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刍议
2021-11-30李欣鸿陕西石油普通教育移交管理中心
李欣鸿(陕西石油普通教育移交管理中心)
■ 引言
2020年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总体目标的时间节点,其中教育、科研、卫生、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占总人数的3/4,教育系统人员即将达到一半,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基层医疗等公共卫生文化,划入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特殊性,经费使用量较大,资金的使用效率低,怎样进行量化考核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效率和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加强预算执行和内控管理这两个方面入手。
■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预算执行环节,缺失预算考核奖惩机制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心都放在了预算编制上,忽视了最关键的预算执行环节,同时缺失预算考核奖惩措施。单位的领导关心的是能从财政要到多少钱,很少关心这些资金能实现什么目标、产生哪些社会影响。实际情况是单位在预算编制这一方面做得较好,基本支出按定员定额标准测算,项目支出根据单位事业发展实际规划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进行调整,本着合法性、真实性、重点性、完整性等预算编制原则进行测算。但在预算绩效管理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预算执行存在许多共性问题,预算执行先松后紧,年底突击花钱,为了不影响下一年的预算指标,当年的钱想办法也要花完,并不关注资金效率。对于预算执行而言,虽然我们设置了一定的考核指标,但是,如果此考核指标没有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没有和单位管理层的年度考核相关联,那这种预算的执行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形式主义。自从2015年实行了新的《预算法》以来,各级单位的预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遵循“讲求绩效”的原则[1]。与此同时,对于绩效管理目标、绩效评估及其实施及其绩效考评结果应用、绩效考核信息的公开等其他事项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以后的一定的时期内事业单位要逐步确立以完成绩效目标为导向、绩效考评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对所有的财政性资金进行监管,并将此作法严格应用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一系列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有本单位自己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这就要求基层预算单位的领导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管理思路,预算管理要全员参与、同心协力,共同担责,做到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管、事后有评价,实现财政资金运行和预算管理效益最大化,落实绩效问责制度,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二)缺乏科学充分的内控意识和风险防范体系
大部分基层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在思想上没有养成内控风险意识,也缺乏科学和充分的认识,没有专门做内控管理的人才,基本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这完全不符合内控管理的制衡性原则,没有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没有设立风险准备金,对风险目标设定、识别、分析的缺失或不完善,导致单位不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校师生意外伤亡事件、因医患关系导致的医护人员伤亡事件反映出事业单位风险防控的压力日益增加,这些往往给单位带来额外的经费支出。而现实中,有的事业单位虽然设置了相关内控部门和管理制度,但内控管理并没有落到实处,成了墙上的制度,报表上的数字。
(三)信息化手段在财务管理中应用不够充分
绝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利用财务软件进行做账、记账、汇总报表等基础工作,但很多事业单位还没有将预算绩效管理的指标数和内控管理的流程与财务软件相结合,发挥信息化在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方面的作用。有些单位不愿在内部公开预算执行情况,可能会导致无法及时调整预算执行进度,出现经费超预算或未完成预算指标的事情发生。
■ 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的建议
(一)将内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
事业单位内控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2]。预算绩效管理是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理念,强调目标设定、执行跟踪、结果评价全过程管理,提高财政资金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3]。要想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就要看内控管理的执行效果,两者都强调实现控制目标;两者都非常重视对过程的控制;两者都提现了需要全员参与的管理特点,他们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协调统一的关系。落实风险定期防控评估机制,建立风险准备金及应急预案,将风险控制在本单位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我们需要防微杜渐而不是事后去做亡羊补牢的工作。
(二)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和考核奖惩机制
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都是按定员定额标准测算,并没有专门的奖励资金,是否可以将绩效工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暂不发放设立奖励基金,按季度或半年进行考核,将目标任务下达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真正实现人人身上有指标、人人身上有责任的全员管理的体系,实行绩效问责,进行责任追究。再根据完成情况按系数发放奖励金,这就需要各部门配合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细则,要符合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合理可行、指标匹配原则。有了事前设定目标和事中实施办法,就需要一套事后考评、奖惩的措施,如果做得好、做得不好都差不多,大家也就没有完成目标的动力和紧迫感。预算绩效管理在其运行的每个过程中都要以绩效这个最终考核的原则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从而有效地保证财政资金在其运转的过程中安全性,进而对预算的管理效益实现最大化,保证总体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三)加强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和信息公开制度
目前事业单位内控改革要想进入深水区,信息化水平需要还需要大力提高,现在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主要还是通过人员进行管理,造成事业单位内部信息数据、财务公开信息、年度报表与实际情况存在不小的出入。事业单位要加强现代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强化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运用,利用科技手段实施动态内控管理,将预算绩效管理的指标和内控管理的流程与财务软件相融合,确保内控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完整性,为单位的今后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建立与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匹配的通报制度和整改机制,定期在内部公开预算绩效执行情况,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公开、公正,及时调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年底按时完成总目标。
■ 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的路径探讨
对于如何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拓展和深化:
一是更新思想理念。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最重要的是自上而下思想上的变革,方法只是手段,用制度约束他人很容易,用制度约束自己需要勇气。改革可能会暂时损伤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会推进社会经济整体进步。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和飞速发展,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随之而来的关键财政体制也要不断地创新、更新、改革和逐渐地完善,为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财政和财务基础,并在一定程度的范围之内建立成一个完整的财务和财政管理服务业体系,这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效率和质量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是建立适应本单位特点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对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的最佳结合而言,在遵从国家关于财政资金使用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大前提下,根据各个单位自身的特点,提出适合本单位特点的财务效率和质量管理体制[4],能够有效促进本单位的财务财政管理水平提升。
改革是前进的永恒动力,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活力源泉。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而言,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技术方法是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效率和质量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