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资产管理规范化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动态监管探究

2021-11-30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5期

刘 星

(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规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力度,提升固定资产利用价值,事业单位应重视制定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采办、利用、折旧和报废处理等流程予以严格监管。其次,要设置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于各种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中正确编制固定资产规格、型号、价格、类别、用途、折旧处理与使用期限等数据。再次,应定期清查和盘点固定资产,并做好相关登记工作。另外,要促进资产管理和财会管理的有效对接,以此提升资产管理应用价值,节约固定资产耗费成本。

1.规范资产管理工作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重要价值载体,构建资产管理体系,必须着重规范资产管理工作,制定可行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正确认知固定资产的概念及其确认标准。从基本概念来看,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无形资产。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准确把握固定资产管理着力点,着重加强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严格审核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对入库资产进行细致盘查,准确记录固定资产使用信息与折旧处理结果。与此同时,要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对外出租、外借以及收益监督管理工作,通过构建和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来改善固定资产管理应用方案,不断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其次,要充分发挥固定资产闭环管理系统的作用,该系统的全称是“固定资产预算、支出、资产管理闭环系统”,系统组合模块细分为四种:第一,固定资产采办预算编制模块。该模块主要是通过编制固定资产采办科目和年度预算方案来改善单位财政规划,预算编制工作须遵循基本规律,结合本单位管理职能和具体需求,做好预算科目分类细化工作,限定资产价格、数量与使用期限等标准,确保固定资产采办计划能为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第二,固定资产采办模块。该模块属于挥固定资产闭环管理系统中间环节,是对固定资产采办计划方案的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应重视提高采办资金的实用价值,完善采办监督管理工作,确保资产采办的合理性、合法性与监管实效性。第三,固定资产管理模块。该模块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核心,在运行该模块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动态管理模式,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准确识别复杂的资产种类,控制资产流失问题,努力降低固定资产运行风险。第四,固定资产处置模块。该模块应用于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与报废管理工作,做好这两项工作,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在资产折旧核算工作中,应细化折旧标准,准确核算资产再利用价值,做好相关信息登记工作。在进行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前,必须制定完整的资产报废流程,编制严格的报废审批方案,避免因提前报废而造成的资产流失与浪费问题[1]。此外,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优化资产信息化动态监管结构,加强资产处置和收入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必须谨遵相关制度文献,即严格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财政部关于修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财政部令第100号)、《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财行[2014]228号)、《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财资[2018]108号)、《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贯彻<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教政法字[2018]37号)、《内蒙古自治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81号)、《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内财预[2010]804号)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施办法》(内财非税规[2017]19号)。同时,事业单位在处置国有资产时需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在获得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正式批复文件后才能调整资产和会计账目,不得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做好自治区以下法院检察院财务统管后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自治区以下法院、检察院的国有资产以2017年7月1日为时点上划至自治区财政厅统一管理,自治区以下法院、检察院有20万元的自主审批权限。为了进一步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将自主审批权限提高到盟市法院、检察院 100 万元,旗县法院检察院 50 万元。

2.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动态监管

2.1 做好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工作

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动态监管,准确核算资产价值、采办成本与折旧价格,理应大力促进资产信息化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在构建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计算机自动化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平台和资产信息监控模型,全面优化会计核算软件输入功能,努力实现财会管理工作和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2]。其次,要运用信息化技术做好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工作,理应科学制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工作流程,用文件传达工作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效率。在编制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明确四项基本要求:第一,以制度条文的方式规定固定资产预算管理部门与工作人员的职责。第二,明确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标准要求、工作流程和审核批复方案,例如固定资产采办资金预算编制工作内容与编制标准,如何呈现,由谁审核等。第三,针对固定资产预算执行工作、预算调整工作和预算监督工作进行统一规范。第四,针对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工作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指明预算编制评审依据,规范预算执行工作控制管理程序,确保预算考核工作的公平化与透明化。在信息时代,应重视加强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数据化资产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在数据化资产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应树立“数据即资产”的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组织结构,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完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对各部门系统平台进行统一调研识别,找出各业务流和数据流的对应关系,构建业务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模型。同时,应设置全局数据中心,建立全域化的数据标准,逐步梳理使用单位所有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通过结构映射技术等对全局数据资源进行管理,实现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数据集成与共享。如今,航道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量日益骤增,传统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对海量信息的有效收集、分析与分类存储,因而,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信息管理作用,以便于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好信息真伪鉴别工作,对固定资产采办、资产应用、资产库存、资产折旧、资产报废等栏目信息进行分离存储。此外,应重视细化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工作内容。从整体结构来看,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基本工作内容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分析、考核激励、组织保障,这五项工作互相作用。其中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决定着预算执行效果,如果在预算执行工作中发现最初的固定资产预算编制方案不科学,就需要实施预算调整。当固定资产预算分析结果表明预算执行工作当中存在问题,必然会影响最终的预算执行效果,同时,预算执行状况也决定着预算分析结果。预算执行效果和分析结果能为考核激励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而考核激励也会刺激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工作。提升航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预算准确性,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管理价值,则需要全面控制固定预算环节,也就是做好这五项基本工作。

2.2 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信息管理作用

大数据技术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数据应用普遍化、数据信息海量化、信息种类多样化、数据资源公开化与传输速度高速化等,大数据技术有极高的实用性,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兼容不同结构的数据存储工作,准确识别信息真伪。如今,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信息量日益骤增,传统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对海量信息的有效收集、分析与分类存储,因而,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信息管理作用,以便于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好信息真伪鉴别工作,对资产采办、资产应用、资产库存、资产折旧、资产报废等栏目信息进行分离存储。从技术架构来区分,大数据由基础层、管理层、分析层和应用层共同组成[2]。其中,基础层是大数据技术架构第一层,也是最底层。

2.3 做好固定资产成本核算工作

事业单位在确认固定资产成本时,理应充分借助成本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好核算工作,根据制度中规定的固定资产的标准,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目录,使资产核算工作有据可依[7]。通常,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价工作中,应谨遵资产计价标准,准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和折余价值。其中,原始价值也称作原价或者原值,即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或者原始购置成本。折余价值又名固定资产净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或者重置价值减去已提折旧后的余额。折余价值能反映事业单位实际占用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这种计价方法常用于计算盈亏、毁损固定资产的盈余或者损失等[8]。

3.结语

做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充分引入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此同时,要准确核算固定资产成本,全方位监督资产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