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德治实践与经验启示
——基于贵阳市白云区的考察

2021-11-30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白云区德治诚信

张 莹 丁 胜

(1. 贵州日报社,贵州·贵阳 550001;2.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德治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学说倡导的治国理论,倡导以伦理道德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传统中国,德治表现为礼治,“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1],“礼”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道德化和社会的秩序化,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当代中国,传统德治模式逐渐展露出历史局限性,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基层治理中,德治作为治理权和自治权之间的一种调和,不仅对于提升社会资本存量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对于减低行政成本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实践意义。城市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重要场域,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较强与认同度较低同时存在,如若没有价值共识性基础上的德治回归与集体行动,碎片化风险一旦凝结为系统性风险,就会给社区治理套上沉重的枷锁,进而陷入依靠外力维持秩序的泥潭。这就要求城市社区治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德治的凝聚、劝善和教化作用,旨在以德治的内省性、规范性、劝善性、教化性以及调适性等柔性要素润育秩序的刚性,从而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德治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德治,多次强调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认为我国“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同时要求“十四五”期间“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观之,德治作为重要的柔性治理方式,必将在治理现代化征程中进一步受到重视。

(一) 德治是传统中国的治理之道,也是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倚靠

早期社会学家在描述凝聚力消退、陷入分裂和无序的社会时,认为为了防止正常的社会孕育反常的“胚胎”,合理的、社会应当尊重的自由应该是一系列规范的产物,即“一系列烦琐复杂的规范总归是必需的,否则自由只不过是一种虚名。”[4]这里的规范指向基于内心信念和价值共识基础上的道德规范。英国哲学家边沁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政府的职责就是通过避苦求乐来增进社会的幸福,并以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为判断是非的标准。”[5]其中可见道德濡化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基于内心信念、主动融入充满人情味的善治社会。在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先进经验,从国家战略高度肯定了国家治理中德治的重要地位。首先,传统中国的德治文明不仅指向个体层面的思想认同,同时指向群体性的价值共识和集体行动,在宗法礼制的皇权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中。尤其在基层社会,德治通过“天地君亲师”五天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人伦以及“仁义礼智信“和“忠孝悌忍善”等五原则,将德治转化为一种可操作化的社会实践,成为一种基于精神引导和道德劝善的治理方式,发挥了改造基层社会的实际价值。其次,传统中国的贤能治理给予地方乡贤充分信任和支持,旨在发掘和培养道德模范以达到道德劝善的目的。其中可见,无论是号召人们以贤能人士为榜样,还是劝导普通人要崇德向善,都充分肯定了德行的示范性和感染性作用。“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成为德治的行为准则,认为人们要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虚才受人敬仰和尊敬[6]。隐喻的是,城市社区治理中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自然权威、道德模范、慈善团体、爱心人士等作用,榜样示范的道德劝善和共识凝聚能够让居民在社区中找到存在感、参与感、归属感、认同感,使百姓主动成为崇德向善文化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最后,德治是接续传统和现代的纽带,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激流勇进,德治理念贯彻到国家治理中,尤其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德治思想历经数千年的打磨和沉淀,历久弥新,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为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正能量。现代国家治理要继承和弘扬古代法律文明中的德治思想,探索新型德治实践,以良法善治为目标,为现代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历史智慧。

