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探析
2021-11-30李齐方
文 学,李齐方,王 洪
(1.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化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29)
0 引言
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最高学历层次的人才,是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和社会创新与进步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事关研究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事关校园能否保持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校的办学水平。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研究生作为战略人才资源的地位凸显,研究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新形势下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内涵与特性
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是指依据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知识、行为教育,并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安全监管,帮助学生提升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确保学生人身、财产、心理安全等的综合体系。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需求[1]。相比本科生,研究生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学习目标、心理压力、情感需求、职业定位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研究生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分散性。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硕士生和博士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年龄梯度,再加上很多在职研究生和工程博士已有工作经历,年龄差距就更大。研究生之间的人生阅历不相同,个人思想的成熟程度不一样,研究生选择读研的动机也不相同,导致研究生对环境的敏感性、适应性各不相同,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此外,研究生培养目标存在差别,课程设置不同,各课题组的实验室也分散在学校的不同场所,研究生本身追求个性化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目标,导致研究生安全难于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二是隐蔽性。研究生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愿与人过多交流。平常交流也主要以学术交流较多,而集体生活交流较少,存在的问题很难通过周边同学或亲友反映出来。多项地区调研发现,大约3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仅有不到10%的研究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仅有25%的研究生会在心情抑郁、焦虑等状况下向身边的朋友等寻求帮助,而博士生这一比例更低,仅有13%[2,3]。此外,由于研究生经历过本科教育阶段,周围师生对研究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也有较高期待,反而导致对于研究生安全问题的忽视。
三是复杂性。研究生安全问题不是静态的、单一的、定时定域的。一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家境、成长诉求等内源性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影响等外源性因素,并且多种非安全因素是相互耦合作用的。研究生安全问题是一种“综合症候”,且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有研究者对某大学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调研发现,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原因由多个方面组成:科研不顺利(30.4%),情感问题(25.2%),躯体不健康(19.2%);50.3%的研究生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17.2%的研究生反映后悔读研;4.6%的研究生害怕,并且难以适应新环境[4]。另一方面,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研究生的思想行为极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同时研究生的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在网络上引发舆论,这些都给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情、国情和社情,高校安全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新形势下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新形势下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高要求。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5],深刻洞察和分析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在安全时空领域和内外因素上作延伸考量,不能把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视为一般事务性工作,而是要联系国内外形势进行辩证的思考,做好应对各种形式风险挑战的准备,尤其是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经济、文化等多种方式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对高校青年研究生的争夺。另一方面,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实践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为开辟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提供生动实例和鲜活素材。
其次,新形势下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涵盖新内容。当前,各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主要涵盖研究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安全等内容[6]。这些内容均属于传统学生安全管理场域,只不过在研究生工作实践中,安全教育侧重点不一样,研究生可能更加关注心理安全和实验室安全问题[7-9]。但是新形势下,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还应涵盖以下三个方面新内容。一是网络和信息安全。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研究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和消遣娱乐的主要载体。网络在丰富研究生生活的同时,也带来暴力、传销、诈骗等不良信息以及各种社会思潮,这些均影响了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念。部分研究生容易受网络不实信息的诱导,发布不当言论或甚至跟风采取不理智或极端行为。此外,研究生的个人信息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后,很可能导致信息泄露,而带来潜在的危害。二是校园金融安全。研究生由于社交需求开支大,经常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一些学生迫于无奈,或是经不住高额回报、暴利盈利等诈骗诱惑,参与非法集资或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导致校园贷等各种不良网贷现象屡屡发生。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10],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尽管遏制了不良网贷的发展势头,但是仍有不良网贷危害着在校学生。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金融安全教育也势在必行。三是国家和社会安全。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很容易通过课题接触到前沿科技领域的关键知识技术或是国防领域的一些涉密技术,这些技术项目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研究生往往忽视了国家基础安全知识的学习,有可能通过无意或有意的行为泄露国家秘密。徐东华等人对在京9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37.5%的被调查对象不了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11]。研究生国家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交汇地,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渗透、争夺从未停止。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敌对势力对我国研究生进行的西方价值观洗脑和勾联策反等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行为。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系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校园,全面增强大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5]
再次,新形势下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自觉运用新手段。面对新要求和新内容,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要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12-15]在安全教育管理领域的支持保障作用。比如现在很多高校已率先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非本校人员不能通过识别而进入校园,有效杜绝了一些安全隐患的发生。比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研究生安全教育宣传平台,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对冲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
