥,如果一个共产党员在精神根源出了问题,他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将会偏离理想信念之宗旨,只有恪守这个根本的理想信念才能彻底根除腐败的根源;钙是组成支撑人体骨骼的重要元素,“精神上的钙”用来比喻理想信念,拥有“精神之钙”就能牢固树立精神信念,“精神缺钙”就会导致“软骨病”,理想信念就会发生动摇,就难以抵挡各种诱惑和经受各种考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密不可分,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和终极目标,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拧紧精神信念的“总开关”“总闸门”,做好“精神补钙”工作,才能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种挑战,最终实现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使命。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人把共产主义终极道德理想作为精神信念的话,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谓古今社会发展逻辑所构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使命,这种道德使命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国人民为了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且辉煌,中国古代王朝虽然更迭不断,却从来不乏所谓“盛世”。但是,鸦片战争以来,古代社会那种大国优越感渐渐不复存在,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完全独立主权国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历经曲折艰难的民族救亡之路,才最终换来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仍在继续,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如何让强大的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东方是中国人魂牵梦绕的热烈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将这种热烈期盼比喻为“努力实现共享人生精彩的中国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4]。可以说,“中国梦”这一提法通俗易懂、形象活泼、意喻深刻,生动而又深刻地阐释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价值追求,它承载了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力量。作为共产党人,应该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使命,以此作为激励自己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动力,为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激发中国人民巨大创造潜能和创造包罗万象的接纳精神而不懈努力。经过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道德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谋福,“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共产党人的道德理念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已成为党的‘道统’,历代领导人都以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为使命,以能否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己任,不断探索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5]。从道德价值观来说,共产党人要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符合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检验标准以及最终归宿。“根本利益”之所以“根本”,原因在于它较之个体私利、小团体利益的范围更加广泛,较之眼前利益、近期利益更为长远,因此更具根本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是为人民谋幸福,共产党人的道德追求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该一致,不应贪图任何个人私利,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体恤人民疾苦,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为民排忧解难,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从道德方法论来说,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秉承“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虚学习精神。毛泽东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也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6]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会出现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现象,这些“不正之风”从根本上脱离了人民群众,整日“乐己之乐”,而非“乐民之乐”,把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本应良好的“鱼水关系”最终变为相互敌对、甚至仇恨的“油水关系”“水火关系”。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根本福祉作为奋斗目标和行为指南,这也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实质所在。
二、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实践
实践性是伦理学的重要特质,只有将伦理信念落实为行为主体的实践行动,才能转化为强大的伦理功能。作为共产党员,如果只有伦理信念而不去躬身实践,全面从严治党无疑形同虚设,这也不是真正的伦理信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正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于每个共产党员将上述伦理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严于律己,落到实处;各级党组织严明党纪、严肃党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治党原则。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习近平总书记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7]“管”就要有力度、有决心,不能“一手硬、一手软”,要以“背水一战之力度”“壮士断腕之决心”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严”就要严于律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重、自省、自警、自勉,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查处力度,“查处违纪问题必须坚持有什么问题查清什么问题、发现什么问题查清什么问题,不能装聋作哑、避重就轻,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任何人不得隐瞒、简化、变通”[2]。