(二) 德治是社会资本存量的逻辑靶向,也是降低社区治理成本的有效举措

有学者认为,“如果一种秩序只能依靠资源配置、物资供给、人员配备和技术装备等外力型投入才能维持,那么这种秩序的内生机制必然是羸弱的,或者说内生的规范性要素已然缺失或正被撕裂。”[7]哈耶克认为自发秩序是基于主观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行为,避免了一切未经个人自觉同意便把秩序“强加于”他们的任何制度之中[8]。分析可见,德治作为自发秩序的生成要素和社会资本存量的映衬,不仅是组织秩序或建构秩序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以最小治理成本换取最大治理成效的方式。城市社区的整体秩序需要提升以信任、共识和集体行动为内核的社会资本存量。原因在于:一是社区治理是一个整体性的综合系统,随着社区公共事务的增多,如何引导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需要具有德性的个人的理性行动。二是社区治理需要成本,无序的个体行为会耗散更多的治理成本,从而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造成影响。基于居民自愿与自发基础上的互惠和信任能够有效降低社区治理的成本,增进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三是城市社区面临流动性和疏离性带来的动态复杂性,需要德治的道德劝善和价值共识形成集体行动。综上可见,德治重在使规则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动,基于价值共识基础上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更加深入人心和历久弥香。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因为商品经济的逐利性、人们的疏离感和流动伴随的动态复杂性,一些违德不违法的行为客观上破坏了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解决居民这种离散状态的集体行动困境,需激活德治维系群众的行为规范和治理柔性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即是“普通公民的民间参与网络,以及体现在这种约定中的互惠和信任的规范”[9]。这种由德治积累的居民之间的“互惠和信任规范”是城市社区善治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德治在治理中的独特价值,有着越来越清晰的多元性,如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能;更好地促进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维系社区共同体精神,解决居民离散状态的集体行动困境,不断形成良善的社区治理秩序等。因此,亟需牢牢把握住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关键因素,以德治唤醒人性中的道德意识,发挥道德的内省和自律作用,导人向善。

(三) 德治是公共领域良序的压舱石,也是阻隔社区“公地悲剧”的防腐剂

社区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既要保障居民个人的合法权利,又要保障公共领域物品和服务的共治共享。道德是最基本的法律,人们遵守秩序多数时候不是因为懂法,而是因为心中存在善意和戒律。或者说,如果人们心中没有公德,面对社区治理时就会选择趋利避害的搭便车行为,抑或为了私利忽视公义,出现邻避争议或“公地悲剧”。换句话说,如果社区治理仅仅依靠公权力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就会导致居民集体行为依赖于个体理性的策略互动,而个体的不理性则会带来社区的整体失序。德治不同于法治,德治在于培育形成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自觉性。居民基于自身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互动关系,成为个体把自己利益融入到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方式,调和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存在的分歧和保持平衡。由此,德治积累的居民间的互惠信任规范以及良性互动和循环,就能更好地实现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进一步而言,德治是维系社区社会共同体精神的需要,也是社区共同体家园建设的底气。其中,社区共同体以德治为基础,以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为内容,如此才能提升居民归属感并引导形成集体行动。值得一提的是,德治形成的软权力有其自身的运作逻辑,社区通过宣传某种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依靠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劝说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但是德治软权力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力量,必然会在实践中因为“搭便车”和零星悖德越俗事件无法及时制止,从而造成负面导向作用,破坏社区治理实践中的权威。因此,德治软权力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也必须以公权力为依托,通过公权力的强制力强化德治软权力治理的效能。在德治中,公权力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政治权力的强制力和国家机器的宣传,在社会中推行和强化某种道德体系。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政治权力主体的榜样示范、政治教化、物质奖惩等,持续推进道德治理实践。

二、贵阳市白云区城市社区治理中德治的主要做法

白云区是贵阳市六个中心城区之一,其272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里分布着两乡三镇五街道,社会治理既涵括“熟人制”的乡村治理、“混居制”的城乡接合部治理,同时还有“街区制”的城市社区治理,治理样态十分丰富。具体到城市社区,由于五个街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既有“单位制”遗留的老旧工矿社区,“村改居”伴生的新市民社区,同时还有“现代性”规划的大型社区,面对社区差异性伴生的治理多样性,白云区将具有温度和情怀的德治作为治理创新重点。其中,无论是泉湖街道的水滴文化、大山洞街道的诚信文化、龚家寨街道的贤能文化、云城街道的智慧文化还是都拉营街道的孝亲文化,都呈现出德治意蕴下的柔韧性、自发性、调适性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等时代特征。可以说,白云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德治实践,赋予了社会治理鲜活的内容和丰富的涵义,具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一) 上善若水,水滴文化为德治注入社会活力

白云区是贵阳市城市空间拓展改造的重点区域,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诸如小区物业问题、房开遗留问题、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问题、流动人口市民化问题等成为社会治理事端的多发领域,这些涉及到市场行为和自愿选择基础上的问题,如果没有个人德性的约束、群体共识的达成并形成自发的行动逻辑,最终都会或多或少地演变成为政府兜底的问题,从而迫使泛政府责任的扩大化。传统文化以水为镜,号召人们德性的回归。“上善若水”意即最善良的人总是像水一样滋长万物,以规律之柔克事物之刚,从而达到“利万物而不争”的效果。隐喻的是,只有每个人都上善若水做人、虚怀若谷处世,才能如同水分子一样顺流进入大海,由散乱的个人主张形成有序的整体秩序。白云区泉湖街道的“水滴文化”具有创新性,为城市社区治理注入了活力。