2 当前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是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当前,各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存在一定认知偏差。首先,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具有明显的结果导向倾向。因此,“紧一下”,“松一下”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一出现实验室安全问题就搞关停整改,“一人生病全家吃药”,搞得人人自危,一线实验者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中还要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反倒不利于维护实验环境整体安全,同时也造成巨大的安全教育管理资源浪费。反过来,则往往出现“走过场”现象,搞形式主义,把偶然的“不出事”当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成效,须不知安全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具有不确定性。实际上,安全教育管理具有自身的规律,是人防、技防、物防构成的综合防范体系[16]。对于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而言,既要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安全知识及技能,又要不断改善安全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只有全周期、全方位地考虑具体安全问题,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精致化和科学化水平,才能避免管理不足和管理过度。其次,各高校的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还局限在传统的工作场域,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的延伸拓展不足。当前,安全的内容早已扩展到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国内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研究生的学生类别越来越多样化,国际留学生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潜在的生活习惯冲突、文化文明冲突、宗教信仰冲突等[17]给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网络信息化发展,也给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新的工作场域。
二是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学工部门、保卫处、国资处等职能部处的工作[18],它与教学、宣传、保密、国防、后勤、信访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也息息相关,确切的说,与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工作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时大多依赖少数职能部处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来抓,而忽视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及开展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的优势,其实际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本身配备不足,除了承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不少辅导员还兼着党务、人事、财务等具体院务工作,开展研究生安全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与思政工作等相结合,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少数职能部处安全教育管理举措很难延伸至研究生群体中,辐射和带动效果不佳;三是研究生导师的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导师存在着“重科研指导”、“轻安全教育”的现象,对自己作为研究生导师需要肩负研究生科研指导、思政教育、安全监管、职业辅导等职责认识不够全面。
三是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并未形成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在组织架构方面,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学校层面设立了安全教育领导小组,但是在二级学院却没有对应的职能机构。而且各职能部处大多还是按照分工合作,各挑一摊的模式开展工作,没有真正整合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发挥出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合力。在统筹规划方面,未能将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渗透在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融入到研究生入学、课程培养、日常管理和毕业的全过程。与研究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安全教育、国防教育、保密安全教育等专项工作结合不深,容易出现“两张皮”,“重复抓,抓重复”的现象。在制度保障方面,专门的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办法和应急处置管理办法比较少见,大多以《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或是《学生处分管理规定》等为工作开展依据。此外,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评价考核办法也亟待建立完善。
3 加强新形势下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站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说到底是对人的关怀,就是要保障研究生在校学习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成才。要从思想认识上提高站位,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重视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注重把握大安全观所蕴含的新理念、新要求,既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安全等传统安全工作中持续发力,也要在网络信息安全、校园金融安全、国家社会安全等新的安全内容和形态中加强分析研判;既要确保研究生人身财产安全,也要时刻警惕研究生意识形态安全。要加快转变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式,加强事前安全综合研判,不局限于“一时一事”,牢固树立“全周期、全方位”的安全工作理念,坚持研究生安全和学校安全服从、服务于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
3.2 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健全完善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但首先要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安全监管的第一责任人。首先,从导学关系上看,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导师是承担和实现培养任务的主体,在思政教育、科研实验、学术规范、安全教育、职业生涯等方面给予研究生指导和帮助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职责所在。正所谓“谁指导,谁负责”,因而导师对研究生负有不可推卸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监督责任。其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导师对加强研究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也具有天然的便利和优势。再次,做好研究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导师也是最大的受益人。
除了落实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之外,还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党政领导、导师、专业授课老师、辅导员、安全协管员等全员协同教育管理的研究生安全工作格局。实施分级责任承担制度,既要落实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主管责任,也要落实基层院系的主抓责任;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也要注重发挥研究生辅导员的思政协同作用、授课教师的课程育人作用、安全员和研究生学生组织的协管带动作用。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将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统一规划和考核,加强各级各类安防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加强教学、宣传、保卫、国资、后勤、学工、团委等职能部处的工作联动,推动研究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和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将安全管理与日常管理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新技术与安全教育管理的结合点,加快建设研究生安全管理和宣传教育平台,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安全信息共享研判,新媒体技术在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优势。
3.3 强化研究生自我安全教育和自我安全管理,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研究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是促进校园安全管理,构建平安校园的根本途径。研究生民主参与意识强烈,文化素质高,更应调动研究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为研究生进行自我安全教育和管理,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引导和帮助研究生通过开展安全管理规定和处分条例宣讲、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发放安全学习材料、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发布安全信息通报、利用新媒体扩大安全宣传影响力来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知识学习和提升安全技能,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要注重培养优秀研究生安全教育骨干,成立研究生安全教育宣讲团,形成分类、分层次、全覆盖的安全宣讲教育体系,塑造和表彰先进典型,发挥研究生骨干的朋辈引领和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员安全理念入脑入心,积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4 结论
(1) 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是高校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2)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应在教育管理理念、工作机制和安全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不断推动新时代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