“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8]。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发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革命传统,依靠人民群众这座“大山”来监督,开辟党务监督渠道,要让群众有知情权,让阳光发挥它的防腐作用,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倾听群众声音,对群众反映的那些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改正,对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政策和工作要耐心答疑解惑,对违法乱纪现象坚决予以查处,积极完善上访制度、党务监督制度与法规,鼓励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党的工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主人翁地位。
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的双效机制。全面从严治党的“硬”约束是依规治党,实质就是要求每个党员按照党内法规办事,以此指导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重申依规治党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9]。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简称“两学一做”),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党员,着力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问题。将依规治党落实到位,需要把制度建设、执行力度、环境保障三者相结合,健全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根本,强劲的执行力度是关键,优化制度环境是重要保障,三者有机衔接、协调推进才能将依规治党落实到位。以德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软”约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每个党员都要加强党性修养、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2015 年10 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条例》明确划定共产党员的“行为底线”,意在让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搞清楚必须禁止哪些思想和行为,否则必将面临处分。《准则》则提出了政治道德的基本要求:对于全体党员,围绕“公–私”“廉–腐”“俭–奢”“苦–乐”等四对关系,提出“四个坚持”的道德要求;对于党员干部,以“廉洁”为核心,围绕从政、用权、修身、齐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公仆本色、根本利益、道德境界、良好家风等廉洁自律规范。《准则》与《条例》鲜明体现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的原则,既严明“党纪”,又严肃“党风”,面向全体党员提出的规章制度要求和道德规范要求,为全党树立起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具体规范体系,对于党的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注重自律与他律的内外统一。自律与他律是行为主体道德实践的两个重要维度,道德规范发生作用既要自我约束也需外在规约,自律是他律的基础,他律是自律之保障,自律与他律的矛盾运动构成了行为主体的道德实践。全面从严治党充分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内外统一。全面从严治党离不开全体党员的责任意识,离不开党员自身对于党纪党规的内心认同,如果仅靠外在约束而内心难以自觉的话,难以收到长远、稳定的效果,只是“口应而心不同”,治标不治本。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尤为明显。那些先进的共产党员往往思想觉悟较高,能够明辨大是大非,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纪党规对他们而言并无约束之感,因为高度的道德自律使他们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为政》);反观那些自律能力较差的党员干部,自我管理意识薄弱,难以经受各种诱惑和考验,最终逾越党纪党规和道德底线,受到法律严惩和人民唾弃,沦为“阶下之囚”“历史罪人”。自律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亦能增强避免道德堕落的免疫能力。如上述所言,全面从严治党同样离不开外在他律,这种他律既指党纪党规的约束,也包括群众和其他党员、社会媒体等方面的监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党纪党规是保证权力健康运行的制度保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一套规范、制衡、约束、监督等各个环节有效互动的规范体系。因此,自律主内,属于思想觉悟层面对各个党员的要求;他律主外,从制度规范层面构筑起全面从严治党的“铜墙铁壁”,二者紧密结合推动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发展。
三、锻造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主体
稳定的道德品格是善行的最佳保障,它标示着行为主体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方面一贯的道德表现,也就是说,道德品格直接影响到行为主体的为人风范和做事风格。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是中国共产党锻造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主体的真实写照。
正心诚意、慎独慎微,常怀敬畏之心。中国传统伦理特别强调自我修养在社会生活中的关键作用,《礼记· 大学》以“修身”为中心建构起一个向内“诚意–正心”、向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逻辑体系,“修身”是衔接“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中枢环节。关于修身,中国传统社会的学者颇有心得。“慎独”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慎独”强调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领域用力,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恪守道德规范,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是超越外在被动约束的自我约束精神,是对个人不断检讨、纠正的精神品质。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恪守“慎独”之道,坚决杜绝众目睽睽之下伪装人民公仆,私下却恣意放纵、抛弃人民利益于不顾的虚假作风。“心底无私天地宽”,党员干部应该发自内心地为人民群众热忱服务,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依赖,虚情假意地隐藏自私贪欲只会让自己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甚至走上不归之路。