2018 年以来,泉湖街道聚焦“泉心服务·水滴成湖”的治理理念,不断激励人们崇德向善、遵守规范并自愿奉献,为城市社区治理中内生动力的培育和接续提供了示范。一是水润万物,形成专业化团队提供多元化服务。街道根据志愿者年龄、职业、特长和业余爱好等情况,引导辖区内党员、退伍老兵、学校师生、律师、商家等分别设置宣传、环保、居家养老、法律援助、文艺等10 支水滴志愿服务小分队,使志愿者能够人尽其才,为受助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涓涓细流温暖人心,帮助弱势群体或特殊困难居民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二是饮水思源,为志愿者打造精神家园。爱心需要互动,善意需要认可,泉湖街道通过设置志愿服务工作站、综合文化服务站以及泉泉小屋等,为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搭建心灵加油站,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更好地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增强幸福感。三是“智者乐水”,以激励制度提升服务水平。道德需要引导和智识协同,泉湖街道通过设置五星级志愿者评比制度,调动志愿者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激励广大居民投身志愿服务。评比制度计分标准以服务时长为单位,1 小时计1分,累计达到100分评定为一星级街道志愿者、300分为二星级街道志愿者、500分为三星级街道志愿者、700分为四星级街道志愿者、1000 分为五星级街道志愿者,在授予星级证书的同时,分别奖励相应面额的礼品劵。可以说,泉湖街道“我是泉湖小水滴”志愿服务品牌的打造很好地诠释了“积水成海”的伦理涵义,将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唱“独角戏”引导为人人参与的“大合唱”。在水滴文化的浸润与洗礼下,白云区崇德向善之风尚蔚然成风,人心思上、人心向善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二) 忠孝传家,孝亲文化为德治凝魂铸魄

中国传统文化将“忠孝悌忍善”作为家庭伦理的重点,无论是奉劝人们心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感恩之心,及时敬孝父母以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谆谆教诲,还是提倡对待父母要“能竭其力”的忠告,都体现了将孝道、顺从和反哺作为伦理治理重点的思想。白云区城市社区治理十分重视孝亲文化的培育,依托良好的道德传承、基础条件和自然环境,围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文章,孝亲文化声名远播。

一是老有所安,引导社会养老中的德性回归。龚家寨街道“贵阳市贵铝智慧幸福苑”是贵州铝厂独家投资兴办的中高端养老机构,为介助护理、失能、失智长者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慰藉等,因服务环境好和服务质量优等在贵阳市养老机构中拥有较高声誉。需要指出的是,这家养老机构收费较高,但在啃老族、卡奴族、月光族盛行的今天,不与父母争利恰好能够映衬晚辈的人性光辉。正如孟子所言“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则“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即是说,孝敬父母不能以利为中心,如果以功利之心对待长者,则最终必然因利交恶而家庭解体。“贵铝幸福苑”入住率较高,目前正在规划拓展,从“积德累善生大爱”“敬老助人扬美德”等锦旗中可见对孝亲文化的赞赏。此外,都拉营街道目前在俊发城建立养老机构并与德国蕾娜范养老机构签订运营意向书,泉湖街道的蓝天日间照料中心与贵州自吾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进行试运营等,可以说,孝亲文化在白云区的推广成为德性回归的见证,并日益成为社区治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老有所依,居家养老中的人文关怀。白云区在每个街道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区内老旧工矿社区“单位制”的孝亲传统,对老年人进行居家人文关怀。云城街道对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采取送服务上门,重点放在送餐、送护理、送医疗、送家政的上门服务;都拉营街道划拨专项资金慰问孤寡老人、引导企业爱心捐赠等;龚家寨街道组织志愿者为失能失独老人提供心理慰藉,为老年人爱心理发等;大山洞街道发起的爱心小纸条,为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点单式”服务;泉湖街道“五个必访”中三个是对老年人的关照,即老党员必访、老干部必访、孤寡老人必访,多维立体的人文关怀增强了老有所依的厚度。三是老有所乐,社会活动凸显老人价值。在注重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德性回归的基础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智识传递成为关注的重点,云城街道等通过举办文娱活动、志愿服务、知识讲座等方式,引导老年人回归社会并乐于奉献,老有所想、老有所行、老有所值蔚然成风。

