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战略下河北省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
——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为例

2021-11-30徐芳河北农业大学

营销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基层工作薪资基层

徐芳(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背景

自2003年起,国家推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相关政策,已经吸引了一批优秀大学生前往偏远地区及有人才需求的欠发达地区就业,在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带动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两会的召开也再次强调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基层就业政策仍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与此同时,更加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队伍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对基层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重要就业渠道之一。然而,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对基层就业岗位存在认知偏差,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就业,这种就业观念使得大学生在基层就业上存在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因此调查分析研究这一热点问题对实现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 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

以河北省11个市,50个县设定调研范围,针对18-30岁年龄阶段大学生和基层人民,分别从基层就业情况了解程度、就业意向、生活条件、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调查,从而真实、全面反映出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和问题,为分析出影响因素和有效改进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据调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就业不平衡的现象。据调查,仅有32.56%的大学生较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具体形势,仍有67.44%的大学生对基层就业实际情况了解甚少,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辐射领域、设立项目以及相关国家政策的基层就业关键信息了解不足,信息匮乏是阻碍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关键障碍之一。但90%人员表示,基层就业工作是可以接受的,服务基层以期望从事以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的人数居多,占比44.25%,而对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代表第三产业期望较少,32.75%的人对期望的从事方向不确定。对于调查的基层工作人员,家庭经济状况大多数人处于中低等水平,对未来发展层次和福利待遇均有更高期待。除此之外,也有人员会考虑到生活便利、家庭远近、子女教育等其它因素,各个因素占比相对分散,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人们在选择就业时考虑的因素多且全面,也影响了人们对基层工作的选择。薪资待遇与优惠建设,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又一因素;对政策实施困难、基层生活条件差以及个人能力与薪资的担忧是打消大学生基层就业积极性的主要问题。另外,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国家设置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需求持积极看法。

■ 大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

应届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其在就业上侧重关注的重点是影响其是否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关键因素,据调查,工资高、福利好、发展空间大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目标,而就其他因素来说,离家远近、专业对口、兴趣爱好、成长环境这些因素也占据重要位置,因此了解大学生就业选择侧重点,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等方向的优化与完善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动力机制

国家政府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视度及政策实施力度是影响选择的关键,基层择业理念更多是以薪资为主导向的相对理性与现实主义充分结合的就业观。同时发现,学生群体实质上并不抵触基层就业,当条件相对符合时,尤其是物质条件诸如薪资待遇及福利保障能较好满足学生需求时,基层就业也可能成为农村学生群体的就业首选方向。

(二)激励机制

对激励因素及阻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期待以及非学生群体在此问题的看法之中,“权益保障”“薪资福利”以及“工作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性需求为其主要考虑因素。较大的收入差距再加上相对不完善基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可能是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不想下、留不住”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运行机制

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高校正在用较为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学生反馈以及非学生群体的期望反映出目前我省各高校在实施基层就业支持上仍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例如: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基层就业培训较少,且形式单一,学生关注程度不高等问题。

(四)协调机制

从学生视角以及非学生群体视角上,基层就业最为关键的能力即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表达能力,同时如何完成学生身份与基层工作人员身份的转换问题在基层就业过程中也显现得十分重要。目前高校应加强校级志愿活动与基层就业单位的关联程度,同时能够开设与基层就业有关的必修课程,使学生们能够提前了解基层就业的各项情况,明确择业方向性。

(五)保障机制

研究人群中学生群体和非学生群体的一致期望即完善基层工作权益保障制度,体现了基层工作中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同时根据非学生群体的期望也侧面反映出问题,说明目前可能存在大学生基层工作各项权益保障不够完善;应继续完善基层服务保障制度,对症下药,增加各项激励政策,创新基层就业模式,提供更多的优质基层就业,形成“愿意去、有得选、留得住”的稳定基层就业体系。

■ 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对策

(一)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就业方向引导,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针对应届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社会和学校要更加注重做好就业指导和观念教育,鼓励大学生到基层锻炼自己。同时增加实践,完善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学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举办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针对基层工作的需要集中时间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适当开设必修课和公选课,提前让学生了解和适应基层工作,并累积适当的工作经历,学会必要的专业技术等,从而能使他们增强信心,在自己的岗位上留得住,做得好。

(二)完善基层就业保障体制

第一,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问卷调查显示薪资待遇与工作环境是在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应适当加大对基层就业项目的物质投入,提供基础办公设备,保持水电网络连续通畅,建设相对宜居的住所,保持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保障一定的薪资待遇,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工作条例。从基础和根本上打消就业者顾虑,营造舒适的就业氛围。

第二,健全政策激励,落实各层优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借着精准扶贫战略的东风,政府和高校已经采取了一些激励政策,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等,这些优惠政策确实吸引了一大批能吃苦、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带去了他们的知识和技术,但完整的激励体制并未健全,实际和预期效果仍有差距,所以国家应加大政策扶持,落实优惠制度,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去。

第三,完善选拔制度,创新就业模式。基层就业条件相对艰苦,工作难度较大,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是一场持久战,所以它需要优秀人才,但更需要真正了解和热爱基层的人。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基层工作并不了解,因此,要做好就业人员招聘工作,选择有决心、有志气、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此外,在基层就业模式上应适当创新,如,增设适合大学生的就业职位,创新基层就业项目等,让更多人主动去基层,愿意去基层。

第四,畅通发展渠道,实现就业保障。很多大学生担心基层就业渠道窄,编制获取周期长,获取编制难且编制数量有限,从而导致未来发展得不到保障。对此政府要健全相关保障体系,对表现优异,热情浓厚,业绩突出者可实行额外奖励和破格提拔,并且提出一套针对基层就业者的人员保障制度。

(三)加大基层就业影响力

增加宣传力度,提高各方重视。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切实重视基层就业,加大对基层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意识到基层工作经历和一线工作环境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磨炼品格,提升才干。其次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有利平台。经济发展可以带动新兴产业,并为各方面发展提供基础的资金保障,也是其它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基层工作当然也会因此受益。最后提高社会认可,满足精神需求。广泛利用新媒体、电视、网络等平台宣传并普及基层就业,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了解并且正确认识基层。就业意识的转变和认可会成为基层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从而对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率起到积极作用,使得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基层就业时“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进而构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借着精准扶贫战略的“东风”,让人才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防止返贫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基层工作薪资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不简单以“住房薪资”引才——遵循“一步一重天”的人才发展规律
中国睡眠研究会社区与基层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社区与基层睡眠医学论坛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青春洒基层服务助梦圆
浅谈疾控机构如何践行“两学一做”
创新意识下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