知行合一地去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他在建党百年“七一”讲话中又进一步深化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党员干部的“慎独”还表现在无人监督之下的自省与自警,即使没有党组织、人民群众和社会媒体的监督,仍然要在党纪党规允许范围内行事,绝不放松思想警惕,绝不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也就是说,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根源上树立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心正才能身正,一个思想端正、品行高尚的人很难做出有悖道义之事。反之,一个内心满是功名利禄、自私贪欲的人很难真正为人民服务。此外,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党纪国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触碰规则底线;敬畏民意,不敢滥用百姓赋予之权力,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深刻教训;敬畏道德,不逾越道德底线,绝不做有违道义伦常之事。现实生活也告诉我们,有些领导干部恰恰缺少“敬畏之心”,过度“自我膨胀”,搞起“一言堂”,“天不怕,地不怕”,自认为“一言九鼎”,最终导致脱离人民群众、违反党纪国法、违背道德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存有“敬畏之心”不是让他们做事畏首畏尾,而是让他们意识到人自身存在的弱点,时刻自省、保持冷静头脑。
秉公用权、勇于担当,常行公正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人民权力的实际行使者,领导干部能否秉公用权将关系到党的形象、人民福祉和社会正义。首先,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我国宪法从法律角度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对领导干部而言,权力是把“双刃剑”,用权者既获得了充分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也面临着巨大风险,如果善用权力为民谋福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力就会成为保护人民的“利器”;如果用权者借助手中权力为所欲为,权力就会成为危害人民群众的“祸患”,滥用权力者最终也会害人害己。因此,党员干部对自身权力的来源、性质、用途要有清晰的认知: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党员干部尤其要注意明辨公私,《商君书》说:“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于公”还是“于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存亡,这些道理对当今社会依然寓意深刻。领导干部尤其是位高权重者掌握着国家要害部门,事关民生与国运,他们若以公谋私,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必将重大。领导干部应该严格划清“公”与“私”之界限,杜绝以公谋私的行为。公正廉明关乎民心所向,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公正廉明之社会希慕不已,那些平反昭雪、秉公执法之事迹、人物被人们一直传颂。公正廉明也应该是党员干部最为重要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也是赢得群众青睐的正途所在,《论语· 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权力执掌者做到以身作则、身正言行、秉公用权,群众自然会一呼百应,反之,就会丧失群众信任。当然,在封建社会家天下模式下,当时的权力公正有时代局限性,不可能真正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正的政治基础。
尚俭戒奢,厉行节约,常记勤俭养德。尚俭戒奢、厉行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诸葛亮的《诫子书》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勤俭节约能遏制人之贪欲,让人们减少对外在诱惑的过分追求,更多专注于内心道德修养之努力,更是勤俭持家、积累财富之道,乃至治国良方。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物质财富极为贫乏的条件下养成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追求,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叮嘱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虽然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产十分丰富,但这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仍然不能丢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全体党员都应铭记艰苦朴素之风、杜绝奢侈浪费,更不能依靠手中权力来贪污腐败以满足私欲。当然,尚俭戒奢、厉行节约并不是要求全体党员整日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反对任何物质享受,而是倡导一种健康合理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反对那些过分满足耳目口欲的奢侈行为,反对那些靠不义之财来满足私欲的违法行为。不能因为沉迷于物质享受而忘记群众疾苦,不能为了贪图物质利益去损害群众利益,更不能借助人民赋予的权力去谋求个人私利。其实,中国古人讲“俭以养德”对党员干部尤其具有警醒意义,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场大鳄在人生起步阶段也曾艰苦朴素,但慢慢忘记曾经之苦难,欲望越来越强烈,最终被物欲所吞噬。可以说,“俭以养德”是一种极为朴素而又深刻的人生智慧,它深刻洞察到“物欲膨胀”对人之精神世界不知不觉地腐蚀和侵害,这也正是当今社会全党思想教育工作依然特别强调艰苦朴素之风的精髓所在!
总的来说,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求全体党员、党员干部及其各级党组织充分自觉发挥主体作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和各级党政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责任,自觉遵守党章,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10]。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过程中,共产党应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矢志不渝;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宗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实践理想信念,既要遵守党纪国法,又要恪守道德要求,满怀敬畏之心,常行公正之道,厉行节俭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1]全面从严治党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暂工程,它是一项长期实践的系统思想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新的征程上,我们党唯有与时俱进、砥砺前行,锚定革命性锻造不动摇、不懈怠,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