(三) 蒙以养正,爱幼文化为德治培育传承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青少年时期的道德教化,无论是“蒙以养正,圣功也”的价值倡导,“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理性认知,还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性关爱,都体现了将爱幼、培育和德化作为伦理治理重点的思想。白云区十分重视青少年发展工作,秉持“儿童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社会安则国家安”的理念,不仅以儿童为核心撬动多元主体共同来关心关注社会治理问题,同时将引导儿童的成人成才作为白云区德治续航的保障。

一是蒙以养正,注重青少年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大山洞街道为例,辖区“儿童幸福家园”是白云区青少年培育尤其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典型示范。这家初期针对贵州铝厂等上班职工孩子无人照料而兴办的机构,自2012年成立以来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白云区甚至贵阳市儿童机构的翘楚,荣获国家级表彰多次。幸福家园十分重视孩子们伦理、道德、礼仪的教化工作,旨在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通过发挥家风对正向激励的引导作用、家训对道德禁区的警示作用、节假日对家国情怀的凝聚作用等,扩大儿童参与度、增强儿童接受度以及促进儿童认同度,不断引导孩子们崇德向善、知晓礼仪、尊重自然、追求和谐以及勤奋自强等,为社会治理蓄积后备力量。二是幼人之幼,聚焦儿童权利保障与情感管护。随着白云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上班族”子女课后无人看管、务工人员子女就地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异地情感冷漠等问题不断凸现,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对此,白云区在加大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受教育权利均等化执行力度基础上,不断优化儿童成人成才的社会环境。以大山洞街道为例,为了解决辖区内近万名儿童的托管等问题,幸福家园推出日照料、周活动、月家访、建台帐、延时制五项机制保证了爱心教育的常态化,两名专职爱心妈妈与530多名兼职爱心人士的加盟,为区内儿童提供了多维立体的爱心服务,围绕儿童教育出现的社会治理问题几近消失。三是幼有所长,注重儿童智识培养与家国情怀。一个社会的德性培育始于启蒙教育,只有从小引导良好的道德认知与价值取向,整个社会的治理根基才会稳固,国家才会长治久安。白云区在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和管护教育基础上,通过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邀请“五老”人员讲述家风家教、孝老爱亲、国学经典、道德故事,以及创新推出爱心积分、爱心连线、爱心淘宝、爱心救助、爱心公益的“五爱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以此增长儿童知识面并引导树立良好的人格修养,不断为社会治理注入活力和生命力。

(四) 善信善治,诚信共同体为德治提供保障

在传统的中国德治认知里,无论是“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共识、“信以成之”的信念引领、“言必信,行必果”的逻辑推演,还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道德劝善,都将诚信看作是展示个人品质和规范人际关系的核心要素,也被认为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治理之道和秩序之源。当代中国德治实践中,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因其在提升政府信任资本存量、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形成个人自发秩序等方面的作用而备受重视。白云区历来重视诚信建设并将其融入社会治理,诚信作为柔性治理的“最大公约数”不断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经多年理论探索与实践,白云区建构了一个以党政为先锋、社会为主体、个人为重点的诚信治理共同体,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诠释“善信善治”的德治意蕴。其中,大山洞街道的“诚信十条”坚持抱诚守真的理念,是系统化诚信治理实践在基层的开拓者。大山洞街道既是老旧工矿社区也是城市化建设重点区域,2014年以来针对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衍生的问题推出了五个“诚信十条”,旨在建构政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为一体的诚信共同体,为社会治理提供软约束。

