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探讨
2021-11-30谢志坚
谢志坚
(广州宇正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小流域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是指基于社会经济状态、小流域自然状态,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的,顺应区域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采取的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因此,为了优化小流域水土保持效果,应深入分析水土保持方法及其效益,并采取有效方法,增强该措施的效用,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
1.小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措施
农业措施:一般来说,在小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农业措施主要以保护性耕作为主,人们借助该措施,能改善土壤结构、缓解由以往滥垦开荒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在此过程中,常用且较为行之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包括横坡耕作、坑田、登高带状间作等,其水土保持的作用原理为借助免耕、少耕等方式,来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中生物的影响,以保持生态平衡,增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例如:在传统的旋耕中,人们利用旋耕设施,将土壤切碎,虽然能去除其中的杂草、病虫,并构建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也杀死了土壤中的蚯蚓等生物,降低了土壤的活性,且过于松软的土壤,抗冲击能力较弱,容易加剧水土流失问题,因此,人们可以以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代替传统的旋耕技术,通过在保证农业种植效果的条件下,减少耕作的深度,来保护土壤的活性以及抗冲击能力,实现小流域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此外,在治理中,还可以对作物采取留茬处理的措施,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改善土壤环境,为农业生产创造出更加优质的条件,增强小流域治理工作效用。
生态措施: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生物林草的破坏。在此过程中,生物林草这一完整生态链的消失,使得土壤需要直接面对降水打击,加之缺乏土壤生物与植物根系的固定,大量的土壤会被水流带走,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为此,应从问题根源入手,及时采取有效的生态水土保持措施,以恢复生物林草生态系统,实现小流域治理中的水土保持。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生态措施为植树造林,常用的造林树种为南方红豆杉、红森槐、杉树等,人们通过采用扦插、播种、植苗等方式对这些树种加以栽培,可以营造、更新森林,扩大生物林草的覆盖面积,以及覆盖时间,还能够借助植树造林,来种植经济树种,以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经济价值。但在造林、植草过程中,工作者还要注意尽量选择本地树种、草种,以免造成植物、生物入侵问题。
工程措施:在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中,如果遇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人们就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来构建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来遏制水土流失问题。一般来说,目前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山洪排导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山坡防护工程等。其中,山坡防护工程针对水土流失带来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问题,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因此,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水土保持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此外,为了深入优化工程措施的落实效果,人们还将生态措施融入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以达到拦蓄降水、减少径流量、稳固水土的目的,例如:在中江县建设完毕的沉沙固土山坡防护工程,由于该地区坡地较多、土质风化严重,垮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因此,工作者采用了“坡改梯”的山坡防护工程措施,将局部的小块平地,改造为大块平地,塑造出了梯田形态的地表形貌,同时,还特意在沟渠交汇的位置设置了“尘沙凼”,以减缓径流,使泥沙能够沉淀下来,且在此过程中,针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部分,工作者采取了植树造林措施,来增强工程项目巩固水土的作用,提升了小流域治理工作水平。
政策措施:政策措施主要是指通过下发奖励、激励政策,结合技术指导,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当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利用水土保持措施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吸引更多投资主体,以保证水土保持治理项目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为小流域治理工作构建扎实的经济基础。以翡源休闲农业园为例,借助政府下发的优惠政策,农业园经营企业获得了180万元的补贴,并利用该补贴修建了蓄水池、拦砂坝等多项水土保持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环境,也为农业园塑造了新的景点,实现了营收与环境保护的供应,由此可见,政策措施,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综合措施:综合措施是指同时采取工程、生态、政策等措施手段,来达到高效治理效果的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措施,该措施作为当前小流域治理中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其能够充分发挥各类措施的优势,加速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进度。在此过程中,方案整合是该项措施顺利落实的基础保障,工作者需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情况,先确定合适的措施落实方法以及技术方面,然后将各个措施的技术方案进行整合与协调,形成一个整体方案,避免各个措施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同时,由于综合措施中包含的水土保持策略较为复杂,规模也比较大,使得在实际的措施落实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单一的管理部门无法完成,因此,需要水利、交通、农业等多个部门开展联动工作,结合多部门的资金投入,构建出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合力,以打破综合措施复杂性特质所带来的实施瓶颈,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水平。此外,在综合措施的落实中,政府部门还可以先打造一个示范区域,然后,以此为核心逐步向周边扩展治理范围,实现在不断的技术优化调整过程中,逐步落实水土保持工作,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效果。
