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粮食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
2021-11-30陆群康沈伟棋杨海江李江涛沈林安
陆群康,沈伟棋,杨海江,李江涛,沈林安
(1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313000;2 长兴县水产与农机中心,313100;3 湖州市南浔区农业农村局,313009:浙江湖州)
1 现状
1.1 发展成效
近年来,湖州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延长粮食产业链上下功夫,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产加销一体化,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和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并取得显著成效。至2020 年底,全市水稻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体24 家(其中吴兴区5 家、南浔区6 家、德清县4 家、长兴县3 家、安吉县6 家),达到日(24 h)产大米1 909 t 的加工能力(不包括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因经营不善停止运行的农业主体和加工能力100 kg/h以下的小型加工设备),按平均出米率70%折合稻谷加工能力2 727 t。如按每天有效作业时间8 h、全年有效运行200 d 计,稻谷年有效加工能力约18 万t(2 727 t/d×8 h/24 h×200 d/a=181 800 t/a,计算方法下同),占全市40 万t 总产量的45%。
1.2 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2019 年以前,粮食收购价格连年低迷,种粮效益低下。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高度重视粮食种植新模式的引进、推广、应用,把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列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点新模式大力推广。
(2)强化宣传。通过各类信息平台、新闻媒体、技术培训等形式,以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为题材,大力宣传“稻渔综合种养、水旱轮作、粮经轮作、产加销一体化”等新模式。
(3)政策促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粮食加工设备设施列入涉农资金支持政策范围,把粮食加工中心建设列入水稻产业提升、水稻育供秧中心、粮食仓储烘干中心、综合农事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等涉农项目的建设内容,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快速发展。
(4)品牌推进。大力引进、推广水稻优质新品种,支持鼓励产加销一体化规模经营主体提高优质稻米种植占比,着力打造优质稻米品牌,提高稻米附加值,以加工销售促生产,稳定粮食生产。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区域布局的整体规划,导致地区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如南浔区水稻种植面积1.24 万hm2,水稻总产量近10 万t,正常运行的产加销一体化农业经营主体6 家,日加工能力1 414 t,年有效加工能力可达9.5 万t;而长兴县水稻种植面积1.833 万hm2,总产14.5 万t,产加销一体化农业经营主体3 家,日加工能力214 t,年有效加工能力仅1.5 万t。
2.2 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多年来,规模种粮农民普遍存在资金实力不足、文化水平低、年龄老化等情况,造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已有数家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体倒闭,个别主体甚至在缺资金、无经营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建设,结果是建成之时成为倒闭之日。
2.3 设备设施利用率不高
由于区域规划考虑不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发展过快,产能过剩,设备设施利用率低,造成设施用地、仓储加工用房等农业资源的浪费。部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体粮食生产规模小而加工规模过大,轻粮食生产、重加工销售,背离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初衷。个别加工规模较大的主体为了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盲目大量订单收购粮食,发生了因资金短缺而拖欠种粮农民稻谷款的现象,损害了农民利益。
3 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根据水稻产业布局统一规划
各地应当根据水稻产业布局实际,结合水稻育供秧中心、粮食仓储烘干中心建设,按照“统一布局、逐步推进、宁缺毋滥”的原则,加强对建设规模、资金实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可行性研究,防止盲目发展,从源头上杜绝农业资源的浪费。
3.2 适当提高准入门槛
要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上设定必要的准入条件,如申报产加销一体化建设的主体,粮食生产规模及其为周边服务水平、加工设备设施资金投入能力和营销管理水平等方面需具备必要的条件。
3.3 中小为主适度规模发展
产加销一体化主体不同于粮食贸易、粮食加工企业,其宗旨是通过延长产业链以加工销售促生产,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稳定粮食生产的目的,做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相对平衡。鉴于湖州市实际,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体,其加工中心建设规模以中小为主,建设主体的水稻生产及其为周边服务覆盖面积333.3 hn2左右,加工能力不超过日产大米15 t,666.7 hm2覆盖面积日产大米在30 t 以下,以此类推。按333.3 hm2覆盖面积配备日产大米15 t 的加工设备,全年稻谷有效加工能力1 429 t,按水稻平均产量7.95 t/hm2计,加工占比为1 429 t÷(7.95 t/hm2×333.3 hm2)=54%。
3.4 政策扶持推进建设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项目资金,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要求,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集水稻育供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加工中心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农事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中心,同时,把经营人才和经营能力放在准入条件的重要位置,确保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全覆盖,为水稻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