一是以政务诚信夯实社会信任资本存量,推出“政务诚信十条”。政务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为政者刚正不阿和言而有信,才能扮演好以身示范和吹哨聚力的角色,即达到“政者,正也”和“言善信、政善治”的传统治国理政意蕴。“政务诚信十条”旨在以政务诚信为突破口引领社会诚信和个人诚信,推出诚信于党、诚信于国、诚信于法等十条约定,对于提升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诚信习惯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二是以市场诚信为重点规范社会秩序,推出“市场诚信十条”。城市化进程中商业的流动性、市场化进程中资本的逐利性以及信息化进程中约束的隐秘性,都使得市场治理必须借助显性的规则和隐性的道德规避风险。大山洞街道在充分征求市场主体意见基础上推出的诚信经营、诚信纳税等十条约定,既是约定俗成基础上的非正式规范,也是具有明确约束力的正式规范,对于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三是以个人诚信为目标形成自发秩序,推出“居民诚信十条”。很好地发挥了德性约束和凝心聚力的作用。四是以行为强化为方法,推出“励诚十条”和“非诚十条”。为正强化守信行为和负强化失信行为,大山洞街道对于积极践行诚信的个人或商户,给予授星奖励、就业优先、收视奖励、话费奖励、保险奖励、购物奖励、安防奖励、贷款奖励以及计生优质服务等十个方面的奖励。而对于修建违法违章建筑、煽动闹事、不依法纳税等十个方面违反诚信约定的行为则给予惩处,奖惩十条逐渐成为社会治理中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的稳压器,成为诚信治理体系的道德基石。

(五) 见贤思齐,道德劝善为德治营造浓厚氛围

城市社区治理凸显为党领导下的权力分工治理,党的领导权、政府治理权是核心和主导,社会参与权、村居自治权是内容和基础,作为原子化的个人则是影响治理成效的关键变量,需要制度硬约束与德性软约束相向而行。或者说,城市社区治理在注重制度硬约束基础上,还应该注重道德软约束的贤能治理,只有每一个行业中的道德践行者、诚信引领者与正义维护者同向而行并提供榜样示范,全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才有躯体和灵魂。多年来,白云区对城市社区治理十分重视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和贤能人士的道德劝善,通过发掘、支持与弘扬尚贤文化,一批又一批充满时代感、饱含正能量的个人和集体涌现出来,成为德治的重要力量。

一是注重“关键少数”的道德引领。实践中紧紧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群体,注重制度建设和考核督促,切实推动每一位党员干部慎独、慎微,筑牢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道德根基。如云城街道以党的建设为主线,以“三感社区”建设为靶向,坚持公德的群众标准,通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等举措赋予公权力道德自律;通过“心驰延安,红色E站”建设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参观学习,促进红色基因与传统道德的深度融合;实施“头雁先锋”计划,激发党员干部的道德争优,党员干部的形象提升和示范作用不断彰显。泉湖街道号召党员干部树立“滴水穿石”的实干精神、“钉钉子”的苦干精神和“绣花”的巧干精神,通过“支部吹哨,党员报到”机制,增强服务群众的自觉性,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注重贤能人士的道德劝善。城市社区治理中,除了党员干部和道德模范等关键少数外,社区中具有善心善行或立志于公义的贤能人士更具有道德劝善和价值凝聚的作用,能够促使普通人通过比拟和模仿产生关联性认知和体悟,从而保持对生活的积极想象和行为自律。白云区历来重视贤能人士的挖掘、引导和支持,不仅涌现出感动中国的刘芳、省市道德模范的王信、身边好人的蒋文峰等公众人物,同时还有大量散居于大街小巷的贤能人士,正是他们筑牢了白云区德治的基石。三是选树先进凝聚共识。白云区十分重视挖掘百姓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凝聚社会正能量,让人们从心底迸发对道德的敬重。云城街道以“感动云城”“最美”系列活动形塑价值共识,通过“以文促德”“以评促德”“以规促德”选树正面典型,不断增强对道德的情感认同和以身示范。大山洞街道通过挖掘和培育,推动“爱心”现象从盆景变风景,从风景成风尚,让人感到先进并非高高在上,好人就在身边,一些爱心人士成长为省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城市社区治理逐渐形成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一群好人带来满城新风的氛围,托起了白云区的道德丰碑。

三、白云区城市社区治理中德治的主要经验与主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白云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德治实践作为典型的柔性治理方式,着眼于行政权力、技术手段和物质激励不能满足的治理诉求,通过非强制性手段,尤其是以传统伦理为依托、以关键群体为重点、以道德劝善为指引,几乎建构了一个从思想到行为的德治共同体。