2.小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效益
生态效益:在小流域治理工作中,生态效益是水土保持措施所带来的最直观效益。人们通过改善水土条件,能够有效预防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以及干旱缺水、交通出行等方面问题,优化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在此过程中,人们采取造林、治理项目建设等措施,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缓解由水土流失带来的群众饮水困难情况,同时,减少自然灾害对交通设施的破坏,保证区域间交通的通畅,保证群众的正常出行,以及运输业的正常发展。以青海省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为例,在治理之前,该区域水土流失为轻度以上的土地面积为32.45万平方公里,占据了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5%。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当地政府完成了约17.34万hm2水土保持林、1.13万hm2坡改梯工程、1.47万km2生态修复工程、14.48万眼集雨利用水窖的建设,解决了当地60%以上的人畜用水问题得,且改善了土壤环境,使耕地面积从之前的25%,增长到了50%以上,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农业生产环境,充分展现出了水土保持措施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此外,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的优化作用,也有助于人们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转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1]。
经济效益:自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旅产业建设等一系列乡村振兴策略被提出以来,通过美化乡村环境,来创造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改善、美化乡村环境的重要途径,根据乡村环境现状,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提高乡村的文旅、农业产业化价值,以促进乡村地区居民营收水平的增长。在此过程中,各地政府纷纷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积极发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构建了一系列服务于当地种植、文旅产业的水土保持工程,以促进当地文旅、农业产业的发展,例如:在绵阳市三台县的乡村振兴建设中,当地政府部门修建了一个服务于当地特产藤菽种植的茶盘堰水土保持工程,并将该工程设置在当地的藤菽产业园核心区,改善了当地的种植条件,有助于藤菽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同时,当地政府还利用该项水土保持工程,打造了水保藤菽新村,并整合周边的景点资源,构建出了更加完善的乡村文旅体系,提高乡村在农业生产、文旅两方面的营收水平,充分展现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经济价值[2]。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一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效益。其中物质文化需求则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体现出的文化,如技术、艺术等。在此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文旅产业方面。文旅产业作为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放松身心、感受精神与物质文化的重要产业渠道,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可以为乡村文旅产业奠定扎实的环境、景点资源基础,使乡村地区借助当地优质的自然环境,打造出具备区域特色文化的旅游景观,增强乡村文旅的消费者体验。在社会效益方面,人们利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工程措施,建立水坝、梯田等具有较强观赏性的工程项目,并将其塑造成旅游观光景点,不仅能够优化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借助水土保持中的政策措施,可以为各项工程的建设提供扎实的资金条件,以降低相关旅游观光资源的建设难度。此外,通过落实水土保持农业措施,也有助于当地特色农产品品质、产量的提高,充分发挥乡村文旅产业在农产品方面的优势,使外来游客更好地体验到当地的农业特色物质文化,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的社会效益,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的持续建设推进[3]。
综合效益:在小流域治理中,综合效益是指借助行之有效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使水土保持效果同时产生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结果。在此过程中,基于各类先进技术,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够使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而人们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制定生态友好的环境开发措施,建立旅游、农业设施,增加区域经济收入,实现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此外,生态环境与经济条件的优化,也使得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形成了实际的社会效益,所以,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具有综合性的落实效益。以清溪小河流域为例,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污染情况,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并将建立最美生态、旅游、农业环境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目标,从山、水、田、林、路入手,开展了综合治理工作,并联合企业、公众,筹措、投入资金2.3亿,落实了林草植被修复、整地措施、护岸措施等水土保持措施,而且建立了生态卫生间、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点等设施,彻底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生活环境,此后,政府又基于此,建设了农业生态园、乡村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基地、葡萄生态采摘园等设施,优化了当地的区域经济水平,同时,当地居民的增收,也使得其社会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效益。
3.结语
提高小流域水土保持效果,有助于环境治理工作水平的发展。在环境治理中,借助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为人们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有效践行绿色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促进环境建设事业不断优化。