(一) 主要经验

1.培育德治孕育机制,注重伦理道德的回归。一个地方的良好秩序往往与三个方面息息相关,即价值、信仰等深层因素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等中层因素保存完好;民治、官治等外层因素能够互洽。白云区的社会秩序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并居于贵阳市前列,三个层次的道德孕育机制较好地诠释了内在动因。首先,在价值和信仰层面,无论是水滴文化、诚信文化还是贤能文化,无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写照,以刘芳老师等为道德模范的先进人物很好地阐释了“大道至简”的丰富内涵,正是他们用一颗热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的人,书写了平凡人生的光辉,形塑了广大居民“明德惟馨”的价值信仰;以单国梅、毛师傅等为典型的普通居民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为一己私利的精神,更是浓缩在群众的“口碑”里,成为激励普通群众崇德向善、坚守普遍正义和信守承诺的价值追求。其次,在传统和文化层面,工矿社区曾经的荣耀感以及孝亲文化、爱幼文化、诚信文化的推广,形塑了社区居民最为朴素的价值追求,这种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一旦成为共识和传统,便成为孕育白云区城市社区文明的“母体”,为“德治”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最后,在民治和官治互洽方面,白云区通过社区自组织自管理、政务诚信建设、人大政协工作站以及政府购买准公产品等方式,让渡权力的同时推动“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使社区治理真正成为官治民治互洽的场域,以此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发挥治理主体的叠加效应。

2.引导德治催生机制,注重“元治理”角色的发挥。在中国,党委政府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是总揽全局、统筹各方的“元治理者”。虽然白云区民间有丰富的传统德治资源,也有较为雄厚的志愿服务的社会基础,但由于基层社会也还存在自治组织能力分散化、流动性社会问题多发、网络虚拟空间民间治理难以介入、社会组织覆盖面以及专业能力不足等缺陷和问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元治理”角色,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首先,重点做好社会治理“元治理”的角色。在“一核多元”社会治理体系框架下,白云区以德治理念为基准,通过党委统筹、政府引导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有效引导、培育、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具有诚信价值观念的社会组织的加盟,使得白云区蕴藏丰富的民间德治资源能够被催生、整合进社区治理中,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其次,重点推动民间贤能进入社会治理领域。西方学者将贤能政治作为中国政治的主要特征,认为传统中国的考试制度和贤能制度作为中国政治区别于西方政治的主要方面,为世界政治作出了突出贡献。白云区社区治理中,基于贤能治理的共识凝聚性、道德劝善性、榜样示范性以及智识教化性等特征,因而十分重视社会精英的治理作用,通过选任社区干部与民间贤能人士,推动德治与法治、自治的有机融合。最后,以“三感”为标靶,以党建引领德治新格局。白云区将党建思想贯穿德治实践,将党建的视野从基层转向整体,由体制内转向体制外,由封闭式单位党建转向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区域党建,既让党建覆盖到社区内的每一个角落,也让社区的需求方享受“溢出效应”,平等获取党建资源,进而使得党建思想深入到德治建设中,成为“德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3.塑造德治动力机制,注重赏罚分明的环境营造。德治作为中国长时段影响基层社会实践的柔性治理学说,其以德为本、修身为上的精神内核聚焦价值共识、行为规范、道德劝善以及贤能示范等内容,成为引导和形成城市社区自发秩序的坐标参考系。“五天伦”“五人伦”不仅孕育出“仁义礼智信”五常规范,同时在中国长时段独尊儒术的时空背景下生发出“忠孝悌忍善”“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道德准则,成为凝聚价值共识和教化集体行动的儒家精髓。因此,德治也需要强化。白云区德治实践昭示,各治理主体之间也还存在相互之间的关系依赖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权力依赖,也就是说,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必须相互依靠、交换资源并形成共同目标。如何督促形成合作共治的局面,成为白云区城市社区能否达到“善治”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与刚性约束的法治不同,德治通过道德劝善等非建构的精神力量来维持,在基层治理中表现为一种自发的,但当德治与社区公约等结合,便由空泛的理论说教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探索道德赏罚机制是保证其良性运转的内在动力机制。近年来,白云区在德治建设中,通过最美系列、爱心系列、感动系列、诚信系列以及失信惩戒、居民评议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赏罚机制,同时通过小区故事讲述、道德宣讲、媒体宣介等渠道加大对道德的宣传力度,使受表彰者犹如“道德明星”受到社会的热议和点赞。除了精神奖励,白云区城市社区为了加大对受表彰者的物质奖励,通过奖惩并举,重塑信用环境,强化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运转动力,从而树立起道德的权威,促进社会道德的内化,进而增强道德在社区治理中的调节功能。

(二) 主要启示

1.德治具有教化功能,贵在以最少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白云区德治的启示之一,即是重视百姓自治空间的赋能,以德为介引导居民形成自发秩序,四两拨千斤,以最小的治理投入换来最好的治理效果。或者说,白云区德治实践带来的思考,即是城市社区由若干散乱的原子化个体组合而成,党委政府直接面对每个人的非制度化诉求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而是应该立基于制度建设基础上,引导个体的价值追求并形成赏罚机制,以此实现道德劝善基础上的个人秩序和整体秩序。如此,才能有效减低用于维持秩序的投入,或者说只需投入少量的行政力量和公共资源就能确保整体秩序的高效运转,从而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具体而言,城市社区治理就是要通过治理理念的转变,逐步退出直接性的社会干预,让渡出自治空间,通过赋权引导居民、志愿者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成为真正的自治主体,为社区滋养的本土性德治资源提供广阔的公共空间。

2.德治具有规范功能,理应推动“德治”向“德制”的转变。“德治的良性运转需要制度保驾护航,因为道德从其本源来讲是‘主观的科学’,它必须借助客观的明细规则才具有可操作性,也只有通过制度的赋予,才能使其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而提高道德的权威性。因此,在德治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应将社区德治共同体内基于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10]的“最大公约数”进行提炼,并通过民主程序上升为约定俗成的规范。需要指出的是,基于韧性威权主义和泛政府责任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约定俗成需要公权力的支持以形成具体、明确、易懂、实体化和可操作化的规则明细,并以此形塑具有公共权威属性、民间习惯法特征以及具有公信力内容的新型德治体系,从而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由“德治”向“德制”的转变。

3.德治具有调适功能,也是化解焦虑和规避冲突的必要条件。梳理白云区的德治实践,可以发现诚信和共识是良好秩序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心理基础,是凝心聚力和规范行为的关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或者说,白云区城市社区中的居民自觉遵从法律法规等刚性规则,同时对于自发形成的诚信有着共识性认同与维护。调研中有居民认为“法律百十条,多条人不知。”他们认为,法律法规多如牛毛而又涉及各行各业,因此要靠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来维持秩序几乎不太可能,但法律是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和规范的“最大公约数”,都是底线性要求。因此,居民不违法不是因为懂法,而是因为心中有戒律和道义,具体到社区治理中,遵守民约就不会违法[11]。这种朴素的德性认知对于居民行为的自发性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社会秩序得以调适和延续的主观因素。

4.德治具有涵养功能,也是润育感恩和关爱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中国文化中,道家、法家、儒家的思想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德治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儒家的德治偏向柔性,法家的法治偏向刚性,前者旨在通过无形的约束型构一个等级社会,后者旨在通过有形的缰绳塑造一个专制社会,而道家的自治则指引人们奔向“为而不争”的理想社会[12]。这个社会即为老子理想中的“华胥氏之国”,这里一切顺其自然,人们心中充满关爱而秩序井然。白云区城市社区德治实践中,在诸如大山洞、龚家寨等伦理文化中,蕴含关爱和感恩的价值共识犹如一池清泉,面对外界多元文化冲击时展现的韧性不断消纳负面影响力,化有形于无形,确保内部规范和秩序的延续。可以说,白云区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德治无论是忠孝传家的伦理性、关键少数的道德引领性、贤能人士的道德劝善性,还是邻里之间的互助互爱性,都体现出德治共同体文化蕴含的涵养功能。

猜你喜欢

白云区德治诚信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广州市白云区南方钢厂三期保障性住房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决定 云府〔2020〕14号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荷叶礼赞
广州开通三大教育信息化平台
广州开通三大教育信息化平台
贵阳白云区:“诚信森林”顶层设计见真功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
论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